自從蜀山派建立之後,天下的佛道兩家都逐漸平靜了下來。
佛門開始一心一意的在北方傳道弘法,道門也在南方發揚光大。
兩家開始互不干涉,且互不相侵。
此時的華夏南北,仍舊處於政權頻繁更替的時代。
在南方,晉國在淝水之戰後,相繼爆發了孫恩、盧偱起義,晉國國力被極大削弱。
孫恩、盧偱之亂被平定後,又在元興二年,爆發了桓玄之亂。
桓玄率軍攻入建康,篡晉建楚,桓玄稱帝後為了消除隱患,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舊將,北府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
這個北府軍,就是當年在淝水之戰大敗秦軍的軍隊。
當年孫恩乃是道門弟子,但卻聚眾起義,不僅攻下了大批城市,還殺死了王凝之等一乾晉國重臣。
這其中王凝之不僅被殺,就連他的兒子也被殘殺。
謝道韞一介女流,親提刀劍與叛軍搏殺,而孫恩更是當著她的面,殺害了她與王凝之的兒女、孫輩。
謝道韞親眼看著兒孫死在自己面前,死死地抱著唯一的外孫與叛軍周旋。
後來孫恩看到一個女子都能如此剛烈,便命人放了謝道韞,不再為難她。
謝道韞對孫恩道:“我全家已經死在你的手上,就剩這一個外孫,你若要放我,就把我們一起放了,否則就將我們一起殺了吧。”
孫恩最後將謝道韞和她那個尚在繈褓之中的外孫放了,謝道韞被孫恩放走之後,連夜趕到了太一觀求見桓恕。
在謝道韞見到桓恕後,將孫恩的叛亂朝廷、縱兵殺戮的事情告訴了桓恕。
桓恕聽後,當時就陷入了沉思。
這孫恩雖然是道門弟子,但他的信仰比較特殊。
他不是現下道門所傳的任何一種道義,而是當年的五鬥米道。
五鬥米道,也叫天師道,也可以說成是正一道。
但無論現在的天師道還是正一道,都已經不再具有當年五鬥米道的性質了。
五鬥米道和太平道一樣,教義都是非常極端的,一言不合就要聚眾造反。
但五鬥米道和太平道都屬於道門,而且其教義本就如此。
想到這裡,桓恕便請來了龍虎山的張盛、以及南方如今各大宮觀的道門修士討論此事。
後來眾人達成一致,孫恩之亂必須平定。
太平道與五鬥米道的教義從此要被抹除,道門要的是傳道弘法,而不是給百姓帶來禍亂。
而且如果再任由太平道與五鬥米道傳播下去,以後的歷代君王都要封禁道教了。
所以由龍虎山天師府出面,協助晉國鎮壓了孫恩,後來又鎮壓了孫恩的妹夫盧偱領導的叛亂。
孫恩與盧偱被周處抓進了雷峰塔中關押,期限未定。
雷峰塔從太衍一開始想要建造的時候,就不是專門針對某一類人的。
不僅僅是用來鎮壓妖魔,更是用來鎮壓佛門、道門那些不守規矩,肆意妄為的弟子的。
孫恩、盧偱之亂平定,謝道韞了卻心頭一件大事,後來帶著外孫隱居起來,閑時為周圍百姓家的孩子教書,在周圍獲得了極大的美名和敬仰。
後來桓玄滅了晉國,稱帝之後,又想起了孫恩、盧偱之亂。
他認為,道門現在的勢力過於龐大,所以是一個極為不穩定的因素。
桓玄思來想去,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限制道門的傳播。
但是桓玄前腳剛下決定,還沒有公布,這件事就從他宮內傳了出來,迅速傳到了那些道門修士的耳中。
桓玄自從瓦解北府兵,剿殺大批北府舊將,在整個朝中極為不得人心。
但他偏偏滅晉稱帝,而且還留用了晉國當年大部分的舊臣。
所以一些大臣根本心就不在桓玄這裡,當桓玄想要禁止道門的時候,那些大臣立刻通風報信,將這件事提前報給了道門修士。
最先知道的是太一觀和天師府,桓恕聽說此事後,只是淡淡一笑。
當張盛帶著青冥道長、塵禹道長、琉霜道長、至元道長、溯星道長等一眾道門大修來到太一觀的時候,桓恕心中已經有了主意。
“桓玄此人太過狂妄,竟揚言要禁絕道門。”眾人在玉清大殿落座後,至元道長首先便開口說道。
琉霜道長一身金霞仙裙,頭戴玉簪流蘇,只見她面色冰冷地道:“當初若不是我道門在淝水打退了佛門,豈能有他的今日?”
眾人紛紛對桓玄進行了指責和批評,只有張盛與桓恕始終不發一言。
等眾人火氣散後,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桓恕與張盛。
“不知觀主和天師如何看待此事?”眾人開口問道。
桓恕與張盛對視一眼,桓恕問道:“天師作何想法?”
張盛道:“桓玄為人殘暴,能力低微,且生性酷烈,不配享天子大位。”
“嗯!”
“對!”
“天師說得對。”
眾人紛紛讚同道。
桓恕淡淡一笑,看著眾人說道:“既然如此,那這件事就交給貧道了。”
...
等道門眾修從太一觀回去之後,紛紛發動了自己在朝廷中的人脈勢力。
當桓玄早朝時提出要禁絕道門的時候,遭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一致反對。
桓玄臉色一變,他沒想到自己登基的第一道政令便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對。
當即桓玄的怒火就上來了,不過還沒等他發火,那些大臣就說道:“陛下,這禁絕道門說起來容易,但也不是馬上就能禁絕的。”
“是啊,陛下,道門如今深得南方百姓信仰。若是操之過急,恐怕會引發民怨。”
“陛下,此事需從長計議,一步一步地來,否則恐怕會有大禍。”
大臣們你一眼我一語,說的桓玄立刻就沒了主意。
因為這些大臣反對的不是禁絕道門,而是反對盲目的禁止,因為這樣一來很有可能再次引發一場孫恩、盧偱那樣的禍亂。
最終,桓玄還是采取了這些大臣們的意見,於是他命令大臣們開始就如何一步一步的在民間禁止道門進行探討。
大臣們滿口應下,但轉頭就拖延起來。
而桓恕這邊,他在經過三日的尋找之後,終於在京口找到了他要找的人,劉裕。
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
幼年家境貧苦,年輕的時候以耕地為業,兼做樵夫、漁夫以及賣履的小販。
由於一向貧窮,經常遭鄉裡人的賤視,當時的人大多都不賞識他。
劉裕生活的時期,晉國朝政已腐朽不堪,地方藩鎮林立,百姓負擔極其沉重。
後來劉裕從軍,最初加入的是孫無終的部隊,再後來作戰勇敢,屢立戰功,當了孫無終麾下的一名司馬, 成為北府軍的一位下級軍官。
隆安三年,孫恩起兵反晉,朝廷官軍幾乎被孫恩的義軍全面擊潰,只有劉裕率軍迎敵,身先士卒,屢次克敵製勝,以少勝多,收編義軍,屢立大功。
並且在天師府的幫助下,不到兩年就全面擊潰孫恩的數十萬叛軍,迫使孫恩投海遁走,最後被周處擒住。
當時的北府諸將都縱兵暴掠,塗炭百姓,唯獨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深得民心。
元興二年,桓玄攻入建康,篡晉建楚,同時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舊將,北府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
次年,劉裕率北府軍殘余兵將一萬七千余人,屯駐在京口,以抵抗桓玄的迫害。
這一天,劉裕正在大帳中與部下商議,如何反抗桓玄。
正說到整頓兵馬之時,帳外忽然有人來報:“啟稟將軍,帳外有一道人。此人仙風凜凜,氣質不俗,說要求見將軍。”
“道人?”劉裕眉頭一皺。
身旁有人提醒道:“莫不是孫恩舊部?”
劉裕冷哼一聲,對兵士道:“不見,讓他回去吧。”
兵士依舊跪在那裡不走,劉裕問道:“為何還不領命?”
兵士說道:“將軍,那道人並非孫恩舊部,他說...”
“他說什麽?”劉裕問道。
兵士道:“他說他是太一觀的觀主,桓恕。”
劉裕等人聞言,頃刻間臉色大變,隨後倏然站起身來,他目光快速閃動,並且對兵士說道:“快請!快請!”。
緊接著又說道:“慢...我要親自去迎接。”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