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萬歷永明》第89章:整頓驛遞
  “皇上,那這個新學校,教授哪些技能?入學的學生給什麽功名?還有開辦的花費......”

  張居正完全沒有想到,萬歷突然提出來這麽一個大命題,生怕對大明現有的學製產生影響。而且開學校也是大花費,現在的這套教育體系就已經是給朝廷帶來很大的負擔了。

  “這個學校除了教授一些開蒙的經書之外,主要教授算學、測量、會計、農學、工學......開辦這些學校的目的,是傳授他們一些謀身的實用之學,又不是讓他們考科舉當官,所以沒有功名。”

  “現在鋼鐵廠、水泥廠、麗人坊、榮寶齋、上林苑這些地方都缺人才呀,那些秀才們又不肯屈尊。而且先生不是準備丈量田畝嗎?那人手從哪裡來?這個學校可以由皇家出面來辦,錢由內庫出,培養出來的學生,朝廷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充作胥吏......”

  萬歷知道,此時張居正也在為用什麽樣的人來清丈田地而苦惱。如果用那些生員來清丈,那就是個笑話,誰願意把自己家隱藏的田清出來呀。

  依靠各級官員來推動?那就會和歷史上一樣,發生很多混亂的事情。各地官員有的為了貪功,多丈多量。有的地方官員則為了在百姓那裡取得一個好名聲,少丈少量,而且把所有田地都按下等田地填報。

  張居正此時其實很想有一股力量,可以直接按照自己預定的意圖執行土地丈量政策。

  “皇上,臣覺得,可以試行,先在京城開辦一所。”

  張居正在得到萬歷對自己一些疑問的解答之後,長長的噓了一口氣,然後選擇了支持萬歷的建議。

  “張先生,朕正是想在京城試點,如效果不錯,此法可行,然後再推行到其他地區。”

  萬歷心想,把這種類型的學校鋪到全國,現在自己可沒有這樣的財力來消耗,京城試點,才是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臣不知這個學校的規模有多大,但臣懇請皇上,在算學和測量兩科三年之內至少有六千名學員能供驅使。”

  張居正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得知這個學校不由國家財政負擔開支之後,為了清丈田地的政策實施,竟然獅子大開口,向萬歷提出了三年六千名學員的要求。

  萬歷被張居正這個要求嚇了一跳,三年六千名學員,平均一年至少二千名學員。現在大明總共一千四百多個縣,每個縣起碼要派駐十五人到二十人,如果按照三到五年這些縣分批次完成清丈的計劃,那六千人左右是肯定要的。

  但是要培養這六千多人的花費,按照一人一年平均三十兩銀子的花費計算,至少也要花費近七十多萬兩銀子。

  “張先生,三年六千名學員應當問題不大。但是僅僅京城一地,恐怕招不到那麽多學員。一旦土地清丈完成之後,那這些人員如何安置呢?”

  “皇上,臣覺得,可以在京城、南-京、西-安、羊-城各辦一所學校。這樣可以南方的學員清丈北方的田地,東邊的學員清丈西邊的田地。清丈完成後,這些人擇其優者可以充為各府、州、縣的吏員,專管田地地籍。”

  張居正此時的想法比較長遠,大量的田地成為隱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籍管理不善。原有的田地交易是由各級衙門的戶科吏員登記管理,收稅的冊子也是由戶科吏員在管理。這樣很容易營私舞弊,土地所有權變更了,但稅收冊上卻不變更。

  出現了很多田主賣了田之後,

卻仍然向原來的田主征稅的怪事情。如果地籍冊和稅收冊子分別管理,可以兩相對照,營私舞弊的難度也會加大。  這下萬歷心裡樂開了花,等的就是張居正提出這樣的建議。自己費心費力培養幾千人,如果只是為了一次土地清丈,那就太不劃算了。

  要的就是能讓他們進到各級官府去,充實到大明的基層去。有了這個開頭,那以後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利用各種機會往裡面塞人。

  “先生的話十分有理。朕打算,把軍屯的清丈交由錦衣衛去做。必要的時候錦衣衛也可以協助官田、民田的清丈。皇莊、王府田莊、勳貴田莊,由東廠負責清丈。到時候可以由都察院派員督辦。”

  全國性的土地清丈,按照原來商定的計劃是兩三年後開展,但對張居正來說,末來面臨最難的難點就是軍屯土地的清理丈量和那些皇莊、王莊、勳貴莊田。

  張居正此時聽到,萬歷對土地清丈的決心和支持力度是如此之大,心裡十分激動。

  “皇上英明,如有錦衣衛、東廠協助清丈,那臣就可以放手施展,定不皇上的重望。”

  張居正是一個實用主義政治家,他用人看重的是辦事能力,喜用循吏,對於那些人身上的一些道德瑕疵並不是十分在意。他辦事,看重的是結果,至於用什麽樣的方法把事辦成,十分的靈活變通。

  如果是其他官員,對於錦衣衛和東廠插手土地清丈這些政務,會非常的排斥和抗拒。但張居正卻不會這麽認為,錦衣衛和東廠能把那些硬骨頭啃下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從整頓學風這個話題延伸到新開辦學校,再到田地清丈計劃的完善。萬歷和張居正兩人的出發點和著眼點雖然不一樣,但是君臣兩人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在這一系列事情上,君臣兩人很快就能達成共識。

  但是在接下來關於整飭驛遞的事情上,萬歷和張居正卻出現了一些分歧。

  明代的郵傳體系由驛、鋪、所三級構成。驛就是驛遞驛站,沿水陸主要的驛路,按照沿途60-80裡設一驛的標準設立水驛和馬驛兩種驛站。驛站設有驛丞管理,不僅承擔了信息傳遞功能,同時也承擔著接待出公差官員的職能。

  整個大明大概有一千九百三十多個驛所,其中就有比較出名的龍場驛就是王陽明被貶到這裡當驛丞的時候悟道成功。

  鋪就是急遞鋪,按照十裡設一鋪的原則設立,設有鋪兵3-5人,輪次傳遞。急遞鋪主要承擔官府文書、朝廷政令、急報、軍報等文書傳遞。全國總數大概有一萬多個,鋪兵近五萬人。所指的是遞運所,主要承擔糧草、物資、軍囚的轉運工作。

  驛、鋪、所組成的龐大的郵傳系統由兵部管轄管理,是單純為軍務、政務服務的郵政物流體系,並不對民用開放。

  “張先生,按您的奏疏所陳,給驛混亂,各驛供給不堪重負。那何不取消給驛製,對出官差的官員,按照一定的標準,給出差旅費,由出差之人自行開支,驛站則不再承擔供給之職?”

  萬歷給出了差旅費用報銷製的辦法。這個時候的大明是沒有出差費用這一說法的。出官差由兵部發給勘合,出差的人憑勘合由各驛站提供供給。就連一些到邊遠地方去上任的官員,也是沒有旅費給,不得不借錢去上任,稱之為借京債。

  但是有些官員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領了勘合之後,出完差不繳回,便給自己家人使用。甚至有些官員還拿著勘合當作人情來送人。於是那些官員家屬、外出辦私事的仆人、還有幫那些官員做生意販運貨物的人就拿著勘合要沿途的驛站提供供給, 更有甚者,還向驛站索要路費。

  明代有名的《徐霞客遊記》的作者徐霞客,他雲遊各地的花費,大部分都是就是憑著友人贈送的勘合,到各地的驛站白吃白住。

  小小的驛丞,一個芝麻大的小官,哪裡能得罪得起這些權貴官員的家屬,所以也只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盡量滿足。那些人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對著驛站的人員是又打又罵,所以很多驛站都苦不堪言。

  “皇上,這萬萬不可。如果驛站不承提供供給,那朝廷根本無法支撐這麽大的開支。更何況,驛站這麽多人,如果裁撤了,這些人員怎麽安置?”

  張居正聽到萬歷的話,也是大驚失色,趕忙向萬歷解釋,不能這樣魯莽的處理驛遞的事情。

  驛站的開支,除主要人員開支是由中央財政支付的。其他的雜役、米糧、蔬菜、肉食、養馬等開支都是由驛站所在的地方通過役的方向攤到當地民眾頭上的。越是繁忙的驛站、越是交通要道沿途百姓身上的負擔也就越重。

  如果一刀切,停止驛站給官員沿途供給的功能,全部改為發差旅費,那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開支就會猛增。

  所以張居正在奏疏中給出的解決辦法是,修改《給驛條例》嚴管勘合的發放和登記。不合規使用勘合讓驛站提供供給的,一律加重處罰。

  Ps:新書期急需推薦票支持,各位看書的讀者大大,請把你們手中的推薦票砸向我吧。書友群(677040317)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