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我是崇禎皇帝》第八十一章官營鐵礦
  “停,此暫且擱置爭議,稍後再說!”

  這時,王承恩上前說道。

  立刻在場的臣子,皆是沉默了,只是彼此看著劍拔弩張。那個七品官員,也是退後而去。

  “陛下,最近災害連年,當征收礦稅,增加商稅!”立刻,又是一個官員說道。

  立刻,又是有臣子上前反對,這些反對的主要是東林黨。

  似乎看出了皇上第東林黨的寬容,導致了東林黨也是放肆起來,開始咆哮著。

  朱信冷冷的看著,一旁的太監記錄著。

  政治鬥爭,首先是要了解敵人是誰,朋友是誰!東林黨固然有無恥之輩,可有些人不錯,還是能拯救的,還是能拉攏的。

  “陛下,官紳一體納糧此事極大,需要仔細思考一二;至於征收礦稅,也需要仔細斟酌。不過可開設五口通商,開設天津、青島、舟山、台灣、瓊州等五地,增加稅收。又是可遷移災區百姓,前往台灣,那裡耕地兩萬頃,一年三熟,可移民百萬!”

  這時,沉默很久的黃立極開口道。

  “我朝皇帝與士紳共治天下,此事不能朕獨專,此事朕也不能獨專,是支持官紳一體納糧?還是支持征收礦稅,加征商稅;還是支持開通五口通商?”朱信笑著問道。

  “五口通商,符合祖宗之法!”

  “此法最為適合!”

  “此法,最為準確!”

  立刻,一個個官員紛紛開口道。

  “當設立台灣府!”

  “當建立海軍衙門!”

  “當建立造船廠!”

  一個個主張說出,皆是同意了,就是這樣的簡單通過了。

  只要不加商稅,東林黨其實很好說話的!

  只是看到這一幕,朱信沒有歡喜,反倒是心中無盡的悲哀!

  接著,又是一些文官上奏著,主要是一些小事情。

  …………

  臣子們繼續在上書著,繼續在討論著,朱信卻是有些心不在焉。

  此刻,其他臣子也是默默觀察著皇上。

  此刻魏忠賢被趕出京城之後,可閹黨骨乾尚在,依然還掌控著大明的朝政。

  在東林黨人眼中看來,崇禎的做法過於婦人之仁了,不懂的除惡務盡的道理。但是在崇禎設立了朝會禦規則,又是明確制定規則,讓原本動不動就拿君子和小人之分,來彈劾別人東林黨,立刻發言謹慎了許多,朝會上還是爭吵不斷,可目標不再是某某人,而是某某事情。

  東林黨人孜孜以求的,就是把閹黨成員全部趕出朝廷,讓君王身邊都是東林黨人這樣的正人君子,恢復到泰昌年間眾正盈朝的局面。

  東林黨發現,閹黨雖然被打壓下去了,但是東林黨人在朝中依然還是處於弱勢。為了防止閹黨卷土重來,他們需要對皇帝適當的妥協。

  至於黃立極沉默著,也在觀察著禦座上的崇禎,他服從了天啟帝的命令,協助了信王登基之後,看著之前權傾一時的魏忠賢不聲不響的在朝堂中消失之後,對於崇禎沒有大肆替東林黨人翻案,一切力求穩妥過渡政局的方式,還是充滿了讚賞的。

  只是作為內閣首輔,大明文官集團的領袖,黃立極必然是夾在中間,一面是討好皇帝,一面是討好文臣,甚至討好文臣要勝過討好皇帝。得罪了皇帝,不過是致仕,可得罪了文臣,就是奸臣,臭名遠揚!

  此刻,他要讓新登基的皇帝,明白權力所在,同時要讓臣子們恪守著臣子職責。

  維持皇權的順利交接,是他這個首輔的職責,讓新登基的崇禎明白皇權的限制范圍,維護文官集團的權力和利益,也是他的職責。

  …………

  散朝之後,又是批改奏章!

  大約是一個時辰後,奏章批改完畢,任務完成了!

  “陛下,徐光啟求見陛下!”這時,一個太監上前說道。

  “召!”朱信只是說了一個字。

  不久之後,徐光啟出現了,立刻跪倒在地上,“陛下,燧發槍、刺刀、手榴彈等已經製造好了!”

  “先生請坐!”

  朱信說道,徐光啟起身,立刻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又是品著茶水。

  在大明,大臣單獨接見議事時,需要跪奏,跪著說話……要知道,在宋朝時代,文臣是站著說話的。可元朝開始卻是這樣,明朝也是沿襲著元朝的規則。看到了六十多歲的老爺子,跪著說話,朱信就是不自在。

  文臣能給大明皇帝跪下,自然也能給清朝皇帝跪下。

  明朝皇帝,不尊敬臣子,也不要怪臣子們背叛。

  當皇帝不久後,朱信就是廢除了臣子獨奏時,跪著上奏,而是給予座椅和茶水。

  在過去,大臣單獨奏事多是一種寵信的標,志可對於討論政事並沒有多大幫助。可現在,和皇帝單獨奏對,卻是要許久時間,也是他能更好了解臣子的。

  …………

  “這就是刺刀嗎?”

  朱信看著刺刀,此刻刺刀長約三尺,套在了火銃上,好似一把長槍一般,嘗試著刺殺,結果威力不錯。又是看了手榴彈,製作上也不錯。只是沒有拉環,還製造不出拉環。

  不過,上面用瓷器封住,使用時敲開,然後點火,拋射而出。只能拋射出二十步到三十步。

  此刻,他已經離開了皇宮,到了東研究所。

  “火器製造,質量是第一!”朱信叮囑道:“還要降低成本,在提升鋼鐵的產量,還有質量!”

  又是向徐光啟詢問著如何煉鋼,徐光啟回應著,

  現在大明的煉鋼技術,很是發達,各種鍛造技術迭出,只是朱信聽著卻是一頭霧水,坑爹至極,前世沒有學好煉鋼術,現在有些坑人了。

  “先生。接下來你要編著一本煉鋼的書籍,供朕閱讀,還要籌劃建立煉鋼廠!”朱信說道,“沒有鋼鐵廠,我們打不贏八旗軍!”

  “陛下,太祖不允許建立鋼鐵廠!”徐光啟說道。

  “怎麽可能!”朱信驚呆了。

  接著,徐光啟介紹著,大明真的沒有官辦鐵廠。

  洪武十五年五月,廣平府(今河北省境內,當時屬河南)一官吏王允道說磁州臨水鎮產鐵,元時這裡一年可以收鐵百萬斤,建議朱元璋照舊辦理,結果朱元璋回答:朕聞治世天下無遺賢,不聞天下無遺利。且利不在官,則在民。民得其利,則利源通而有益於官;官專其利,則利源塞而必損於民。今各冶鐵數尚多,軍需不乏而民生業已定。若複設此必重擾之,是又欲驅萬五千家於鐵冶之中也。杖之流海外。

  王允道好心提建議增加國家收入,結果反被“杖之流海外”。類似磁州臨水鎮這類地區,民間為謀利也必然采鐵冶煉,明政府似乎不但未開辦鐵冶所,亦不收鐵課。

  洪武二十五年曾經有一次大規模國家開爐冶煉,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明實錄》記載:“各處續開爐冶,今已三年,而內庫見貯鐵凡三千七百四十三萬余斤。上以庫內儲鐵已多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采煉。而歲輸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開爐三年貯鐵3743萬余斤,應是原先各地規定的上交鐵配額數量再加上開爐冶煉再減去消費後的結果。又過了兩年半不到,官員報告庫存鐵不夠用,申請重新開爐,朱元璋命令暫開爐一年:“工部臣言:各處鐵冶久已住罷,今內庫所貯鐵有限,而營造所費甚多,恐歲用不敷。上令暫開爐冶一年,仍複住罷。”

  明初官營產鐵完全視政府需要而定,需要時在指定的鐵冶所開爐冶煉,不需要時就停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