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附身高順》第38章 門徒3000
  自始至終,戲忠的軍營裡隻衝出了八百多兵卒。

  在望樓上觀戰的韓忠有些納悶了:“官軍不是有八千多人麽!怎麽只有不到二千人來參戰?”雖是如此,他還是大聲下令:“不要管外面的潰兵,快關上營寨大門!快!快點啊…”

  而此時,黃忠已經率部尾隨太平道信徒的潰兵,追擊至韓忠營寨的大門附近。他目視望樓上的韓忠,冷笑道:“戲志才不愧是主公看中的軍師,果然有鬼神之能!一個簡單的假增兵之計,便逼出了死守的敵兵!”

  原來,戲忠見敵人死守不出,恐怕耽誤高順的謀劃。他思考一番,策劃了一個假增兵的計謀。每日傍晚,他讓黃忠率領一千縣卒裝扮黃氏族人來援,夜裡又暗暗出營,埋伏在附近不遠處。當假增兵到五千時,張曼成中計了,才有了今日之戰。

  即便如此,戲忠對一戰擊敗韓忠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因為此時,韓忠的營寨大門正緩緩關閉,而麴良的騎兵還未衝進營門之內。

  “殺啊!剿滅叛賊!斬殺匪首者頭功!”就在這時,一陣陣的廝殺聲從韓忠的營寨深處傳來。站在望樓上的韓忠看到這一幕,頓時面如死灰,渾身無力的顫抖起來。

  只見,韓忠大營的後門處,靠近大山的半山腰,突然冒出了一群彪悍的壯漢。這些壯漢都是河東人的口音,個個都身高超過了七尺,膀闊腰圓,凶悍驍勇。

  看見此況後,韓忠已經無心戀戰。他迅速從望樓上衝下來,在幾名家族心腹的護衛下,倉皇逃竄出大營,朝大山深處狂奔。

  因為要定鼎勝局,戲忠和黃忠等人無暇關注韓忠的逃逸。他們率部直衝大營深處,和前來增援的友軍匯合。大營裡的四千太平道信徒,見主將已經逃竄也瞬間沒了鬥爭,按照一乾縣卒的軍令,跪地高舉雙手投降。

  “哈哈哈!原來是元福來援啊!”看清援兵的首領後,黃忠朗聲大笑了起來。與之相伴的戲忠見此,心中不禁稱讚:“主公觀人目光如注!我不如他多焉!”

  “志才兄!漢升兄!小弟沒有來遲吧?哈哈哈!”周倉看著騎馬而來的戲忠和黃忠,抱拳笑道。

  “不早不晚,正是時候!哈哈哈!”戲忠和黃忠幾乎同時大笑道。因是一場大勝,於是三人皆仰天大笑。

  寒暄過後,周倉率領五百多部曲也加入戲忠麾下聽令,抓捕聚眾造反的太平道信徒和清點雉縣韓氏家族的資產財物。

  十日後,三路大軍才在宛縣匯合。經此一役,南陽郡的太平道徹底轉入地下。逃至深山裡的張曼成、韓忠、趙弘和孫夏等人,有了此次戰敗的經歷後,痛定思痛,開始重視訓練信徒戰卒。

  左原在高順的幫助下,在南陽郡建立了完整的亭卒、鄉卒、縣卒和郡兵四級體系。南陽郡的治安因為此頓時一變,雖不說是路不拾遺的古風再現,也差之不遠了。

  而高順因為此戰,門下再次增加了一千多名被太平道拐去的孤兒少年。高順不嫌他們出生和性別,都收為門下弟子悉心教導。此時的高順,不算南陽學院的學子,收入門下的弟子已經超過三千人,號門徒三千。

  戰後,左原聽取高順的意見,沒舉起屠刀。而把聚眾叛亂的趙氏、韓氏和孫氏俘虜,都判罪流放並州朔方郡,為充實大漢帝國的邊境做出一點貢獻。

  那些浮財,除了獎勵和撫恤後,都放到南陽學院的名下。取之於南陽郡,用之於荊州人。因為此事,左原和高順兩人在荊州的名聲大振,

號稱宗林公門下“雙子賢士”  黃忠因為此功,被高順特許編練一曲五百人的強弩士,號“元戎營”護衛高順左右。跟隨周倉而來的河東義士中,有驍勇大漢楊奉、韓暹和徐晃等幾位三國名人。高順已經見過很多三國名士,也就見怪不怪了。

  他以權謀私了一回,利用剩下的錢財為自己麾下的血虎先登、血虎衛、陷陣營、近衛營、元戎營等五曲私兵部曲,打造鐵甲鐵盔等重型裝備。待高順離任時,因為追隨者太多。他又新設一營,號血虎義從。六曲私兵人人著鐵盔甲,比帝國北軍的裝備還要奢華。

  民安則國富,南陽郡安定下來後,黔首有余糧果腹了。高順潛心治學,教授三千門徒和南陽郡的學子。期間,南陽名士張機多次來訪,和高順探討醫術。

  張機字仲景,南陽涅陽縣人,出生官宦世家。他自幼好岐黃,曾拜名醫張伯祖為師,醫術造詣高深。高順也不藏私,把菘藍湯、柴胡湯、麻黃湯和青蒿湯等四位湯藥配方,以及後世的醫理知識都傳授給張機。二人因此成為莫逆之交,以師兄弟互稱。

  ……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金秋十月。

  又是一個豐收年。

  如今的宛縣農人已能吃飽肚皮,家中的子弟還可以至南陽學院中就學讀經。 如此美好生活,當然拜宛縣城裡的縣令高順所賜。因此,宛縣人家家戶戶,都暗中供奉著高順的畫像以示尊重。

  不單是農人受益,南陽太守左原也因此受益,升遷至雒陽城擔任虎賁中郎將,距離九卿之位只有一步之遙。

  送走了左原,高順漫步在高大的宛城城牆上感觸頗多。如今的宛城擴大了一倍左右,新城牆當然是高順親自帶人修建,把南陽學院也圈在了外城之內。

  高順如今已是帝國名士大儒,被世人稱之為“雜家”學派的創始人。兩年多來,全國諸多知名的大儒都來過南陽,和他探討學術。

  他門下弟子的數量,更是擴大一倍左右。其中不乏有三國名人,如張汎的弟弟張遼、零陵泉陵人黃蓋、陳留平丘人毛階,山陽昌邑人滿寵等等。高順如今對三國名人已經免疫,不再像以前那樣迷信了。

  按照大漢帝國的規矩,一任縣令只有三年時間。高順來到宛縣擔任千石的縣令,已臨近三年。他面臨兩個選擇,要麽卸任回家,要麽升遷他處。

  面臨離別,高順一直在考慮交接的事宜。南陽學院,他準備交給荊州名士龐德公來掌管。荊州人的學院,當然要交給荊州人!

  追隨他的青州學子,王脩娶了他小妹高嬛兒,自然要一路追隨;太史慈和他族妹已經定親,也是要帶走的。而其他人想怎樣就怎樣吧,一切隨心!一念至此,高順不禁有些感慨,看著育水中的夕陽發愣。

  而就在這時,一騎南來的信使送來的一封書信,又改變了高順的抉擇。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