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超級藝術家》第375章 《大學》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項目組來到曲阜已經快一周了。主要的任務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項目組計劃後天撤離。明天還有一天的時間,秦晨和徐校長商議了一下,決定明天休息一天,大家自由活動一下。同志們可以自由地逛逛街、購購物什麽的,徹底的放松放松。秦晨把這一想法告訴劉小柳和黃濤,讓他們通知下去。秦晨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安排,大家一定會非常高興。但是時間不長劉小柳和黃濤又回來了。劉小柳告訴秦晨,大家都不同意休息,都覺得這一次來曲阜,看的是景點,但感悟的卻是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大家都覺得收獲不小,但也感覺有些凌亂,最好能用明天的時間,能系統的上上一課,對儒家文化好有一個大致全面系統地了解。聽完劉小柳的話,秦晨很是高興,看來曲阜這個地方真是一個有靈性的地方,這一方水土,因為有了孔子他老人家的存在,確確實實能激勵人進取。

  秦晨和徐校長都覺得這個任務交給顏康教授就比較合適。兩個人便去找顏康,三個人合計著,都覺得,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一天的時間怎麽能系統起來,不說別的,單說“四書五經”,就是簡要地介紹一下,沒個三天五天的也不夠用。大家的這個想法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沒那麽簡單。過了一會,徐校長說:“我有個想法,你們倆看行不行,我系統的學習了解儒家文化,是從一本書開始的,這本書就是《大學》,我覺得這本書吸取了孔孟思想的精華,而且綱目條理清晰。讀懂了這本書,就可以算是儒家人了。我們可以順著這本書的綱目和大家一起順一順,這樣的話時間可長可短,開個頭,今後感興趣的同志也可以自學,慢慢的去感悟。”徐校長的建議,讓顏康教授茅塞頓開,這是一個好辦法,顏康教授研究儒學這麽多年,他也認為《大學》確實是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秦晨對儒家文化研究的畢竟少一些,聽了兩個前輩的意見也感覺很有道理。所以這件事就這麽定了。

  怎麽講呢?顏康教授和徐校長又客氣了一番,最後商定,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還是采取座談討論的方式,不過由顏康教授主講。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便早早地來到一間黃濤早已布置好的小教室。開始了今天儒家文化的系統討論學習。

  顏康教授說:根據大家的要求,今天我們坐在一起討論學習儒家文化,我想先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和一個人。這本書就是《大學》,這個人就是該書的作者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謙虛好學,尊敬師長,深得孔子真傳,其代表作品就是《大學》。

  首先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麽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知識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聽完這個小故事,大家明白曾子為什麽能得到孔子的真傳了吧?

  顏康教授故意賣了個關子,然後接著說:一個人要想學到真經,學習態度至關重要。

  聰明的劉小柳聽到顏康教授這麽講,機敏地站起來,退後兩步,模擬著曾子做退席狀。並幽默滴說:“弟子愚笨,請顏教授賜教。”劉小柳調皮可愛的樣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顏康教授接著講:對“大學”,大家首先要明白這個概念。大學:在古代其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十五歲後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兩種含義雖有明顯的區別之處,但都有“博學”之意。

  簡而言之,大學就是大人的大學問。

  它和今天作為學校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平常講“大學之道”,有的人把它理解成“大學的辦學宗旨規律”,這是不對的。大學之道意思就是指大人大學問的宗旨目標和規律。

  《大學》開篇這樣講: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家聽聽這一段文字,先不管意思懂不懂,單憑其語氣、結構和邏輯是不是就已經美翻了。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

  我建議大家先連讀三遍。

  大家剛要開始讀,徐校長接過話筒:“我是《大學》的受益者,這些年來我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已經翻爛了不止一本,對這一段我給大家背一背吧。”徐校長聲情並茂地背了起來。背完了,徐校長接著講:

  這裡所講的,實際上概括了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

  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裡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些年來,我就是把這句話作為我人生的座右銘。我出生在偏僻小山村,家境很是貧窮。但是我人窮志不短,心懷自己的夢想,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近些年來,也有了一些小成就,今天還是一所大學的校長,當然了這還算不上什麽“達”,但是我還是時刻提醒自己,要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對得起你生命當中你遇見的所有人。寧叫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

  之所以跟大家分享這些,就是想告訴大家,是儒家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我。它在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著我的思想,左右著我的行動,我最終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

  其實不僅是我,事實上,作為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實際上就是儒家文化鑄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常言道十人九儒,這話一點也不假。

  說了這麽多,背也背了,不再耽誤大家的時間。還是有請顏康教授接著講吧。

  顏康教授接過話筒:今天我們先把《大學》白話譯文和大家通一通。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後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就與《大學》的宗旨相差不遠了。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品德作為根本。人的根本敗壞了,末節反倒能調理好,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這樣的事情,還未曾有過。這就叫知道了根本,這就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所謂意念真誠,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喜愛好看的女子,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在獨處時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閑居時什麽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後,才會遮掩躲閃,藏匿他們的不良行為,表面上裝作善良恭順。別人看到你,就像能見到你的五髒六腑那樣透徹,裝摸作樣會有什麽好處呢?這就是所說的心裡是什麽樣的,會顯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曾子說:“一個人被眾人注視,被眾人指責,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華麗,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寬廣能體態安適,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誠。

  《詩經》上說:“看那彎彎的淇水岸邊,綠竹蒼鬱。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樣治學修身。他莊重威嚴,光明顯耀。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難以忘記!”

  所謂“像切磋骨器”,是說治學之道;所謂“像琢磨玉器”,是說自身的品德修養;所謂“莊重威嚴”,是說君子謙遜謹慎,所謂“光明顯耀”,是說君子儀表的威嚴;“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難以忘記”,是說君子的品德完美,達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會忘記他。

  如要修養好品德,則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憤憤不平,則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懼不安,則得不到端正;心裡有偏好,則得不到端正;心裡有憂患,則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卻什麽也看不到;聽了,卻什麽也聽不到;吃了,卻辨別不出味道。所以說,修養品德關鍵在端正心意。

  如要調整好家族,則先要修養好品德,為什麽呢?因為人往往對他所親近喜愛的人有偏見,對他所輕視討厭的人有偏見,對他所畏懼恭敬的人有偏見,對他所憐惜同情的人有偏見,對他所傲視怠慢的人有偏見。

  所以喜愛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的缺點,不喜歡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優點的人,也少見。因此有一則諺語說:“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過錯,人察覺不到自己的莊稼好。”這就是不修養好品德,就調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族,因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國之民,這是從來不會有的事情。

  所以,君子不出家門而能施教於國民。

  《康誥》中說:“像愛護嬰兒那樣。”誠心誠意去愛護,即便不合乎嬰兒的心意,也相差不遠。一家仁愛相親,一國就會仁愛成風;一家謙讓相敬,一國就會謙讓成風;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大亂——它們的相互關系就是這樣。這就叫做一句話可以敗壞大事,一個人可以決定國家。堯、舜用仁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實施仁愛。桀、紂用暴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殘暴不仁。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後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壞事,然後再要求他人不做。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因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會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長,百姓就會敬重兄長,居上位的人憐愛孤小,百姓就不會不講信義。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

  厭惡上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下級;厭惡下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上級;厭惡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後的人,厭惡在我之後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前的人,厭惡在我右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左側的人交往;厭惡在我左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右側的人交往。這就是所說的模范作用。

  《康誥》上說:“天命不是始終如一的。”德行好的就會得天命,德行不好就會失掉天命。《楚書》上說:“楚國沒有什麽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德行當做珍寶。”囚犯說:“流亡的人沒有什麽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摯愛親人當做珍寶。”

  《秦誓》上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大臣,他雖沒有什麽才能,但心地誠實寬大,能夠容納他人。別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誠心誠意喜歡,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能夠留用這人,便能夠保護我的子孫百姓。這對百姓是多麽有利啊。如果別人有才能,就嫉妒厭惡;別人德才兼備,就阻攔他施展才乾。不能留用這樣的人,他不能保護我的子孫百姓,這種人也實在是危險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這種嫉妒賢人的人流放,驅逐到邊遠地區。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夠愛人,能夠恨人。看到賢人而不舉薦,舉薦了但不盡快使用,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卻不能擯棄,擯棄了卻不能放逐到遠方,這是過錯。

  喜歡人所厭惡的,厭惡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了人性,災害必然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發財致富有這樣一條原則:生產財富的人要多,消耗財富的人要少;乾得要快,用得要慢,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富足了。

  有德行的人會舍財修身,沒有德行的人會舍身求財。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大學之道”至“此謂知之至也”)講的是大學之道。

  首先,《大學》對儒學作了一個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項,即宋代儒家們所說的大學“三綱領”。這一概括非常準確地揭示了儒學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學》的主旨。

  第二部分(“所謂誠其意者”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講的是誠意慎獨。逐句解釋《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

  首先,自我的完善是“自明”。所謂“自明”即“自覺”,就是說“明明德”是自我的覺悟,是內心意識到完善、發展自身的必要性。此外,“自明”的說法還指明了“明明德”不是將一種外在的行為規范強加給一個人,而是人固有的善性的發揚和發展。

  其次,道德修養是自我的無窮盡的更新過程。“新民”是為教化人民,這是力圖更新他人的品質,並且引用商湯刻在浴盆之上用以自警的銘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來闡明《大學》“新民”的概念,就把這個概念規定為自我的更新,自我的發展。其中四個“日”字的連用,則以十分有力的語氣強調:必須經常不斷地進行自我的更新、創造和發展,永遠追求新目標和新成就,總是要有新氣象和新面貌,任何時候都不要停止不前,安於現狀。

  再次,文章指出了自我完善不是個體以冥思求頓悟,而是必須努力學習知識,增進學問,提高認識,還必須通過艱苦的磨練,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才乾,養成各種優良的品質。即“如切如磋者, 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的意思。經過這樣的修養和磨練,才能達到“道盛德至善”的地步。

  最後,主觀意識要始終保持純正的狀態。文章提出的“誠意”的概念為“毋自欺”,把自我完善的自覺性歸結為一個人為善動機的純正。所謂“自欺”就是動機不純,有邪念,卻以勉強的行為做樣子,或以偽裝的善行、漂亮的言辭來掩飾自己心靈上的汙穢,借以自欺欺人。

  因此,不自欺表明行善不是為了某種功利的目的。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以善本身為目的。行善是自己心靈的需要,是求得精神本身的滿足,從而從根本上保證有一種自我完善的自覺性。

  文中所提出的“慎獨”的理念非常重要。所謂“獨”意為獨處,是指人的真實的意念。文章把獨處時的思想活動看成是對一個人能否做到誠意的一個考驗。即是否真正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覺性的考驗。因此儒家對人們獨處時的思想活動和表現特別重視。

  文章進一步指出,一個人獨處時的思想活動雖然不為人們所知,但是它們總是要表現出來。

  第三部分(“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至“以義為利也”)講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意思就是: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