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胤天下》【第18章 後唐】
  已是陽春三月,杏花微雨,天氣韉羋渥龐輳筆目掌謝姑致諾幕ㄏ恪

  洪氏族學的石板路上,王易一手擋在頭頂,一手將手裡的書裹在懷裡捂著,急匆匆地邁步往斜跨街跑去。

  沿著石板路跑出百十步,便也到了斜跨街,街邊有一個小門臉,上面寫著“正字堂”,卻是一家書鋪。

  門臉小,鋪子也不大,裡進三間,門寬一丈,外間擺著兩排貨架,一排貨架上線裝手工抄本的四書五經,另一排則是筆墨紙硯等文房之物。

  看店的小夥計見王易進來,抬頭打了個招呼:“易哥兒來了。”

  “嗯,梁哥兒好,洪掌櫃在嗎?”王易抖了抖發髻上的水珠,拱手笑問。

  “在的,你進去就是!”梁哥兒笑著答道。

  “多謝!”王易往裡間走。

  裡間右側開著一扇窗,窗往外支棱著,透進來帶著春雨濕氣的光線,照亮這間房的四張桌案。

  兩張桌案後已有人在提筆疾書,是四十歲左右,文士長衫打扮的男人在寫字。

  王易進來,拱手作揖道:“洪掌櫃,小子來還書!”

  其中一人頭也不抬,隨手比劃了一下:“嗯,書放那裡,還想要別的,自己去外面找!”

  “喏,小子今天還是繼續這本《論語集注》的抄寫!”

  王易將懷裡保護好的書輕輕放在空著的桌案上,擦乾淨手腳,拿出桌案邊的空白書本,然後開始低頭研磨。

  那洪掌櫃終於抬頭看了正在認真研磨的王易一眼,眼裡露出欣賞的笑意,低頭繼續抄書。

  這正字堂也是洪家的,由洪家族長不出五服的堂侄洪禮鳴在管理。

  這洪禮鳴從十歲啟蒙,考到四十歲,過了初試和縣試,卻卡在了府試上,到現在為止也沒能拿到秀才功名。自身的經歷,讓他覺得21歲才開始科舉之路的王易,注定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洪氏族學規模不大,攏共也隻有二三十位學員,其中十幾個還都是來學幾個字,將來準備去做生意的,真正有志於科舉考試的,不過寥寥十數人。

  燕西村讀書人的規模決定了正字堂不可能有太大的市場,所以正字堂內的所有書籍都隻有一套。需要書的學員,必須自己來店裡抄寫回去,正字堂提供筆墨紙硯和裝訂---當然,這都不免費,但總比單獨購買一套書來的便宜。

  王易現在做的就是抄寫需要的書籍。

  筆墨紙硯和裝訂費用在內,一本《論語集注》要300文。

  這價格是什麽概念呢?這麽說吧,李化羽三個人服一個月城防役,隻能拿到90文的現錢,楊敬元跑一趟滑州-易水-廣武-燕東-燕州,需要半個月,也隻能賺到150文左右。這一本書就相當於他們四個人這個月白幹了。

  更重要的是,《論語集注》不是一本,而是好幾本!加上《四書集注》、《義疏》、《正義》等等典籍,簡直浩如煙海,而隨著更多當朝宿儒和名流,甚至是當季考官點評《論語》,這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當然,如果隻抄寫一本《千字文》之類隻有幾張紙的兒童讀物,價格就很便宜,隻要10文錢---因為不需要裝訂。

  需求決定了市場價格。

  整個燕西村隻有一個正字堂,愛買不買,不買去府城呀。

  府城更貴,一本前朝韓愈的《論語集注》就能賣你兩貫。想抄書回去?可以,一本一貫,不還價。

  這也是為什麽燕西村四五百戶人,

才出十幾個專心科舉學員的原因,沒辦法,這年頭讀書實在太貴了。  正是了解到這些以後,王易才更加珍惜現在的讀書機會。

  之前林耀先沒有專心讀書,反而混跡於撲鋪之內,也許也是因為看到這高昂的讀書成本,讓他不忍心再問他們要錢吧。

  隻是他不說,其他人也不知道,這可跟李胤所說的“你敢問,我敢說”的信任原則相違背了。

  王易知道,他現在不是為了自己在讀書,而是為了所有人。隻有他讀好書,考上功名,改變自己現在的身份,他才能改變所有人的命運。

  這兩個月來,他很拚。

  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就算是以前高考他也沒這麽拚過。起早貪黑,懸梁刺股都是輕的,他這次是真的拿出一百二十個心在拚命的讀。

  不拚不行啊!

  年關剛過,王易初進族學時,洪山長舉行了一次初試,王易輕松過關,可到了縣試,王易才發現自己壓根什麽都不會。

  從以前學歷史的經驗裡,王易本以為縣試會很簡單,不就命題作文嘛,洋洋灑灑寫就是了。

  可真看見了題目,他就懵了。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沒了。

  沒題目要求,更沒有做題思路。

  王易知道,科舉考試的題目分為經義、試貼、歌賦幾種,而最重要,也是考官最看重的,就是這經義題。

  一般隻要經義題過關了,其他都可以過關。

  道理他都懂,可他應該怎麽落筆?

  照抄腦子裡的八股文?

  不說這個時代的科舉是不是考八股,就算是,他腦子裡也隻記得那些著名的八股文,而這道題有很出名的八股文答案嗎?顯然沒有。

  王易除了知道這道題出自《論語?泰伯》,說的是孔子盛讚堯的名段外,一無所知。

  抱著僥幸心理,王易還是洋洋灑灑的寫滿了試卷,還用以往寫作文的模式,第一行寫題目,第二行空兩個字符開始填,甚至還不自覺的使用了標點符號……

  王易一臉懵逼的進來又一臉懵逼的出去,很自然的,他落榜了。

  不但落榜,甚至還被縣衙文房的教諭點名批評---褻瀆聖賢!差點就要被終生禁考。因為縣試是不糊名的,所以這個評語很快就傳遍了整個縣衙。

  幸好洪山長也不希望自己教出來的學生得個“褻瀆聖賢”的評語,趕緊想辦法安撫過去,這才沒出大問題。

  回來以後,洪山長也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壓根沒想到這個王易嘴上把《論語》背的滾瓜爛熟,卻連基本的答題格式都不會。勒令他去把《論語集注》背熟,還要他去學習《歷年程文》---也就是現代的《歷年高考題目大全》。

  王易收起了之前的輕視之心,像一個小學生一樣,重新開始學習。

  他那股認真勁感染了洪禮鳴,所以在正字堂抄書的時候,洪禮鳴還會對王易的一些問題進行簡單的講解。

  盡管有些問題對於洪禮鳴而言,簡直是幼稚的可笑,但他也沒有出言呵斥,而是耐心解釋。

  就這樣,通過自學和亦師亦友的洪禮鳴,王易才逐漸摸清了這個時代的科舉脈搏。

  但摸清以後,更多的疑問也從心頭冒出。

  因為這真是一個全新的,或者說完全陌生的科舉模式。相應的,連這個時代也變得更加陌生。

  從科舉模式上來說,這個武陳朝居然采用的是明代的科舉模式。

  即:經過初試(舉薦)參加縣試,通過了就可以自稱“小生這廂有禮”,去騙騙那些小娘子了。

  然後是府試,通過了就是童生,亦稱生員,算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接著要考院試,過了院試那就能獲得秀才功名,有一定的社會特權,戶籍也自動轉為士籍,出遠門也不用路引,更不用官府做保書,憑著秀才的文憑就能周遊天下。但這隻是晉升階段的第一步,也是洪禮鳴到現在都沒能跨過去的一步。

  有了秀才功名才能參加接下來的鄉試,過了鄉試就是舉人,已經算是半個官籍,享有很多社會特權,比如免稅、免徭役等等。

  鄉試之後是會試,過了便是進士。進士代表著已經是統治階級,有權利對這個國家和社會進行點評,甚至是參與到國家大事中去。而會試之後的殿試,就是產生狀元、榜眼和探花郎的地方。

  研究歷史的王易知道,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哪裡有武陳?

  可通過對《歷年程文》的研究,以及洪禮鳴的講解,他又發現這個時代夏商周秦漢唐都存在,但沒有宋元,更沒有明清。也就是說,這個武陳應該是介於唐之後,明之前的朝代。

  但《論語集注》裡又明明白白的寫著“朱熹”批注,其他典籍上也有“歐陽修”的名字。

  這兩個可是宋代的名人。

  可《集注》裡寫的明明是前朝。

  更為奇怪的是,武陳朝是明代的科舉模式,可這個時空的穿著打扮、生活習性以及語言習慣又完全不同於明,還隱約帶著盛唐的韻味。

  洪禮鳴告訴王易,朝代序列應該是這樣的:夏商周秦漢唐後武。

  唐之後又有一個唐,等於是雙唐並列,以示區分,將後面的唐朝稱為後唐。後唐之後,經過將近一百年的動亂,才有了武陳朝。

  後唐?難道是南唐?四個眼珠的軟蛋?他能把趙匡胤給解決了?

  這種時空錯亂的糾結感簡直快要把王易給逼瘋。

  幸好他豁達,更有一幫豁達的家人,糾結了幾天也就放開了這個心結。

  不管這是什麽朝代,他們都要活下去,而且要活的好。

  這就是王易現在的想法。

  ……

  工工整整地抄完《論語集注》第四本的最後幾頁,看著書頁上很有幾分書法大家神韻的字體,王易心頭很是喜悅,完全沒有之前對朝代的糾結感了。

  管他南唐李煜是怎麽解決趙匡胤的,甚至是怎麽解決蒙古的,王易都不關心,他隻關心現在。

  采用明代的八股科舉模式也好,最起碼還有許多八股文可以借鑒。

  當然,僅僅是借鑒。

  隨著對八股文的深入學習,王易發現這種文體固然死板,但絕不簡單,絕不是背幾本“參考答案”就能順利通過的。

  中國擅長考試的人古往今來不知凡幾,他們中也有人為了通過科舉而背盡天下名篇,但又有幾個人通過科舉是完全依靠死記硬背的呢?可以說,寥寥無幾!

  學海無涯,這四個字也就隻有王易才能切身體會。

  不管怎麽說,王易有了之前的底子,再加上這段時間的晝夜苦讀,已經有通過縣試的信心。

  所謂八股文,核心就是“代聖人言”,說話的內容、語氣和格式都要符合“聖人”的模式,如此,隻要格式正確、語句通順,且有一定的淺顯見解,縣試的考官一般都會讓過。

  畢竟隻是考童生,又不是考秀才,為難你幹嘛?多幾個童生,也顯得知縣治下士民向學,文風鼎盛不是?

  其實上一次縣試要不是王易采用了現代格式寫作,而且習慣性的使用了標點符號的話,也許早就過了。

  正常的縣試時間在當年的二月,府試在四月,院試三年兩場,不定地點和具體時間,臨時通知為準。

  元豐八年的第一場院試時間定了,就在八月裡。

  王易想再考縣試,正常是要等到元豐九年的二月,但今年朝廷有恩科,也不知是出於什麽原因,居然同意讓縣府試也加試一場,時間定在四月十五和六月十六。

  就是說王易如果想在今年之內拿到秀才功名,就要抓緊一口氣把縣府院三試一次性通過。

  他現在也急於拿到秀才功名。

  據說這個武陳朝很可能這兩年要興兵了。

  楊敬元上次從滑州運石灰和硼砂回來後,很快又被官上征調, 去冀州拉皮草到隔壁的易縣。緊接著,李胤被拉進征調民鋼校チ艘紫匭掭荽笥@罨鷚慘蛭聿母嘰螅貌坦ê叭チ辛肆交夭伲槔掀吒敲Φ貌患擻埃菟狄踩ツ媳哐涸伺褰畹揭紫卮笥恕

  雖然官上隻說是例行的修葺武備,但朝廷要興兵的傳言已經甚囂塵上。

  別說府城和縣城,連燕西村的街頭巷尾都已經開始瘋傳。縣衙發下話來,再有造謠者一律坐監判刑,可依然止不住眾人私底下的口口相傳。

  一旦興兵,作為逃人籍的李胤和李化羽,還有趙暄,肯定會被征召進民付遊椋跋呤淥禿笄諏覆藎饈嗆廖摶晌實摹

  民覆皇親扯。皇潛誥辛羌竊觳岬娜濟揮校揮猩鍁跋嘰蛘蹋齬鍆虼幕帷

  因為他們沒有在軍冊中,即使殺敵立功,也沒辦法算軍功,更沒辦法拿到朝廷的封賞。

  要是他們死在運送物資的路上,那就隻有村裡給個幾百文錢了事,若是死在陣前,最多也是縣裡給個“歿於王事”的評定,再給個一兩貫錢而已。

  所以,為了盡快讓他們擺脫逃人籍,王易隻有更加努力的讀書,一定要在今年考到秀才。

  有了秀才功名,他可以讓趙暄做他的書童,免於民羔嬉郟綣吮僂坪笠荒輳髂甓戮褪竅縭災塚倏賈邢縭裕閃司偃耍薔塗梢越罨鷙屠鈥匪嵌甲竇揮迷儔掣鶴盤尤思納矸萘恕

  知識改變命運,在這個時代,這可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件切實可行的事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