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李岩之再續大明》第142章 蒸汽鐵甲船顯威(1)
  李岩苦思冥想了好久,終於想出了一些可靠的方案。

  首先是車刀材料。後世的所謂高速鋼或者硬質合金鋼由於添加了高熔點金屬,李岩是製造不出來的,因為爐溫不夠。不過,李岩加工的也僅是鐵質的缸體與銅質的活塞杆,用經過鍛打並且淬火的鋼鐵其實也就能夠勝任切削的工作,只是別忘了添加冷卻液。

  然後就是動力,李岩也找到了,那就是一頭耕牛,牛的力氣可比人大多了,只要增加一道將水平的旋轉運動轉變為豎直方向的旋轉運動就行了,這可以用簡單的皮帶裝置通過一些輔助輪實現。

  所謂的轉塔也好說,無非是一個四方位的裝夾裝置,能轉變方位即可。最大的困難竟然是絲杆這一後世司空見慣的玩意。生產出絲杆,最大的困難就是要保證轉速與進給速度有一個固定的比值。但要想達到一個固定的比值,似乎又離不開精確的齒輪傳動與絲杆傳動。李岩懊悔的發現,這竟然是一個死循環。無奈之下,只能讓老師傅推著車刀試著切削一段絲杆,在報廢了十余根後,才有了一段大致能用得上的絲杆,外徑大約50毫米的絲杆,長度只有十公分左右。接著又是十幾個報廢品,設生產出可配套的絲杆螺母。如此,才用這段絲杆及螺母,通過調整切削位置的方式,加工出了一段大約一米左右合格的絲杆。就這樣,從無到有,李岩等人終於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段車床合用的絲杆。

  光是製造這個被命名為“啟明一號”的車床,李岩等人就耗費了兩個多月時間。但是,辛苦也不是白費的。經過啟明一號的加工,氣缸與活塞及活塞杆的圓度大大提高,讓配合更加緊密,縫隙也小了許多,自然極大的提高了蒸汽機的效率。

  不僅如此,在啟明一號出現後,僅僅半天的時間,就加工好了氣缸與活塞等圓柱狀物體。相比較以前幾個人耗費大半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了這些物事,效率簡直不要太高。於是,李岩再次讓齊鐵匠等人刮目相看,在他們心目中,李岩的地位恐怕已經不下於工匠的祖師爺魯班了。

  李岩之所以想要製造出蒸汽機,其實是在為蒸汽鐵甲船做準備。然而正如同後世的航母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一樣,不要看李岩此時設計的艦船噸位也就與西方的主流蓋倫船噸位接近,五六百噸左右。但是,需要的東西卻是方方面面,不過主要是三大塊:一是動力,二是艦體,三是武備。

  這三大塊,為了節省時間,自然要同步進行。

  先說作為動力的蒸汽機。在製造出了實驗性的蒸汽機模型後,其實已經進了一大步。現在要做的就是將蒸汽機實用化。在裝上用車床新加工的氣缸與活塞後,漏氣現象果然被降到了最小,體現在飛輪上,就是轉的賊溜。李岩在飛輪上掛上重物來測算,已經達到了25馬力的輸出。從消耗的木材對比輸出的功率的比例來看,其表現還要好於瓦特當初發明的初始版蒸汽機。畢竟,這是李岩結合了後世成熟的技術製造的蒸汽機,效率提高也是必須的。不過,這是單脹缸,馬力有限,要想實用,還必須製造出多脹缸尤其是最經典的三脹缸。所謂三脹缸,就是從鍋爐出來的高壓蒸汽首先推動第一個最小的一個活塞。當這個活塞開始回退時一部分擴張的蒸氣被驅入第二個汽缸推動它的活塞,第三個汽缸使用在第二個汽缸中膨脹的蒸汽。這種蒸汽機尤其對海上的輪船非常重要,因為它的蒸汽在做功的過程中不斷減壓後可以重新進入鍋爐加熱。

海上的輪船必須節約用水,因為它可能很長時間無法補充水。更有一個特點就是較小的體積卻能產生更大的推力,是李岩期盼的。  得益於穿越後強悍的大腦,李岩很輕松的就調出三脹缸的圖紙,這些都是成熟的技術,只要加工的精度不要太差,都必然會成功。終於,李岩製造出了最大800馬力的蒸汽機。

  至於建造船隻的艦體。李岩想要製造的鐵船不大,噸位也就600噸左右,配合800馬力的蒸汽機,據李岩估算,速度應該能夠超過15節。

  鋼板製造並不困難,因為李岩就有鋼鐵廠,采用的都是4公分的鋼板,關鍵部位厚度甚至達到7、8公分,李岩相信,這樣的鋼板厚度已經不是現有的炮彈所能打穿的了。只是,有一點,此時沒有焊接技術,只能鉚接。鉚接注定了是一個辛苦活,要在厚厚的鋼板上打孔,才能鉚接。不過這也沒辦法,是必須要的經歷的過程。

  還好,李岩所要建造的船隻不大,有許多部位,比如船頭與船尾都是直接鑄造出來的,雖然強度不如鍛造的的鋼板,但誰讓現在還是木頭戰艦大行其道的時候呢,況且,強度不夠厚度湊,在加上一些加強的結構,也不容小覷。李岩的鐵甲艦一出世,注定當驚世界殊。

  由於船體小,這艘鐵甲艦艦體的製造也不過耗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還是不熟練的緣故,李岩相信,隨著工人熟練度的提高,造船速度還會加快。

  這艘鐵甲艦傾注了李岩大量的心血,對艦體也進行了優化與改良,流線型艦體,低乾舷。

  除此以外,戰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武備。李岩決定取消風帆戰艦最經典的密密麻麻的側弦炮,改為布置在甲板上的炮塔式結構。由於采用了炮塔設計,不僅大大增強了防護,還可以將所有的火炮用於前進方向,可以在行進中開炮,這一點在戰鬥中尤為重要,可比此時西方的側舷炮強多了。他們的戰鬥只能依靠側舷炮,這就是戰列艦名稱的由來,因為它們要最大程度的發揮側舷炮的威力。而且行進中可以全力設計,不用擔心側翻。而此時的西方戰艦,不要看裝備了如此多的火炮,但每次射擊都要小心翼翼的,都只能輪著射擊,否則一輪齊射,很有可能將艦船側翻。

  李岩的鐵甲艦上所有的火炮都是西方此時的艦炮的主流口徑24磅炮,口徑 5.83英寸(148mm)。統一火炮口徑極大的簡化了後勤,且保證了彈道的基本一致,對於齊射自然是極為有利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