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李岩之再續大明》第230章 和平發展的主旋律(2)
  就比如鄭成功這個富二代,雖然一直通過走私來賺錢,但這幾年戰爭頻仍,即使江南都被分割為雙方控制區,哪還有人有心思賺錢,導致出口大大降低。鄭成功這個表面光鮮的富二代,其實一直在吃老本呢。

  至於李定國、李過等人就更困難了,他們自己都是苦哈哈,更何談照顧自己的兄弟?最多的時候,他們是在與自己的兄弟們講情懷的,一如某東。

  然而,無論是吃老本,還是講情懷,想要維持一支強大的軍隊,有怎麽可能長久呢?

  這時候,朝廷露出了獠牙,畢竟朝廷的銀子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是老百姓辛苦勞動所創造的,因此,朝廷按照自己編制的兵源定額給大家分發補助。比如,李過的湖北軍團,與李定國的江西軍團,給的是四個鎮三萬的定額;川南的劉文秀兩個鎮一萬五千;至於後方的鄭成功、孫可望還有李岩,朝廷隻給了三個鎮兩萬伍仟的定額;這樣,各地軍閥的總兵力是十五萬;與此同時,朝廷直接控制的軍隊,包括焦璉等原明軍,李成棟、金聲垣等失去地盤的滿清投降過來的軍隊,總數量也有十二萬,幾乎與軍閥的軍隊總數量相當。當然,戰鬥力又要另說。

  其實,大明朝廷此時也在咬牙堅持中。雖然說朝廷隻給予軍閥軍隊五錢銀子的補助,但加上自己軍隊的餉銀,每年光是付給士兵的薪水就超過四百五十萬兩,這已經超過了弘光時期的軍餉。更何況,軍隊的消耗可不止是士兵的軍餉,軍械與士兵的平時吃喝可都是要朝廷付錢的。可是,不如此,就不能對各地的軍閥產生影響,對大明的危害更大,只能堅持著。

  因此,朱慈烺終於拋棄了老祖宗的短視政策,開始對工商業收稅。誰都知道,工商業才是稅收的大頭,即使是剛剛萌芽的資本小幼苗,所產生的能量也是驚人的。這可以從兩宋看出來。要知道,大宋的工商業不可能比大明還發達,朝廷之所以有錢,無非是朝廷對國家貿易的大力扶持,通過市舶司攫取了超額利潤。

  所以,也不枉了朱慈烺在瓊州待了一段時間,終於把握了這個時代的關鍵所在,那就是工商業。只有工商業,才能讓大明朝廷有足夠的賦稅,供養士兵,供養官員,還有對滿清的賠款。

  朱慈烺也不是笨蛋,僅僅是李岩的稍加提點,他就明白了大明的優勢所在,無非是瓷器、茶葉與絲綢。恰恰,江南正是這些大宗商品的原產地。為了促進生產,其實是為了攫取超額的國際貿易利潤,朝廷再次重開市舶司,將地點定在廣州與寧波兩地,所有的國際貿易都必須經由這兩個地點才能出口。

  果然,自從朝廷掌控了廣州與寧波這兩個市舶司,1650年底,僅僅是半年時間,朝廷在市舶司的收入就超過了三十萬兩。錢財來的如此容易,隻讓朱慈烺等人欣喜若狂,對市舶司更加的有信心。然而,其中潛藏的風險,朱慈烺等人卻是絕對沒有想到的。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憑借較為富裕的江南,大明的經濟率先複蘇,並蓬勃發展。

  不過,若論艱難,北方的滿清其實更加困難。要知道,現在小小冰河期依然還在持續,無論雨水還是氣候都不適合一小麥為主的農業生產。農民們整日在土地裡刨食,卻依舊饑一頓飽一頓。滿清想要對他們征稅也難。畢竟,它邊上還有大明在虎視眈眈,若再引起漢人內亂,可就不得了了。首發 https:// https://

  怎麽辦?怎麽辦?

  焦急的滿清在四處尋找救世良方。

  這時候,一個從海外歸來的北方漢人,給滿清帶來了希望,因為他帶來了土豆、紅薯與玉米,這幾種耐寒、耐貧瘠的高產作物。為了獲得高官厚祿,這名漢人將這些作物的種子進獻給了滿清朝廷。

  苦於糧食不能自給的滿清如獲至寶,首先讓這名漢人在朝廷的監視下種植一番。結果發現,正如這名漢人所說,這三種植物正是最適合乾旱少雨且氣溫不高的江北種植。吃了定心丸的滿清在最短的時間就強行將玉米與土豆推廣到了整個京畿地區,並在加速向周圍擴散。

  經過戰亂的神州大地,總人口不足六千萬。相比較北方的多番戰亂,江南的人口損失的比較少,除了起初清兵突然南下,李岩實力不足無法阻止,卻在隨後的反攻中,保住了江南的大半人口。因此,江南雖然隻佔原本大明土地的三成不到,其境內的人口卻比滿清還要略多一點。

  因此,此時的滿清是典型的地廣人稀,雖然氣候嚴寒乾燥,但只要有合適的糧食作物,度過難關並不困難, 所以,僅僅在第三年,滿清在番薯等外來作物的加持下,就達成了糧食自給,停止接受大明的糧食補償,要求全部換成白銀。

  李岩對此深表遺憾,原本,他還打算用糧食戰來拖垮滿清的。具體策略也很簡單。首先,大明憑借糧食的主產區湖廣與江浙在手,大力發展糧食生產,並將糧食低價向江北傾銷,即使朝廷補貼也在所不惜。以此壓縮江北的糧食生產,並在關鍵時刻給予致命一擊。

  但顯然的,即使身體已經不算好,但多爾袞的腦袋依舊清醒,他也許不懂什麽叫經濟戰,但他清楚的知道糧食對一個國家的影響。無論如何,讓自己治下的百姓能夠吃飽,不會因為吃不飽而鬧出事來,就是滿清朝廷最優先也是最重要的選項。

  不過,由於時代與眼光的局限,多爾袞提出的依然是傳統的經濟觀念,重農抑商。連大明自詡開明的士紳階層都忙著將賺到的金銀儲存在自己的地窖中,就別指望一個蠻荒偏僻之地的蠻夷會懂得發展工商業的重要性。首發

  而且,滿清的中央軍—滿八旗作為滿清境內最強大的軍隊,數量雖然不足十萬,再輔助以七八萬的漢八旗,以及少量的蒙古鐵騎,養軍費用遠低於大明。再加上由南方大明提供的銀兩改善軍備,牢牢的掌控著江北的局勢。

  不過,就這樣,雖然選擇的道路不同,但無論是滿清還是大明都在逐漸的穩定了局勢,並在持續發展中。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