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李岩之再續大明》第145章 能者無所不能(1)
  與施琅一道遷往李岩居所的還有施福、施宣等將領。不過,有李岩的交代,從施琅的言談中也能察覺到,這施琅確實與普通的將領不同,不僅武勇,還頗有計謀,讓閻童不免起了結交之意。見閻童在努力交好施琅,作為主將的施福雖然有些尷尬,但施琅畢竟是自己的侄子,施琅得到重用,對施家這個大家族來說還是很有好處的,因此,施福也是樂觀其成。

  不過,施琅等人所在的鍛造廠距離李岩的居所大約有二十裡路。如果是步行自然耗時很久。但是,若是有合適的交通工具,行動起來就很迅速,比如說,有軌馬車。

  看著眼前長長的軌道,上面還停著一輛龐大的四輪馬車,施福等人都是驚呆了。就在一年多以前,他們來到這個工廠進行所謂的勞動改造時,廠周圍還是一片淒涼,幾乎沒有道路,沒有人煙,這些俘虜都是一路步行艱難的來到了這片工廠區可是現在呢?

  四道鐵軌從廠門口的大路上通過,兩條南向,兩條北向,靠近中間的兩條鐵道上,行駛的都是運客的馬車,靠外的才是運貨的馬車。見到這樣的分布,施琅很是疑惑,比如,馬車怎麽是四輪的?為什麽要哦架在軌道上?為什麽要區分客貨兩種馬車的軌道等等?最後還是施琅仗著與閻童較熟,問出了自己的疑惑。

  閻童卻笑著解釋道,“這些啊,其實都是我們瓊國公的創舉。據他所說,我們大明之所以一向只有兩輪馬車,那是由於我們一直沒有創造出前面兩輪的轉向裝置,只要有了轉向裝置,四輪馬車也可輕松改變方向。相比較兩輪馬車,四輪馬車不僅更加平穩,更重要的是,由於馬車的全體重量都承受在四個輪子上,讓馬匹不用承受壓力,跑起來自然更加輕松。你看這平坦的鐵軌,其實也是為了讓馬車行駛的更加平穩,同樣的一匹馬,甚至能夠拉動以往兩倍的重量。”

  施福等人讚歎道,“能者無所不能,瓊國公果然是雄才偉略,我等所不及也。”一行人前往昌江的生活區,也就是李岩的居所所在地。

  李岩之所以將工廠區與自己所在的生活區間隔的如此遠(20裡,在古人看來已經比較遠了。),自然是為了降低工業生產所帶來的汙染的危害。

  李岩覺得,昌江距離大陸較遠,根本就不用擔心敵人會偷襲這裡。而且,有自己在,有一支即將成型的蒸汽鐵甲艦隊在,根本不懼敵人的正面入侵,因此,李岩放棄了傳統的城牆建設,打算建立大明第一個開放式、功能分區的新式縣城。

  既然不用城牆,對於新縣城的地理位置的限制自然減少了許多。李岩將鋼鐵廠與鍛造廠等工廠都造在了昌江出海口的北岸,這是為了方便將昌江生產的產品銷往本土,這是昌江的工業區。

  而建造的生活區,也就是小區卻布置在了南岸,二者之間有一段大約二十裡路距離。選擇這個距離其實也是李岩無奈的選擇。昌江新縣城的主要人口肯定就是來自這些工廠,如果距離遠了,大家上下班就比較困難了。其實,在現階段,即使這個距離,對於普通行人來說,也要耗費大約一個時辰。

  不過,李岩對此自然早有準備。雖然由於蒸汽機技術的限制,暫時還不能製造小型化的蒸汽機,火車的面世還要有一段時間,但有軌馬車還是可以製造的。有軌馬車是指靠馬匹牽引車輛、車輪在鋼製軌道上滾動行駛的交通運輸工具,可搭載雙倍於普通馬車的乘客和貨物。由英國人約翰·烏特蘭於1775年發明。

  李岩自然是毫不客氣的拿過來使用。從工廠區到李岩設計的第一個生活小區,距離只有20裡,即使鋪設鐵軌也要不了多少鋼鐵,並且,將來即使火車上馬了,也可以直接在上面使用,只是要考慮到火車的重量多添加一定的承載余量即可。

  既然是自己首創的鐵軌,軌距自然是李岩確定。在古代,秦始皇提出車同軌,軌距為6尺,秦尺折算成公製的毫米,大約1460毫米。其實在古代中國就有了完整的一整套長度單位,比如丈以下為尺,然後是寸,接著是分,厘,毫,秒(宋以後又叫“絲”),忽,微。不過,古代長度要求沒有那麽嚴格,寸以下的單位就很少用了。 既然如此,李岩就開始大膽變革了。李岩雖然在此時還不能影響大明的計量單位,但是在工廠,李岩的話比聖旨還管用。因此,李岩重新規定了長度單位,即一寸等於三分。明朝一寸大約是32公製毫米,這樣,1分略大於10毫米,一厘1毫米略大。李岩規定,在工廠生產中,厘為生產的主單位,所有的圖紙標注,都必須以厘為單位,同時普及小數點的概念,生產中甚至可以精確到毫,估計到絲,在一向大條的大明或者說是還處於起步階段的西歐國家來說,這樣的精度是駭人聽聞的。正是有了這樣的規定,李岩才能做出規定,軌道的軌距為1500厘。

  李岩一切以蒸汽機車的要求來建設這二十裡的有軌馬車的軌道,雖然建造的規格很高,要求也很嚴格,但大家習慣了李岩創造的種種奇跡,早已習慣了聽從命令而不是首先質疑。而且,明人一向勤勞,比後世人還能吃苦。原本李岩還規定了五個月的工程截止日期,竟然被八百余名築路工人在三個半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因此,施琅等人才會在入獄之前看起來還很荒涼的工廠周圍看到這四條蔓延到遠方、似乎沒有盡頭的鐵軌道。

  現在不比當初瓊山縣縣城的建設與廣州城的加固,基建就耗費了大量的鋼材,現在這些項目都完工了,鋼材的消耗量急劇下滑,然而,瓊州煉鋼廠產量卻與日俱增,這些鋼鐵用在哪裡?只能尋找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鐵路就是鋼鐵的一個重要應用場合,因此雖然高標準造成了鋼材使用量的急劇增加,但對鋼鐵廠來說,反而是件好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