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顥起身出列,先向北安侯拱手,道:“君上,臣有數問想請教諸位大夫。”
“允。”北安侯道。
趙顥再次拱手,看向反對駐軍的一乾臣工,道:“諸君不願駐軍,是忌憚中都城?”
此言石破天驚,直白得超出想象。不只群臣震驚,北安侯和世子瑒都一起抽了抽嘴角。
從震驚中回轉,卿大夫們互相看看,陸續給出答案:他們的確對中都城有所顧慮,但不是主要。關鍵是事情未有先例,不知如何把握分寸,很可能觸碰氏族規矩。
特殊的政治框架下,大諸侯國可以頂撞人王,甚至不遵王旨。但關乎到氏族這個群體,任誰都要慎重考慮。
聽完氏族們的闡述,趙顥點點頭,道:“諸君放心,無需多少時日,無人會再關注庸國。”沒人關注庸國,自然不會再去關心北安國是否駐軍,以及駐扎多長時間。
卿大夫們面面相覷,不明白趙顥為何如此肯定。
“戰將起。”趙顥道出三個字,沒有進一步解釋。
殿內瞬間一靜,眾人想起西原國傳來的消息,不由得神情凜然。
真如公子顥所指,西原國發起國戰,對象還是另一大諸侯國,的確不會有人再關注庸國,天下目光都將聚集戰場。
可眾人又覺得時機不對。
諸侯國國戰一般避開秋季,為的是保證糧食生產。如果西原國在這時出兵,國內的糧食還種不種?耽擱一年的收成,不怕引起民怨?
眾人心中疑惑,紛紛看向公子顥。後者沒有再開口,任憑眾人去猜。等到國戰開啟,他們就會明白,不能以常理去衡量和猜測郅玄,否則定會吃大虧。
北安國氏族能得到的消息,東梁國同樣不會忽視。
東梁侯沒有專門探聽,就知道西原國在備戰。實在是動靜鬧得太大,氏族軍隊齊聚西都城外,想不知道都難。
他和北安國氏族想的一樣,郅玄此舉怕是虛張聲勢,未必真會馬上出兵。
糧食和人口是諸侯國的根本,在秋季發動戰爭,還是傾全國之力,簡直就是瘋子!
“誰說秋季不能開戰?”
相比旁人受到眼光局限,西原國上下全無負擔。
早在春耕之前,郅玄就著手解決相關問題。氏族們通力合作,一系列動作之下,就算國內青壯年拉出去大半,也不會影響糧食收成。
新式農具簡單輕便,容易上手,老人孩童都能操控。
大量耕牛和耕馬的使用進一步解放勞動力。
從草原帶回的戎奴不能做精細活,做力氣活毫無問題。最關鍵的逃跑問題,在國君刷臉之後輕松解決。
讓其他諸侯國頭疼的事情,在西原國根本不會發生。即使有,也被掐滅在萌芽狀態。
郅玄一聲令下,數萬軍隊集結到西都城外。先頭部隊已經開拔,準備和新軍匯合,共同奔赴邊境。
糧食藥品陸續到位,足夠供應五萬大軍。
為增強戰鬥力,郅玄專門為小氏族提供戰馬、武器和皮甲。東西不會白給,對方也不會白拿。對小氏族來說,交易的價格有些肉疼,但和獲取戰功和戰利品相比,又顯得微不足道。
西原國大張旗鼓調集軍隊,自然引發各方注意。
除了趙顥和提前得知消息的北安國氏族,沒人認為郅玄會真在秋季發兵。大多數人和東梁侯的想法一樣,認為他是借此施加壓力,威懾東梁國。
然而事情出乎預料。
第一場秋風刮過,田裡的粟麥披上金黃時,西原侯突然上書中都城,痛斥東梁國的無恥行徑。
與此同時,由范緒親自撰寫,欒會加以潤色的檄文廣布天下。
檄文不長,卻字字如刀,歷數兩國之間數樁恩怨,鋒指東梁國奪城之恨,揭發東梁國手段下作,身為堂堂大國不敢正面對戰,反行陰謀詭計,派人行刺西原國國君。
“昔先君遇刺重傷,今上又被屢次刺殺,其行不堪,世人唾棄!”
郅玄遇刺的確是東梁國手筆,幕後指使目前就在西都城。
原承被行刺是怎麽回事,粟虎等人都是心知肚明。但不妨礙寫到檄文裡,給東梁國扣一個大鍋。
虛虛實實假假真真,多少年前的事,當事人都已經作古,想查都查不出來,自然沒法辯駁。
東梁國強奪五城,原承記了一輩子,臨死仍叮囑郅玄讓他牢記此事,必要洗刷恥辱。由此來看,東梁國背鍋也不算太冤枉。
檄文發出之後,東梁國世子霸現身說法,證實檄文中句句屬實。
東梁侯氣得要吐血,大罵西原國卑鄙。
檄文既發無可轉圜,對方的軍隊正開赴邊境,他罵上幾天幾夜都沒用。唯一能做的就是依照國與國之間的規矩應戰,並馬上向邊境城池增兵。
“狂妄豎子,既要來送死,寡人成全你!”
東梁侯怒不可遏,抽出寶劍猛然劈下,厚達兩指的桌案登時裂開,當場被劈成兩半。
第一百六十四章
由於早有準備,西原國征兵未起波瀾,更不見民怨。如涼地屬民,得知要出兵無不興奮,家家自備武器、甲胄和戰馬,征召令抵達,馬上集結出發。
縣大夫洛弓親自率軍,邑大夫和村老在路旁送行。
數百人的隊伍整齊列陣,胯下戰馬嘶鳴。遇號角聲起,未臨戰已是殺氣騰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