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五胡烽火錄》第50章
第一卷 殺戮時代 第0048章 用心險惡

  那商人低頭看了看劍上鋒利的寶劍,面色蒼白地抬起頭,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噫,恨我未能學全師公的武技,否則,今日焉有你囂張的機會!」

  高翼好奇地看著那商人,緩緩地收起了自己的劍:「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這話說得有意思。但你沒有發現,胡人進入中原就是靠以力服人的?如今漢民在北地為奴,在南方困守一隅。

  照你這麼說,是胡人做錯了,他們不以德服人,不遵守儒家思想。這話,你怎麼不去對胡人說?還有你,你當初不是拿著劍威脅水手們別上來嗎?這話怎麼不對你自己說?」

  那商人勃然大怒:「這話是聖人之語,你竟敢語出丕否,聖人的話也有錯嗎?」

  高翼淡淡一笑,伸出手,表示要拉他起來:「你這話不是證據,辯論是要用證據和邏輯來說服人的……但我還是願意回答你的話:聖人的話,經常是錯的。但如果把聖人的話反著理解,它又常常是對的。比如:聖人說『國雖大,好戰必亡』,你要理解成『國雖小,好戰必興』,你距離真理會更近。

  時代不同了,出自農家小戶之手的理論,不見得適合現在的殺戮時代……來吧,我對『除三害』的『大蝦』周處很感興趣,來,告訴我他都教了你們甚麼?」

  「證據……邏輯……真理……這都是甚麼詞語?」那商人猶豫地拉住高翼的手,見沒有甚麼危險,挺身站了起來,眼裡掠過一絲孺慕神情,稍閃即逝:「你好像我師公,嘴裡老是說些莫名其妙的話。」

  高翼目光一閃,問:「你見過你師公?他長得甚麼樣?魁梧嗎?」

  那商人神色一黯,低頭回答:「我只見過師公的畫像……先師公出師時,帶走了他所有的徒兒,唯我師七徒虞梧返故鄉青州探母,故而未能隨行。

  先師公亡於此役,弟子皆戰死,我師不敢回朝,故搜集先師公遺物,隱名埋姓南下避禍。在下是先師收留的孤兒,胡人南下時,在下流離到了南朝,幸賴先師收留,才得以苟生。

  亂世求活不易,而後,在下的師兄弟以及師傅相繼佚於災荒與饑餓,可唯獨我這個愚人尚孑留於世,天道不公哪……」那商人擦著淚,繼續說:「先師臨佚前,叮囑我遠離這個亂世,在好死中求活。在下尊崇師訓,變賣產業駕船出海,沒想到,上天還是不放過我這個不祥之人……」

  「弟子皆戰死」、「隱名埋姓南下避禍」,高翼敏銳地抓住了這幾個關鍵字。

  周處字子隱,他戰死於50年前,他的祖父是吳國的鄱陽縣太守周舫。周處年輕的時,力氣過人性情蠻橫,因父親早死,無人管教,常與人鬥毆鬧事。當時,長橋下有條獨角蛟(揚子鰐),南山有只白額虎,一起危害百姓,因此,人們連同周處在內稱作三害。

  後來有人勸周處去射虎斬蛟。周處先入南山射殺白額虎,接著又下長河,搏蛟歷時三天三夜,鄉親們都以為他已經死了,四處相告,拍手慶賀。這時,周處居然斬蛟回來了,看到鄉親們慶賀的不是他射虎斬蛟,而是以為他死了,這才知道鄉親們憎恨自己甚至超過虎蛟,便從此決心悔改。

  於是,周處就去找當時有名的學者陸機、陸雲兄弟,並說「我很想改正自己的錯誤,可年紀大了,恐怕最終不會有甚麼成就吧。」陸雲回答說:「古人雲『朝聞道,夕可死矣』。何況你年紀尚輕,前途還很遠大。」從此以後,周處就立志改過,努力求學,最終成為晉朝一代名臣。

  周處仕晉為禦史中丞時,凡所糾察彈劾的人,即使是皇親國戚也不避諱。但這樣廉潔公正的人是為官場潛規則所不容的。後來氏人齊萬年造反,朝臣恨周處強直,便建議朝廷派周處出戰。

  有人知其有去無還,勸他以母親年老為由,不去出戰。周處說:「忠孝之道,安得兩全?」後來孤軍深入,斬敵甚多,弦絕矢盡,臨危不退,遂壯烈犧牲。

  周處身後待遇極為優容,晉惠帝親下詔書褒獎曰:「周徇師令,身膏齊斧。人之雲亡,貞節克舉。」以讚美周處以身徇國的崇高精神。

  此前,高翼對這個歷史名人特感興趣,曾派人搜羅了這位戰死於50年前的英雄的事蹟,親身感受其英魂,常為之心折不已。但現在,從其徒孫的片言隻語中,高翼聽出來,這場戰鬥只不過是一場謀殺。

  兵馬未出,有人已知周處有去無還;戰爭打響後,周處果然「孤軍深入」;既無人接應又「弦絕矢盡」——這說明有人赤裸裸地連軍械都不供應。周處不死,會有許多人坐臥不安。

  尤為奇怪的是:周處死後,其弟子隱名埋姓不敢露頭。其老師「二陸」不久也獲罪被殺,死前留下了一句話:「可惜再也聽不到華亭鶴唳」。而後,周處殘存弟子竟要遠赴海外以避禍,這說明了甚麼?

  周處陣亡時,晉庭還未南遷,那時朝廷的實力還很雄厚,以這樣雄厚的實力剿滅一個微弱的叛亂勢力,竟然讓一位禦史中丞戰死。而朝臣們為了除掉一個人,竟然以「國家戰敗」為代價,此後,晉帝被匈奴俘虜,甚至為匈奴王劉淵倒馬桶求生。但朝廷倉皇南遷後,卻繼續歌舞昇平……

  儒士之心,何其毒也。

  高翼微微地歎了口氣,心裡極不好受。

  怪不得後世對於周處的歷史說得極為含糊,人身死,弟子盡滅。他的鋁腰帶自然成了千古之謎。

  也許,自己無心中救下了這個「軍火走私商」,已經悄悄改變了歷史。

  轉臉看著對方那明顯貴族化的服飾,高翼搖了搖頭,揮去了雜念,問:「你叫甚麼名字?」

  「黃朝宗,字希聖!」

  「『沔彼流水,朝宗於海(《詩經‧小雅‧沔水》)』,你起名字時就已經想到了後半生將漂泊海上,還是臨出海前才改換的名字?」

  在這時代,三個字的名字還沿襲漢俗,被認為是賤名。只有地位低下,或者胡人漢化才起這樣的名字,『黃朝宗』這樣的名字,顯然不適合對方貴族的服飾。

  黃朝宗一挺胸膛,答:「昨日之日譬如死,今日之日譬如生,我現在,就叫黃朝宗。」

  「好吧」,高翼攬上了黃朝宗:「到我的艙裡來,給我說說周子隱。你剛才說沒學全師公的全部武技,周子隱還有甚麼本事?」

  在漢代以前,陶器在中國才是主流。大致在三國、西晉時,瓷器漸漸成熟起來。確定瓷器成為社會主流的依據就是周處墓藏,在周處墓中發現40多件青瓷(同時代的其他人墓藏中,沒有發現類似現象),其中的熏爐非常精巧,它們的胎和釉,經過分析,已同南宋官窯瓷器的化學成分接近。但這種青瓷技藝隨後又出現了斷代,它莫名其妙地消失在歷史中,直到宋代,它又出現了。

  青瓷胎質灰白細密,釉呈青色或縹色(淡青),有的雜有深淺不一的綠或微黃,故曰青瓷。東晉以後的器物上往往加有醬色釉彩斑,到了宋代,它又呈現出釉青色,這就是著名的「雨過天晴」色。

  「啊,你說你的先師公曾指點過瓷器的燒制」,艙室內,高翼驚悚地追問著黃朝宗:「你確信!?」

  黃朝宗尷尬地一笑,回答:「先師公與商賈來往,這畢竟不是甚麼雅事,我怎會拿這個來炫耀呢?我不過是借此說明先師公學究天人,無所不知也……你要不信,我同伴中還有一人,那是昌南趙慨的次孫趙玉,趙慨昔日曾受過先師公指點,在下這次出海,他遣趙玉協助我海外立足……」

  鄙視商人,這在農耕文明的中國不算甚麼,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商人在國人嘴裡還和「二道販子」、「投機倒把」掛在一起。在晉代這種風氣更加明顯,因為商人交易時處處講究公平,而農奴制下的中央集權最見不得人講公平,所以歷代政府都對商人極其壓制。所以在黃朝宗眼裡,周處與商人交往的行為並不光彩。

  但他哪裡知道,瓷器就是china(景德鎮古稱昌南,英文「CHINA」是由昌南轉譯而來)。中國的國名由周處開始得以確定,這是對我中華民族莫大的貢獻。

  原來,周處在不經意之間,也創造了歷史。

  不過,趙玉畢竟是趙慨的親骨肉,恰好趙慨聽說黃朝宗準備出海求生,便出於報答的目的將趙玉支給黃朝宗,以便他的隊伍將來到了海外,能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

  高翼不知道,自己不經意間改變了一段歷史。歷史上,中國的玻璃技術雖然落後,但一直綿延不絕,墓葬品層出不窮。至東晉中期,中國本土突然不再有玻璃製品出現。有人猜測,當時戰亂紛紛,掌握這種技術的人或在戰亂中被殺,或遠赴海外求生。而趙玉正是這個關鍵人物,他掌握著當時玻璃製作的最先進技術,本該消失於大海的波濤之下,卻被高翼救了上來。

  「燒瓷的趙玉也在!很好很好」,高翼笑眯眯地看著黃朝宗,像狼外婆正看著小紅帽,看得黃朝宗毛骨悚然:「買一還贈一,這趟打撈做得很划算……你們不是想遠赴海外麼?不要走了,我就是從海外來的。眼前我正打算去晉庭朝貢,你們跟我跑一趟建康,然後隨我回家,哈哈哈哈……」

  黃朝宗與高翼談論了半天自己的師公,高翼每每插嘴,總是搔到了他的癢處,此時此刻,他船已沉、身被俘,走投無路,遂再無猶豫,慨然回答:「如此,今後朝宗便奉你為主。」

  「不只是你,你的同伴我也要了」,高翼興奮地直搓手:「我暫時任命你為步軍都尉,等回去後再給你安排具體工作,那位趙玉……高羚,把黃大人的夥伴從底艙提出來,安置在客艙,把那位趙玉給我叫來,我要問問他。」

  乘高羚下艙去喚趙玉的功夫,高翼忽然想起一事,又問:「對了,你剛說未能學全師公的武技……我曾向高句麗的巡江都督道麟學過劍技,他說自己學的劍招也不全。可我看你的劍技,翻來覆去就那麼幾招,難道你師公會的劍招很多麼?」

  黃朝宗扭捏了一下,尷尬地回答:「周師公學如淵海,我等弟子萬難望其項背……聽師傅說,師公曾談起過一種功法,它能發掘出人體潛力,令人能做到排山倒海萬人敵。可惜我師傅追隨師公日短,未能學會這種功法。恰才我與主公相持,力不能及,忽然想起師傅的話,故而有感而發。」

  功法?萬人敵——高翼斜眼看著黃朝宗,心內暗想:「這說的不會是內功吧。」

  中國內功應該誕生於1932年,它的「發明」人叫做李壽民。李壽民還有一個筆名叫「還珠樓主」,他與張恨水等人都是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李壽民的代表作是《蜀山劍俠傳》,但他最為著名的成就是開創了「武俠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將古代傳說中的神話、志怪、劍仙、武俠融合於一體,創作出繁盛的武俠小說,開一代先河。

  李壽民是在《青城十九俠》中首先提到「內功」的,而後,他在《武當七女》、《長眉真人傳》等書中將「內功」「學說」進一步完善。並在書中提出武當派是「內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學說」。解放後,李壽民改名李紅,並於1956年開始,奉上級指示在報紙上對自己創作的「封資修大毒草」,做出深刻的自我批判。五年後,他被革命小將「批判」致死。

  在李壽民接受批鬥的同時,港臺作家金庸等人開始接過李壽民的旗幟,深化他的內功「學說」,並開始創立各種武林門派,由此,李壽民創立的這種小說流派發展壯大,並從鴛鴦蝴蝶派中獨立出來,成為後來為大陸津津樂道的「武俠小說」。

  李壽民死時,武俠小說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有好事者根據那些著名武俠作家所創立的武林門派,或者他們書中設定的主角所偏好的門派,把他們封為各大門派掌門人。比如梁羽生,他在書中創立了一個天山派,並喜歡把主角或者正面人物設定為天山派弟子,故而被人稱作是「天山派掌門人」。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武俠作家八大門派掌門人,十大門派,十八大門派掌門人的濫斛。

  據說,有一位柳姓武俠作家,老是偏好在書中給主角喂一些古代蔬菜——比如古代番茄(書中常被寫為赤霞珠,或者朱果),或者古代茄子(昆侖紫瓜)等等,所以他在被定為某派掌門人後,又被人戲稱為「野果派掌門人」,也稱「古代蔬菜派掌門人」。而後,那些也偏好給書中「豬腳」猛喂古代蔬菜的作家,也都被統稱為「野果派弟子」。

  李壽民出生前,或者說《青城十九俠》誕生前,中國決不會有「內功」存在。在此之前的中國古代小說中從未提起過「內功」之說,所以在誕生於明初的《三國演義》裡,關羽張飛沒有內功。甚至連《封神演義》、《西遊記》裡的神仙也不會內功,那可是武當張三豐活著的時代啊!

  一直到了清代,《新兒女英雄傳》裡的俠客也不會內功。

  黃朝宗敢在晉代談起內功,他以為俺們返回古代是為了學內功嗎?真要學內功,俺不如返回1932年,找李壽民學,那位可是內功的鼻祖,甚麼內功不會?

  高翼斜眼打量著黃朝宗,盤算著打那兒下手,方好瀉自己心頭之氣——李壽民還出生,你就敢發明內功,不想活了?這是甚麼時代,齊天大聖現在都不會內功呢,哪吒三太子也不會內功呢?你就敢自稱聽過一種萬人敵的「功法」,不打你個滿臉桃花開,你是不知道,桃花為甚麼這樣紅;「內功」不能亂髮明。

  哦,這時候孫悟空、哪吒都還沒出生呢!

  記得霍元甲出生於《青城十九俠》誕生前,所以其後人曾堅決否認霍元甲會內功。李小龍雖然出生在《青城十九俠》誕生後,但他也否認自己會內功。不過,不會內功的李小龍,生前倒是把許多自稱「內功深厚」的「武學名宿」打得滿地找牙。

  周初何人也,竟然在晉代就像發明「內功」,找死!

  他是20世紀五十年代的人?不能啊,那時內功還是「大毒草」呢。

  高翼圍著黃朝宗轉了幾個圈子,心裡亂琢磨周初的來歷。

  他生於20世紀六十年代?那時,老百姓主要精力在於大批判,誰敢說自己懂內功?

  20世紀七十年代?那時,知道「內功」來歷的人都已被「批鬥」致死,甚至知道這個名詞的都不能倖免,階級鬥爭的鐵掃帚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那個犄角旮旯會有知情者倖存?

  20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內功剛從港臺傳入大陸,主要由嚴新、少林寺住持海燈等騙子,拿去騙老革命錢的。

  到了九十年代,據說會內功的人都去組織邪教了。同時期,司馬南倒是開始戳穿內功騙局,但部分專家卻咬定這個昔日的大毒草,今日的內功「學說」是科學,它堅決存在,否定它就是否定我們的傳統——傳統甚麼?傳統「牛鬼蛇神」?

  不過,自九十時代後,鋁制皮帶扣已不流行了。

  而後呢,而後中國文學死了,我已經為它默哀過了,誰又敢探究那段時間的文學史呢!

  納悶!他怎麼不說自己會魔法,那接下來高翼要問對方要個QQ號了。

  周處,這個叫子隱的男人身上的秘密真多,他到底是甚麼人呢?

  寫小說的?寫武俠小說的?

  返回古代學內功?!俺們要不要開創一個新小說流派——武俠歷史小說流派?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