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 三足鼎立 第十六章 香噴噴的諸葛亮
孫燦沒劉華那麼多心思,他見麾下最有才幹的五位謀士都同意諸葛亮的意見,在加上他自己也諸葛亮也充滿了信心,也就點頭道:“孔明這辦法聽起來大有可為,准了。還有兩個字灌、技何解?”
諸葛亮見自己的見解得到了認可,面上露出歡快的神情,繼續說道:“灌,指灌溉田地,修建水渠。糧食乃國強的象徵,有糧食才能夠養大軍;有糧食才能征戰各地。只有糧食才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尤其是在亂世之中糧食極其珍貴,若非必要諸侯絕不會讓過多糧食外流。因此,一個諸侯國,如果不能夠自給自足,那麼這個諸侯國將永遠受到他國的牽制。我觀主公領地之富饒,遠在其他諸侯之上,自給自足並不成問題,但這一切全是因為主公佔據寶地和時運的原因。換句話說就是主公可以做的更好,卻沒有去做。”
糧食的重要孫燦焉能不知,而他對耕種也非常的重視,對田農的政策也非常的到位,沒有一點鬆懈之處,因此,他管轄內的農民應該是最幸福的,收成也非常可觀,如果不是連年的戰爭,自己根本就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現象,對於諸葛亮的指責心中略微有些不快,沉聲道:“難道我軍的制度出現了什麼問題?”
諸葛亮道:“非也!主公所頒布的政策,放眼天下,無任何一諸侯可以與之相比。尤其是文若先生的僱農耕作制度,屬下望塵莫及。哪敢出言評論。
屬下剛來軍中對軍中地大小事物一概不知,但可以出言斷定主公每年的糧食產量上下幅度都比較大,糧稅也是一樣。”
孫燦在案桌上找到近年來的記載,查閱了一番,發現得到的結果正如諸葛亮預料的差不多,有時收入非常可觀,有時卻不太如意。奇怪問道:“怎會如此?”
荀彧出聲解釋:“天有不測風雲,天氣的好壞直接會影響糧食的收成。近年來我軍沒有遇到大地災禍,但一些小的災難還是有地。比如說兩年前淮水爆漲,數日內,淮河兩岸的千頃農田幾乎全部淹沒,縱有元嘆及時搶救,挽回了不少損失,但也令淮南的糧食年產量比之往年少了一半。”
孫燦也不禁為諸葛亮的判斷力感到驚呀。對他道:“這是天意,為之奈何!雖然我相信人定勝天,但天災令人防不勝防,一些損失也是必然的。”
“確實如此!”諸葛亮竟點頭同意孫燦的觀點,不過,他隨後又道:“但我們可以預防,可以事先做好準備。主公可知麾下土地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水?”孫燦疑問道?
“沒錯!”諸葛亮斬釘截鐵地道:“就是水,主公主要經濟來源始於中原。但糧食來源卻在南方。主要是在淮南及荊北和長江兩岸,現在還要算上江東,這些地方都是沃野千里的寶地,各處都有大小河流灌溉,所以並不會缺水,因此。這些地方數百年來未有過旱災的記錄,唯一擔心的就是水患。若能將這些地方的河流重新整理,斷絕不必要存在的河流,並將其引入需要灌溉的區域,另外可以在一些經常發生水患的河流建造堤壩,挖掘支流,通向需要水地地方,如此不但可以有利於減少水患的發生,還可以灌溉各地,使得荒野變為沃土。而我們還可以在這沃土上種植食物。即便不種,不出幾年這些沃土上也會長滿青草。供給我軍戰馬食用,長年累月,也可節省一打比的開支。”
“小氣,摳門!”孫燦的腦中出現了這四個字,連這些小事都算計再內,他實在不知用什麼詞來形容諸葛亮,暫且就是廉潔吧。
“這個建議我准了,此功在當朝,利在千秋之事,確實不可疏忽!”孫燦分析了會,又問了問眾人,一致通過。
“還有最後的技,孔明快快說來。”諸葛亮的前兩個提議都是針對軍隊地不足之處,對孫燦軍日後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因素,對這第三個也就充滿了期待。
諸葛亮笑道:“這技是技術,也指技巧。各地都有各地的風俗特點,大的有南船北馬。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河流縱橫,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船舶運輸便。而北方多干旱,草場廣佈,馬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這就是南方和北地的特點。而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特色。比如說:長沙的油;桂陽的水果;新野的棉花等等這些都是當地地特色,如果主公加強這些特色發展,所得地成果絕對要強於現在任由他們隨意耕種。人力有限,但經驗技術無價,重視特色發展,對我軍百利而無一害。”
孫燦聽後大笑,“孔明金玉良言,字字珠璣,果真是難得一見的奇才,當世蕭何,當之無愧。”
孫燦大勢稱讚了諸葛亮一番,隨後正色道:“孔明今日我為我軍提地…,可以算是對我軍的一次經濟改革,成敗之關鍵,關乎我軍以後的經濟發展。因此,這對施行者將的一個艱難的任務,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在座諸位皆為孫某心腹,若有適合人選,無論對方職位如何,都可以推薦。”
劉華出班道:“燦兒,亞父向你推薦一人,此人忠謇方直,動不為己,以嚴見憚乃推廣鹽法的決佳之選。”
孫燦笑道:“亞父推薦之人,可是江東名士張子綱?孩兒先前也覺得他是最佳人選,但鹽法一事至關重要,關係我軍大部分的稅收。張紘此人,對孫策忠心耿耿,若不是因為家族緣故。此人未必會投入我軍,是否忠心值得猜疑,因此,略有猶豫。”
劉華搖頭道:“張子綱為人亞父知曉,在其位,謀其事,不會有二心。縱然對燦兒心有不滿。但也不會做出任何有損他名聲的事情,何況張子綱決非斤斤計較地小人。燦兒用他。即是對他的信任,他不會辜負這信任。”
這時,郭嘉也站出來向孫燦推薦了一個人此人複姓諸葛,當名一個瑾,是郭嘉在隨從孫燦南定東吳時,在俘虜營裡結識的一位精於計算,正直認真的人才。正是治水,通渠的不二人選。
當說道諸葛瑾,諸葛亮臉上一陣激動,眾人這才知道諸葛瑾原來是諸葛亮的哥哥,當然,這個眾人不包括劉華。
孫燦沒有猶豫,直接宣召張紘、諸葛瑾,詳細的向他們說明任務。同時也下令各地州府鼓勵百姓生產地區特色。
張紘、諸葛瑾本是孫策地人,新降之臣,得孫燦不顧前嫌的重用,紛紛表示忠臣,許諾一定完成任務。
隨後,眾人商議了一些不太重要地政務及軍事瑣事。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無論是軍事還是政務都有一番驚人的學識,每每提議都直點全局要害,在加上他口才超絕,一個提議可舉十例證明,令荀彧、郭嘉、賈詡等人刮目相看。
顯然,諸葛亮的才華已經得到了眾人的認可。
孫燦心裡也高興萬分,今日的目的不但達到,還在廳中這五位心腹地幫助下,處理了所有殘留下來的事物,並且發現了自己軍中的不足之處。讓軍中的政策更加的完善。
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諸葛亮的出色發揮,能在荀彧、郭嘉、賈詡這些腦袋比別人多根筋的人面前發揮地如此出色。足以表明他並非誇誇其談的無能之輩,而是真正的有才之士。
接著,一個煩惱尾隨而來,令孫燦好生頭痛。
按理來說,孫燦身旁有劉華、荀彧、郭嘉、賈詡、諸葛亮這龐大的陣容,天下沒有事情可以難的到他,可這事情偏偏就出現了。
這事情的罪魁禍首就是劉華、荀彧。
荀彧道:“諸葛先生身懷治世之才,因當予以重任,可封太中大夫,於微臣一起輔佐主公。”
太中大夫秩比千石,掌議論官階很高,以處理政務為主,但不受荀彧管制,只聽孫燦一人之命行事。
荀彧此舉無疑是放下自己眾臣之首地地位於諸葛亮平起平坐。
諸葛亮正想拒絕,就聽劉華說道:“那可不行,孔明精通兵法韜略,尤其善於治軍,豈能從文事,理當和……”本來劉華也想和諸葛亮這位流傳千古的名相平起平坐,但最後還是改口。他的身份乃是孫燦的父親,地位比孫燦還高,孫燦平時見他也要行禮稱亞父,更別說荀彧、郭嘉等臣子了。如果諸葛亮和劉華平起平坐,那還不亂了套了,因此改口道:“以協助老夫,訓練士兵為主。”
荀彧並不贊同,他還不知道諸葛亮的治軍之能,但他的治世之才可是他親眼所見假不了,當即反駁道:“諸葛先生所提出的三個方針,對我軍日後影響極大,不可出任何差錯。方針是他所提,由他親自督處,自是事半功倍。”
劉華也不願放棄,沉聲道:“我軍將士勇悍,名揚天下,衝鋒陷陣,尋常士兵難以抗衡,可稱為天下精銳,但有一致命弱點。一但衝鋒,非常容易造成陣行混亂,各自為戰,被他人所乘。因此,我需要孔明胸中的那百萬甲兵。若以陣法來言,放眼天下,無一人可以於孔明相比,若在我軍士兵勇悍的基礎上加以罕見的陣法,試問日後我大軍所到之處,誰能於之抗衡。”
荀彧並不信劉華地“誇大其詞”,再次要求讓諸葛亮從文事。
同時,劉華也不松口。
一人一言,就在堂上爭論了起來。
至今毫無名望地諸葛亮,搖身一變,竟成了香噴噴的搶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