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乞兒
“我也無。自歸家來,我只在家中看賬,外出也只在幾條街和店中徘徊,尚不知有何好去處。”汪岐蘭答道。
“今日天氣正好,要不我們出城踏青?”
“好。”汪岐蘭聞言心下微躍,揚州瘦西湖天下聞名,她還沒親眼得見。當下黃媽媽安排了兩輛馬車,眾丫鬟、小廝連同鳳姑等隨身跟從。
一行人行至北城門,卻在城門口堵住了。人頭攢動間見一幅白色的衙門公告貼在告示欄內。
吳勉下車前去查看,回來後說:“揚州知府禁令,皇后百日孝內,治內官民一律著素服,不得剃頭、娛樂、嫁娶。違令者重罰。今日看來是出不了城了,門吏在一一盤查,如不是營生、喪葬、求醫等急重事宜,皆不能隨意出入城。”
汪岐蘭訥然無語。
吳勉以為她失望,便安慰道:“百日已過近半,再等上月餘,湖裡的荷花也開了,正是賞景好時節,再去也不遲。”
汪岐蘭低聲應“是”,吩咐眾人回轉。
吳勉見她一臉消沉,但一時也不知如何排解,便也沉默不語地返回自己的車上。
回程路上,顯然各商家都得了消息,茶館裡少了彈曲,戲館也閉門謝客,連挑擔的吆喝聲也不敢張揚,整個揚州城安靜了不少。
一些店家將門口的彩藩也卸下了,經過綵衣街,又見各店家紛紛將豔色的衣裳換下,換上青、綠、藍、白等素色衣裳。於是,整個揚州城又素淨了不少。
汪岐蘭思緒紛紛,如風中柳絮,不知所往。惘然間,車外忽然傳來一陣喧嘩,馬車倉促見停下,未待汪岐蘭回神,一個灰灰的毛球跌入車中。身旁的鳳姑一把摁住毛球,就聽到一個細弱的聲音說:“仙女救命,仙女救命!”
眾人定睛看,毛球原來是個瘦小的女童,約五、六歲,發如枯草,衣衫襤褸,塵土滿面,懷中鼓囊不知藏了什麼,此刻正用驚恐的眼神環顧車內,發現汪岐蘭後便朝汪岐蘭磕頭,說:“仙女,救命,救我和哥哥一命。”
鳳姑的手揪著女童的衣背不放,眼望汪岐蘭待她發話。汪岐蘭喚秋桂去問車外發生何事,秋桂還未下車,吳勉已站至車前回覆,原來有個十歲的小子,偷了店舖裡的饅頭,被店家發現後當街一路追趕,驚了馬車,此刻已被店家抓住,正被捆著,店家嚷著要送到府衙去。
汪岐蘭回頭問女童:“那小子是否你哥哥?”
女童惶恐的使勁磕頭:“是,是,是我哥哥,仙女救他,仙女救他,不要送他到府衙!”
汪岐蘭略一沉吟,便對吳勉說:“吳二哥,先將錢賠給店家,讓他放了那小子。您再問清楚事情始末。”
“好。”吳勉應下,前去與店家交涉。
這邊,汪岐蘭也讓鳳姑鬆開了手,陸陸續續的問清女童的話。
女童自稱姓徐,小名阿花,大名未取,哥哥小名阿狗,大名為淮秀,為淮南人,爹爹為鄉間秀才,阿娘為佃戶之女,去年家鄉洪水氾濫,爹爹和阿娘情急之下將他們放在木盆裡托到高處。後爹爹因力竭被洪流捲走,幸阿娘抱在樹上得生,幾經輾轉,他們三人流落到揚州,靠阿娘替人縫補為生。阿娘一路上累病交加,還將口糧盡讓她和哥哥,不久前病重,她和哥哥束手無措,求助無門,眼睜睜看著阿娘故去。哥哥求了好幾戶人家,才求的了一卷草蓆,借了一把鋤頭,兩人齊力將阿娘拖到亂葬崗去埋了。先前一段時日,一家戲班主人可憐他們,允許他們在戲院前乞討為生,偶爾也讓他們做些小活,給點小錢。可是今早,戲班主人說戲院要關停一段時日,準備回鄉度日,讓他們另找他處。兩人一時無去處,加上肚餓,哥哥便讓她蹲在街邊巷口,自己偷了饅頭,便塞入她懷裡,自己繼續往前跑,引走了店家。
“哥哥說他會回來找我,可我怕他回不來了。剛剛小姐掀開了簾子,我看小姐長的面善,像廟裡的仙女,就想讓你救救我們。”阿花說完,不停的向汪岐蘭繼續磕頭,破爛的衣衫間露出嶙峋瘦骨。懷中幾個饅頭因此掉落了,阿花立刻撿起,死死抱在懷中。
汪岐蘭見狀,不由嘆了口氣,道:“你先把饅頭吃了,呆會我讓你哥和你相見。”
“謝謝小姐!”阿花喜道,“我等見了哥哥再吃。”
幾個丫鬟都面露惻然。鳳姑則面無表情,問汪岐蘭道:“小姐,如何處置?”
“先將她和哥哥都帶回家中,冬梅,你帶他們洗漱乾淨,用過飯,再來和我回話。”
“是。”冬梅應道,見阿花仍死死抱著饅頭,便說:“你先分兩個饅頭給我,我現在替你去給你哥哥。”
阿花看了看汪岐蘭,又看了看冬梅,將饅頭遞了過去。
冬梅接過饅頭,去了車外。不一會兒,便回來道:“吳公子那問得的話,與這邊相同。我已將小姐的意思說給了吳公子聽,吳公子也認同。”並對阿花說:“你哥哥已無礙,吳公子已將你哥哥帶回馬車,你安心先把饅頭吃了吧。”
阿花才放心的向汪岐蘭道了謝,安心將饅頭塞進嘴裡。
…………
回到汪宅,眾人用過飯,吳勉去了書房。汪岐蘭回屋稍作休整,也往書房去了。
吳勉見汪岐蘭,便細說起阿花和她的哥哥:“我曾問那徐淮秀,走投無路為何不賣身為奴,他言,阿娘臨終前交代,他今後要像爹爹一樣讀書成才,不能沒於奴籍。”
汪岐蘭聞言道:“螻骷小民,也存鴻鵠之志。”
“是。”吳勉不免沉默,應是想及己身。“民生多艱,天下多少人掙紮著求生,又有多少人能有幸得學,又有多少人能平步科舉……”
“蘭娘,我看你有意救助他們二人。可是這天下可憐之人遍佈,現在汪宅只你一個女主人,如傳揚出去,前來求助者眾多,汪家將不勝其擾,不幫則有礙名聲。此事如何處置,當仔細思量。”吳勉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