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誰讓他做謀士的?》第235章 丞相說,他要撤你的職
   第235章 丞相說,他要撤你的職
  “君侯難道懼張郃乎?”典韋頗為不屑的道,還未交鋒過,他並沒有感受到張郃的厲害之處。

  張韓苦笑道:“別的人自然並不棘手,但是這張郃,卻攻守兼備,生性謹慎,治軍很嚴,你看如今這防線態勢就知道了,嚴絲合縫,難以攻破,我們若是繼續和張郃對陣,雖都是前哨,但也很難佔到什麽便宜,他繼續在黎陽,龜縮列陣,怎麽應對?!”

  “我等只能徒勞無功,始終對峙而已。”

  “哦,”典韋點了點頭,滿臉寫滿了聰明,他或許只是單純的懶得去細想。

  賈詡思索片刻後,道:“根據我們收集的情報,張郃此人性情廉潔清正,平日裡在軍中頗有威望,但若是我所知不差的話,張郃應該屬平黃巾時的人物,自此立功而起,早年屬於韓馥,乃是韓馥舊將,一同歸順了袁紹。”

  “是,”張韓當即點頭,“他在幽州戰公孫瓚時,還立下了汗馬功勞,得任寧國中郎將,部曲八千余人,部將數十人,均是頗有文武才學。”

  “君侯知道這麽清楚啊,”賈詡很是奇怪的瞥眼看了張韓一眼,他一直都覺得很離奇。

  張韓的消息來源,一向是忽好忽壞,有時候感覺很靈通,有時候就覺得非常閉塞。

  比如他能知道千裡之外的人物習性、功績,但是有時候卻連最基本的禮法都不懂,現在上朝都還不知道自己鞋子的放法。

  “我有獨特的情報網,無需多問。”張韓擺了擺手,接著說道:“他既然是韓馥舊部,那定然是有派系的,袁紹麾下文武雖多,但同樣也有弊端,非是一心向袁,各有計較。”

  “此時在黎陽衛戍,從局面上看本就是十拿九穩,誰都願爭這一樁功績,”張韓苦思許久,總覺得此處乃是大有可為的。

  “需要換一個,好大喜功、貪功冒進的人來,對前線戰事更佳。”

  “嘖,”賈詡低頭思索起來,過了很久都想不到辦法,一直沒開口。

  換黎陽守將,這得是多昏庸的主君才能做出來的事情。

  畢竟現在可是先行得一場小勝,阻擋了張韓的劫掠突襲,又贏得了聲討先機,可以讓袁紹先行質問許都。

  甚至,可以編出更多的理由,成為出師之理。

  如此大戰也就順理成章。

  張韓忽然出聲提醒道:“此前和冀州通信往來的那些人。”

  賈詡忽而眼睛一亮,“前太尉楊彪!若是他的話,或許能成,他如今已是當初漢臣一黨唯一僅存的三公資歷之人,本身又是綿延百年的大家族,和袁紹世代姻親,只要言語得當,或許……對戰事將會極為有利。”

  他話音剛落,從帳門外傳來一聲馬蹄,能縱馬至此者,均是張韓親信,是以眾人目光都看了出去。

  門外將軍掀開帳簾,快步而進,見到張韓後立即朗聲道:“伯常,消息來了。”

  張韓看來人乃是曹洪,頓時起身,連忙迎了上來,笑道:“主公怎麽說?”

  “說要撤你的職。”

  張韓臉上笑容頓時凝固,怎舌轉身,走了幾步滿臉無奈的回頭,猛地一甩拳,道:“造孽呀!”

  “怎麽老了老了,這麽討人厭呢!撤我的職幹嘛?”

  “我那邊可是得勝,且毫無損傷的退出了戰場,他還要我怎樣!?”

  曹洪愣了愣,忙拉了一把張韓,輕聲道:“不必擔心,我已經寫信回去準備幫你扛下來了。”

  畢竟借出去的騎兵,你張韓居然還還了半數給我,我真是三生有幸了。

  本以為要被全部撬走呢,不光還了,還負擔了死傷將士的撫恤,且是三倍之多。

  “扛了之後呢?可有緩和?至少要下一道命令,讓我戴罪立功吧?”

  曹洪的話,讓張韓又感覺到了一絲轉機,有宗親為我說話,不可能再繼續罰了吧。

  “他說還是要撤你的職,現在你已經被貶成馬夫了……”

  “我特麽……”張韓嘴角一抽,一股氣嗖一下就竄起來了。

  不至於吧!?
  特麽就因為這個把我撤職了?

  不對!

  張韓忽然間反應過來,以往丞相可都是很寵自己的,不可能因為一次戰事未能得勝,就撤掉精銳騎兵之主將。

  意思是,又要迷惑敵人!
  如此真乃是妙計。

  張韓愣了愣之後,面色逐漸恢復正常,認真的問道:“丞相還說了什麽?”

  “讓你安心喂馬,日常操訓,就在河內先從小兵做起,除卻養馬之外,還得去夥夫房。”

  “……”

  “行。”

  張韓點頭答應下來,直接開始脫外袍,同時又問道:“還有些什麽命令,子廉叔可一齊說來。”

  曹洪撓了撓頭,有些為難無奈,思考了一會兒,猛然想起來什麽,道:“還有個小事。”

  “何事?”

  “主公說,最近這段時日,將會有很多許都官吏及文士,送書信往冀州而去,這件事是給我說的。”

  張韓一拍手,頓時眉開眼笑,“這就對了,如此才對,不是被我氣昏了頭,反倒是冷靜處事,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這一拍手笑,張韓頗為慶幸的說出了一連串的話,看得曹洪愣神了半晌,又才問道:“伯常怎麽了!?”

  “哦!”他說完之後立馬恍然大悟,笑了起來,“這是誘敵之計,意圖乃是讓袁紹不明時局,誘他出兵,冀州上下文武,定然不會錯過這次時機。”

  “子廉叔,此事不可告知他人,我去當一段時日馬夫、夥夫便是,切莫要特意照顧,隻當我是個小兵。”

  “好,去吧,”曹洪松了口氣,這小子能有這種覺悟也不錯。

  剛開始得到消息的時候,曹洪是心亂如麻,主要是不知道怎麽告知張韓,若是他不肯,或者太過失落悲傷,因此而一走了之,又或是從此一蹶不振,以後主公又想用的時候,我可就麻煩了。

  現在,張韓自己歡天喜地的去當夥夫,倒是也省去了不少煩惱。

  下午,張韓就從營中搬出,換上了普通兵士的衣袍,徑直去了夥夫營中,砍柴、挑水,當了一日普通的小兵。

  本來以為,新兵入營,會遭到一些欺凌的待遇,來教他學懂規矩,可惜並沒有。

  因為典韋他們也跟著來了。
    整個夥夫營的人都遠遠地看著,誰也不敢惹他們,同時不識張韓者,也在猜測他的身份。

  “這是何人?”

  “哪個大族的兒子吧,這麽年輕,參軍只怕是為了積攢軍功。”

  “說不定就是太守的兒子,你看他身邊跟著那武夫,人高馬大,像是門板一樣,一看就不是尋常武將。”

  “這人,看著總覺得眼熟……”

  “咱們伍長平時脾氣挺爆的,也喜歡教訓新丁,這次愣是不敢湊近。”

  “伱們不知道,這新兄弟,今日一來就幹了四五個人的活兒,渾身是勁,看他那體魄,若說不是身經百戰、武藝超群,誰能信?”

  幾個人窸窸窣窣,在遠處偷偷交談,他們地位太低了,尋常戰前動員都得站在極遠處。

  而且也想象不到一個身負侯爵的太守,會忽然被貶到軍中來做夥夫。

  但是這一幕,卻也是被引為一段傳聞,很快在軍中傳開,不少人都知道河內東三營地,夥夫房來了個身份不凡之人。

  有心者自然會去打聽,在數日的不斷詢問之中,自然而然能夠得到一些較為隱秘的消息。

  也自然就明白了張韓的身份。

  “是張韓?”

  “那是之前設計強攻黎陽境內,導致我軍被伏擊的張韓是吧?!”

  “該!早就知道他是劣跡斑斑,正該被如此責罰!俺早就預料到,他總有一日會得罪丞相!”

  “如此狂妄,散漫自大,又無視軍中紀律,貿然勸我太守出兵,現在自嘗惡果了!”

  “諸位也別這麽說,這位軍侯功績多,說不定哪一日就恢復軍職了。”

  “屁!我憑什麽不能說,攻城之後不允許劫掠百姓,還要開倉放糧是誰說的!?不就是這張韓!?”

  “咱們兄弟少了多少發財的機會,若不是他,我現在早就賺夠了拚命的錢,回鄉養老了。”

  “屁,若還是劫掠為主,世道可不一定能有如此太平,你回了鄉,人家難道會接納你?”

  現在自軍中退去的老兵,回到家鄉都是夾道歡迎,地位尊崇,百姓當長者尊敬。

  這不是仁德待民帶來的又是如何,若是燒殺劫掠,或許這些老兵連退伍回鄉都不敢,遲早要被唾棄,還可能遭到報復。

  這些消息一傳出,自然有很多細作都已得知,想方設法的向冀北傳去。

  自曹洪接替了張楊的位置,到河內為太守,駐防此地以來,冀州其實暗中已派遣了不知多少細作,從各種渠道進入河內,混在流民、山匪、降兵之中,不斷的滲透進來。

  也可以說實際上所有的大戰之前,雙方較勁的手段都不只是那一戰,從政令開始,就始終在不停地針對,方才可以達到畢其功於一役的效果。

  ……

  冀州,鄴城。

  袁紹在收到了書信、軍情之後,仿佛已明了前方的態勢,細作情報的存在,便是他的耳目之延伸,足以觀遠方敵情。

  “哈哈!”袁紹先是看到軍情,自然心中大悅,立即豪邁的大笑出聲,“張韓欲襲我黎陽南部,反遭儁乂埋伏,阻擊了曹洪之後軍,令其計策全盤落空。”

  “又有消息傳來,張韓已被暗中撤去軍職,罰去養馬、做飯了。”

  “哈哈哈!”

  花園之內,傳來一片笑聲。

  今日秋風正爽,陽光明媚,袁紹和身邊親信文臣在庭中散步,身旁跟隨乃是許攸、郭圖、審配三人。

  笑完之後,幾名文臣的表情都逐漸冷靜下來,許攸微微歎聲道:“主公,此時雖得小勝,卻未能令曹軍損失過大,他們定然還會想盡辦法,與我冀州為難。”

  “如今秋收之後,我兵糧補給足備,又收幽州、青州兩地兵勇,宜與許都開戰也,那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耀武揚威久矣,而今又突襲我黎陽一帶,可謂居心叵測。”

  “在下覺得,曹操假借天子號旗,這些年致力於屯田養民,若是再拖數年,其實力必定更加雄厚,既然遲早會有一戰,不如借張韓之事,率先發難,討此逆賊才是。”

  “唔,如此……恐師出無名,乃是不義之師,”袁紹乾脆的搖了搖頭,他最近始終在想這件事,難以做出決斷,而豫州一帶到名流,已很久未曾來信,不好探聽如今風評。

  他的心裡沒底。

  許攸一愣,接著拱手,鄭重道:“當年曹操迎回天子,改國號為建安,初年時有各地百姓奔逃而出,士人均不願曹操身兼要職;建安二年時,曹操便已是司空,司掌許都土建之事,朝堂之上更是只有三成官吏,對其不滿;建安三年,曹操南征袁術,至四年而歸,已成當朝丞相,且廢置三公,獨攬大權,朝中不敢有不同之聲,那些當初反對曹操者,均已不複名顯,最重要的是,至此開始,百姓大多高呼漢相之恩,更甚天子福澤。”

  “若再幾年去,豫州、徐州、兗州、揚州淮南千萬子民,都隻記得這位大漢丞相之恩情,以其功績蓋世,而奉為天降神人。”

  “到那時,這大河南岸眾志成城,人心凝聚,則事倍而功半也。”

  袁紹停下了腳步,許攸這幾句話,見地深遠,剛好刺痛了他的心,方才的確是跳得惶恐了一拍,讓他不得不思索此節。

  人心。

  天下剛剛分崩離析時,人心依舊向漢,故劉焉、劉表、劉虞深得人心,紛紛投奔,此三君只需仁愛、穩守,即可得到萬民擁戴。

  而到現在,外姓之人為主君,用政之時,無不是在潛移默化的消除此等影響。

  曹操,現在便是逐漸在達成此願,逐步積累德行功績,招攬人心。

  他甚至連許都朝堂,都已經完全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嗯……”袁紹沉吟深思,讓三位謀臣的目光,全都聚集了過來。

  許攸見狀更近一步,輕聲道:“主公何不趁此時,聲討曹操,矯詔討逆,定然會有不服曹操之人響應,他南有荊州、江東之危,而我等則無後顧之憂,又可得並州人相助,兵多將廣,定可大破曹軍。”

  袁紹眼眸微微晃動,心中仍在舉棋不定,思索良久,捏緊拳頭道:“立即召集文武議事,將最近情報,全數匯集,此事不可輕易決斷,要再多察情報方可,諸君莫急,待探馬再送重要軍情,察明許都現狀。”

  “我心中,自有計較。”

  三人左右對視,心中各有想法,也都默不作聲的躬身行禮,轉身去差人傳令。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