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從牧野之戰開始的千年世家》第541章 宣化縣新設六鎮,代國畢北定之治
  第541章 宣化縣新設六鎮,代國畢北定之治

  在一些人看來,建護國寺、築宣化城,就是一個浪費賦稅,大興土木的昏政。

  但白樞很清楚,宣化城的設立,不單是為了承接護國寺,同時也是為了承接一部分京都淇陽的文化功能。

  淇陽,身兼夏國的文化、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這些年來,因為人口過剩的問題,險些造成饑荒,糧食價錢一度飆升,幸得朝廷及時發現,白樞親自調撥軍糧彈壓。

  從大夏立國以來,淇陽周圍的人口(包括駐守淇陽的軍隊、僧侶、商人),一度超過了五十萬,這讓朝廷的壓力十分之大。

  不過還是能夠簡單的遙控朝政,這是效法漢治,不僅是為了給天下做表率,宣傳孝道,更是為百姓提供難得的一年休息期。)
  而河北之地的文化、風氣,因為東漢末年以來,所遭受到的傷害,正在逐漸恢復。

  同時,夏國國內的其他方面也得到了極大地發展。

  此外,大夏境內,出現了一種十分有韻律的文體形式,其相比於傳統的數百上千字的賦,極其短小,只有數十字,單一小張紙,就可容納。

  (夏國為了管束桀驁不馴的鮮卑人,設有大單於、左賢王、右賢王三個職位,分別由宇文逸豆歸、慕容軒、拓跋翳槐擔任,這也是白樞玩的製衡手段。)
  至此代郡和平收復,至於之後如何和平從拓跋氏手中,將代郡過渡到朝廷手中,白樞相信,鮮卑人還是玩不過漢人的。

  極大地帶動了朝廷移民六鎮的政策,使得六鎮人口達到了數萬人,白樞甚至多次在朝會上稱讚白林,說他是大夏的儒帥,是白氏諸子中的表率,於國有大功,並加食千戶。

  終於在從一個禦史的上表裡,找到了方法。

  為了解決淇陽的問題,經過白樞與諸大臣數月的探究,並向下尋求良策。

  於今年二月,向夏國上降表,稱臣,並自願接受夏國對自己的任何調整,姿態放得極其低。

  而其中又出現了一大批推陳出新的農家弟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農家新秀賈思勰。

  賈思勰,祖籍青州,祖上世代務農,耕讀傳家,一家人避禍亂兵災,渡河來到平原郡,輾轉之下,最終顛沛流離來到了淇陽,安定下來。

  出現了以白林為首的【北定七子】:
  白林(大夏宗室,東武王,詩書雙絕);
  白銘(白林之子,東武王世子,極善詩書,作有《臨淵行》);

  代郡收復以後,夏國北部就只有燕國這一處建制國家,在漠南稱霸的宇文部,以及散落在廣大漠南漠北之間的遊牧部落。

  北境從此少有戰事傳來。
    北定十年
  在白樞長達數年的持續平穩治理下,以及多個有效措施的實施,夏國政治清明,百姓安樂,政治文化達到了鼎盛,世人稱之為“北定之治”。

  整個天下,北到荒漠草原,東到朝鮮甚至倭國,南到趙國、晉國、南海群島,西到涼國、西域諸國、康居等國,都有夏國商人的身影。

  最終冊封拓跋翳槐為代國公,鮮卑右賢王,代郡太守,賜淇陽國公府一座。

  夏國有的,只是憑借水師之利,暢通黃河的河運,司、冀二州的不斷輸血,以及新開發的海運。

  白鐵為白樞三子,白鍇兄弟,在族評中素有勇武之名。)
  而六鎮的最終設立,同時也配合了《淇陽子弟出鎮北疆六鎮詔書》的實施。

  除了推廣農家先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運用其中的諸多有利增加畝產的方法外,還任命了大批農家弟子,擔任農官,前往地方勸課農桑。

  (其中孝道可以表現在,大夏的每位皇帝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為先帝守孝一年,不管有什麽重要的事,絕不能離開皇陵。

  經過有司統計,大夏的人口,由開國時期的四十萬戶,兩百余萬人,提升到如今的五十萬戶,三百多萬人。

  後來外出擔任縣丞,又進入尚書省田曹任職農官,最高七品,受到國內“亂世則出,盛世則隱”的風氣,自己又勞累於官場心計,便辭職歸隱,在家專心修書。

  且允許在自身穩定下來後,將淇陽親屬落籍當地,團聚。

  憑借此理論,以及多年親入地畝田間的研究,賈思勰以四十多歲的年紀,直接超過了其他人一輩子的成就,被白書聘請為農學夫子,開始帶弟子。

  特別是在宇文、拓跋最後的決戰,“宇文-拓跋紫蒙川大戰”後,在大夏的幫助下,宇文部大勝,代國兵力損失慘重,
  從紫蒙川逃出來的拓跋騎兵,只有萬余騎,就連拓跋翳槐本人都險些喪命。

  其中脫胎於白國積累了數百年的技術,成熟的太白酒、白紙、玉筆、硯墨、桑絲、磁州瓷器等高端製品,遠銷海外。

  經過廷議,朝廷發布了《淇陽子弟出鎮北疆六鎮詔書》。

  每篇雖然只是短短的數十個字,但偏偏能夠帶動淇陽子弟的熱血,出現了很多因為受到白林長詩的感染,而報名屯駐六鎮的。

  其父因為有才學賢名,被征召,得以擔任淇陽郡的一縣縣丞,而賈思勰就進入了淇陽東香裡學堂學習。

  但實際情況是,白樞如今全部精力都在國內的政治建設上,根本無暇北顧,夏軍出現在緩衝區,只是東夷校尉、北疆總管的命令。

  其中宇文部是明確向大夏稱臣了的,而那些散部,加起來人口也有數十萬之舉,不過散落在各地,統合起來,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其中一個詩書雙絕的人,以一己之力,將長詩這個文體,帶給了世人,特別是淇陽百姓所熟知。

  除了白林的長詩,在這幾年的時間裡,出現了《護國寺》《臨淵行》《北定盛世圖》《淇陽賦》等曠世絕作。

  加上得益於在鐵原郡發現的大量露天鐵礦石,以及大夏匠作院鑄鐵技術的提升,大夏百姓的農具得到了很好的改進。

  其中雖然有自然增長的,但大多是從其他地區,如趙國、燕國避禍而入,或之前在山中避禍,聽聞天下太平,回歸田園的。

  又有夏國數年的承平,戰事幾乎都被抵擋在國門之外,使得百姓的存活率不斷提高。

  若全部交給了宇文部,說不定又會養出一個拓跋部來。

  大多為文學功底不那樣深厚,身份沒那麽高貴的人所追捧。

  因為夏國不似佔據天下的晉朝,有漕運之利,有天下各個富庶州郡的輸送。

  再有夏國繼承白國的“農商並重,官商主導”的政策,在大夏商行的帶領下,夏國商人四處出擊。

  在內外壓力下,許多鮮卑大人妥協了,拓跋翳槐誅殺了幾個對自己心懷異心,以及不同意投降的鮮卑大人後。

  (司馬睿之前,稱之為晉朝,司馬睿之後,稱之為晉國)

  道盡了塞北的風光,以及軍旅的豪氣,加上白林受教於族學嚴苛的書法教育。

  多方作用下,大夏的糧食產量飛速猛增,單是司州、冀州之下,一郡的賦稅,就可以達到趙國貧瘠州一州的賦稅,與土地肥沃的晉國,也不相上下。

  他就是東武王、北疆府總管白林。

  為了保住性命,同時保存拓跋氏,拓跋翳槐炸稱有消息傳來,夏國將在年初,趁代國實力受損,北伐,提出投降的建議。

  而代國拓跋氏與宇文部之間的作戰,拓跋氏連戰連敗,最終喪失了對漠南漠北的控制權,只剩下代郡這個核心領地。

  由於白氏歷代收藏了許多典籍,其中不乏農家大師、墨家大師的畢生所學。

  選擇水草豐沛,適合建城,靠近夏境的狹長地區,設立六個鎮:

  民間常稱其為賈師,白樞聽聞後,派太子白鍇親自來白書相請,征召其為勸農使者,帶領一眾農官,指導各地的農事生產。

  在大夏皇室所推行的孝道、修建了護國寺、設立在各州郡縣官學等,各種手段的治理下,夏國的各個方面都恢復到了晉朝滅亡以前。

  可這些都是杯水車薪,單單河北一地,無法支撐國都五十萬人口的規模。

  醫師府的下沉,以及《疫書》《金針十二治》《傷寒雜病論》等絕世醫書的接連顯世,各地醫者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於這幾年來,在白樞的文治武功下,大夏國力的不斷上升,加上對燕作戰的勝利,夏國的武名已經深入北部諸族之心。

  而效果也是十分明顯,光是到今年十二月,淇陽人口,就已經減少至四十萬,有望將至淇陽最優人口數,三十五萬。

  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

  恰好,這時,夏設東夷校尉所屬騎兵、北疆府騎兵,突破了之前的“夏代合約”,出現在雙方緩衝區之內,給代國君臣極大的壓力。

  於是為了防備北部的遊牧散部,以及一些心懷異心的部落,白樞下令,在幽並二州北部邊界地區,秦漢長城以外的廣袤草原地區。

  以六鎮鎮壓北境,以及漠南漠北的散部胡人,歸屬北疆府,聽從北疆府總管、東武王白林的調遣。

鍥涗笁.浜岄浂涓.涓€鍏鍥.浜屼笁涓

  而且因為自己作戰失敗,國內已經有推翻自己,另立新主的風聲傳出。

  年過半百的白林,通過北疆總管任上的經歷,以及以往的軍旅生涯,看到了太多的戰爭,一連幾篇《臨渝行》《破虜行》《塞北行》《六鎮子弟踏歌行》。

  回到代都的拓跋翳槐,清楚憑借如今代國的實力,已經不能維持王號、稱製,這早晚會為自己招惹禍端。

  自此,夏國通過六鎮、北疆府、東夷校尉、鮮卑三王徹底掌控了遼闊的北部邊疆。

  這一舉錯,不僅是為了解決淇陽人口問題,也是為了徹底鎮守北疆,防備幽並胡人作亂。

  由於體裁類似詩經,故世人稱之為詩,也稱為長詩,但相比於賦,此時的詩還不是那樣有市場,至少在官面上,沒有賦那樣高貴。

  很快,賈思勰借用兵家中的“天時、地利、人和”學說,提出了不僅軍事,在農事中也要講究天地人三者,只有“順天時,量地利,盡人和”,才能既節省人力,糧食收獲又多。

  朝廷會對出鎮的淇陽子弟,很大的優惠,其中包括開墾有功的獎賞,殺敵立功的擢升,以及升職的政策性優先。

  (田禋因為年事已高,於北定五年去世,缺位由東武王、幽州鎮守白林出任,幽州鎮守的位置,由廣寧王白鐵出任。

  至少在國內一心修文的政策下,並沒有兵發代國的意向。

  因為成績優異,最終推薦進入白學,又入白書,拜農家大師門下,學得牆稼之術。

  可對於意外之喜,白樞從來不會拒絕,也並不介意對外展示自己的仁慈,以達到削弱敵人抵抗意志的目的。

  張道之(護國寺道士,善辯論、道經,思想大家);
  閭丘成(白宗夫子,修武閭丘氏,善畫,治《白傳》的儒學大家,作有《北定盛世圖》);

  劉宰(涿縣劉氏子弟,白書夫子,善音律);
  崔潛(清河崔氏子弟,司徒、清河公崔悅之子,善書法);
  王青(太原王氏子弟,樂府收錄士、秘書侍郎,《護國寺》《淇陽賦》都是他的著作)。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