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族長壓力大》90.第90章 小族長入村塾(下)(四更)
  梅小八只是憨厚些,又不是傻的?

  楊武挑開前,梅小八並不覺得自己穿的不妥。畢竟與桂重陽斯斯文文的模樣對比著,別人不管穿什麽都顯得粗燥土氣;可楊武的無心之語,再看看兩人身上的穿著,梅小八也覺得不對頭。

  只是梅小八性子寬厚,想不到別的去,傻笑道:“俺娘親手縫的,可能正好有花布吧。”

  楊武搖搖頭道:“就不能再湊湊?這要背一年哩。”

  梅小八低頭看看自己的花書包,似也覺得那紅色碎花礙眼,往身後移了移。

  楊武那邊,已經撂下這事,道:“重陽,夫子會教什麽?”

  桂重陽想了想道:“村塾是以識字為主,一般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有的則會選用《孝經》、《家禮》。

  村塾就是社學,德行教化也是社學的目的之一。洪武時曾下令民間社會兼學《大誥》及《大明律》,另外一些記載古代先賢嘉言善行的書籍,也是蒙童的必讀之書。

  不過這些在江南文風鼎盛之地的蒙學學習的,通州畢竟是北地,教化的晚,具體如何,桂重陽也不知。

  少一時,三人到了位於村祠堂旁邊的村塾。

  這是祠堂東廂三間房,東北角一間是供奉孔子像的地方與蒙師小休所在,中間一間是十歲以下蒙童所在;東南一間則是十歲以上學童所在。

  要是去別的私塾,少不得都是父母領著,提了束脩,先隨著先生拜了孔子像,然後進新班級。

  因為是村塾,之前過來送三百錢的時候,楊金柱與梅青木已經來過,今天就省了“送子進學”這一套。

  不過等三人到了夫子室門口,梅童生還是按照約定俗成的順序,讓人拜了孔子像,而後板著臉,拿著黑鑄鐵的戒尺,一邊揮著,一邊“之乎者也”說了幾句勸學的話。

  楊武與梅小八聽得眼睛星星眼,望向梅夫子的目光都帶了崇敬之意。

  桂重陽曉得,這就是梅夫子給入學蒙童的“下馬威”。

  不管是畏懼於戒尺,還是畏懼於學問,初入學的蒙童都能收斂頑劣,老實些日子。

  勸學的話說完,梅童生的目光落到桂重陽身上,這是要考較他學問進展,便道:“可讀到四書?”

  自然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蒙書都讀過了,有心圖個出身的學童,才會學習“經文教育”,為的是科考。

  桂重陽十二歲,又是江南回來的,要是讀書資質不錯,應該已經讀完了蒙學,開始學經。

  桂重陽看了看旁邊老老實實、拘謹忐忑的楊武與梅小八一眼,道:“學生身體病弱,開蒙雖早,卻是還不曾開學經。”

  要是說學過了,自然要分到大童班,那樣還怎麽照顧這兩個老實孩子?

  梅童生嗤笑一聲,面上難掩輕鄙,越發覺得自己之前的猜測對。

  什麽是十箱書,不過是桂家人自吹自擂,給桂重陽長臉罷了。一個還沒有開始讀四書五經的蒙童,能帶回來什麽書?

  梅童生又看向楊武,隨意問道:“之前可讀了書?”

  楊武老實搖頭:“沒有讀過。”

  梅童生點點頭,最後才望向梅小八,視線落在他身上的補丁上,不由皺眉。這論起來是他的族孫,以後說不得還是侄孫,可這穿的是什麽?這般寒酸,哪裡有書香門第子弟的模樣?

  沒錯,因為兒子與長孫都是秀才,梅童生自覺家裡換了門楣,已經以“書香門第”自詡,將梅家與村裡那些泥腿子分開。

  待看到桂重陽站在旁邊,斯文靈秀,越發襯托著梅小八跟土坷垃似的,梅童生不由惱了,可也曉得不好直接拿梅小八身上的補丁說事,正好見了他背著的花布書包,便指了那個訓斥道:“這是何物?”

  梅小八嚇了一跳,不免手足無措起來,小心翼翼道:“這、這是俺娘縫的書包。”

  梅夫子冷哼一聲道:“不成體統,明日換了來!”

  梅夫子本就長得刻薄,這一板了臉、寒了聲,梅小八如何能不怕?他咽了口吐沫,連忙點頭道:“嗯,明兒就換!”

  桂重陽雖不喜梅夫子的作態,可也沒有打岔。

  楊武沒有挨訓,可顯然成了“殺雞駭猴”的那隻猴,低眉順眼,越發老實了。

  眼見幾個新學生都乖順,沒有刺頭兒,梅童生這才滿意的點點頭,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招呼三人跟上自己。

  *

  蒙童班,坐了小二十個孩子,雖沒有夫子在,可梅童生積威所在,沒有人敢嬉鬧,正由一個小學生領著,搖頭晃腦背著《百家姓》。

  眼見梅夫子進來,大家都熄了聲,坐的更加規矩挺拔。

  之前領讀的那個學生看到梅小八眼睛一亮,正是梅姓子弟。

  梅童生指了指桂重陽三人,道:“這是今日入學的新學生,桂重陽、楊武、梅旭,以後要和睦相處。”說罷,指了指屋子最後的一排的幾個座位,讓三人坐了。

  梅小八之前沒有大名,這“梅旭”還是梅童生按照族譜排字,臨時給起來的。

  梅小八聽了陌生,見大家都看自己,才反應過來自己就是“梅旭“,覺得是個新奇又好聽的名字,只是有點怪怪的,不如“小八”聽著順耳。

  因為這屋子裡都是十歲以下的小學生,雖說在夫子面前,收斂許多,可到底的天性活潑。

  看到楊武大高個兒的時候,小學生擠眉弄眼笑笑;待看到梅小八的花書包時,除了梅姓的幾個族兄弟覺得面上窮酸不體面,其他的小學生則是忍不住捂著嘴直樂,要不是的夫子還在,怕是就要指著梅小八叫“花妞”了。

  只有桂重陽這裡,就不是這些小學生能挑剔調笑的。

  桂重陽要是平和的時候,自然為人良善無害模樣。如今一個表哥、一個“未來的表弟”被嘲笑,自然心中不快,小臉也就繃起來。

  桂重陽身上的雖不是綾羅綢緞,可是北方難見的松江細布,雖說是半新不舊,卻是不見針腳,不是家常縫製。

  與小學生們自家漿洗過得藍色、青色粗布相比,桂重陽這身穿戴不亞於綾羅綢緞,不免使得人沒了底氣。

  其中比較看中穿戴,想要嘲笑梅小八“土鱉”的小學生,則是都低下頭看起自己身來,卻是越看的越不對,衣服不對,沒有桂重陽的合身;鞋子也不對,自家的百納底,不與桂重陽的鞋子體面。不用說梅小八土鱉,自己跟桂重陽一比也是“土鱉”。

  等到桂重陽坐下,將筆墨紙硯拿出來,眾學童又直了眼。

  同大家鎮上花了一兩百文買的粗陋版筆墨紙硯相比,桂重陽的硯台漆黑發亮,毛筆的筆管也透著油潤,與大家的不同。

  眾人看見了,梅童子也看到了,卻是不以為然。

  蒙童們沒見過什麽,覺得這就是好的,梅童生去出那硯台與毛筆不算什麽好材質,只是用的多了,才有溫潤感。自己長孫慣用的那套,也是如此。

  梅童生倒是並不覺得桂重陽勤勉,隻以為是別人贈予。畢竟這套文房四寶,硯台略小,筆管略細,一看就是給孩子預備的。

  一時之間,梅童生倒是好奇起桂遠在南邊的交際。

  別人都以為長房的屋子是桂五掏錢給桂重陽蓋的,梅童生卻不這樣認為。要是桂五真要充大頭,也是先蓋二房的屋子,沒有自家親爹娘還沒有孝順,就先照顧隔房侄子的道理。

  梅童生也不相信那些錢,都是梅氏掏出來的。梅氏又不是傻子,銀錢都掏出來貼補丈夫的私孩子,而不是留著防身。

  是的,梅童生眼中,桂重陽就是“私孩子”,所以自覺得佔據禮法大義,自是瞧不起。不過他素來不是什麽硬骨頭,這瞧不起也只是在桂重陽面前,當著桂五的面是不敢露的。

  屋子裡最後一排三個座位,楊武與梅小八一左一右挨著桂重陽坐了,仔細拿出書本,臉上都多了鄭重。

  梅夫子轉身出去,依舊是之前領頭的小學生帶頭,誦書。

  不一會兒,就見滿屋子小蘿卜頭搖頭晃腦,“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楊武與梅小八連字都不識,隻伸長了脖子看大家動作,

  桂重陽坐在眾人中,臉上卻露出幾分迷茫來。他五歲開蒙,就在隔壁的大儒家裡,當時學生只有他一個,還有兩個“老爸”朋友的兒子。

  當時隻覺得是多兩個同窗玩伴,想在想想那兩個同學明顯是以自己為主,明顯是將自己放在伴讀的地位上。就是那個花白了胡子翰林院致仕的老師,就算是開館,可只收下三個小學生也未免太奇怪了?

  桂重陽與桂五說自己四書五經略通,實際上已經是謙虛。與兩個同窗相比,他讀書並不算太用心,可架不住他有個“兒控”的“老爸”,生怕他在學習上太費心力傷身,幫他總結各種背誦理解的小技巧。

  老翰林看了,搖頭說是“歪門邪道”,可私下裡卻也是歎惋,隻說是“造化弄人,桂行遠可惜了”。

  桂遠,字行遠。

  沒有功名的白身,與老翰林是忘年交?自己小時候,還有一個穿戴貴氣的少年自己家,開玩笑的讓自己叫其“師兄”。可是並不見他對老翰林執師生禮,反而在自家“老爸”面前,親近中帶了敬重。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自己“老爸”真的是那個連縣試都過不去的桂遠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