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開局就死了諸葛亮》第365章 察舉製
  朱熹以專門的律法,對西席的違法行為,以及不尊西席的行為給予加倍的懲戒,劉閃對此大加讚賞。

  喝口茶後,劉閃又問起平衡士族群體和庶人百姓的利益之法,朱熹卻猶豫著說道:

  “劉公子,若要平衡各方利益,若想獲得士族群體的支持,必先了解“士族”群體的形成起因。”

  “願聞其詳!”劉閃饒有興趣地問道。

  “西周初年,全國推行“宗法制”和“分封製”,這套制度規定:天下只能有一個主人,那就是周天子。周天子死後,天下只能由嫡長子繼承。而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就成為諸侯,並可獲一塊封地,擁有這塊土地上的所有子民和資源,這塊封地就叫做“國”。”

  “諸侯死後,他們的嫡長子就成為下一任諸侯,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同樣可以在這塊封地內獲得一塊小封地,同樣擁有這塊小封地上的資源和子民,這塊小封地,就叫做“家”,家的主人稱為“大夫”。”

  “同樣的道理,大夫死後,“家”仍由嫡長子繼承,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就被稱為“士”,“士”之下就不再分封,“士”的嫡子和庶子都稱為“士”,他們沒有封地,但有特殊的身份,擁有讀書和做官的權利。”

  “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就由天子、諸侯、大夫和士組成。他們在這個階層內各行其事:天子要平天下,諸侯要治國,大夫要齊家,而士則要修身。自天子以外,諸侯、大夫、和士就構成了最早的“貴族”,他們有財產,有身份;在這之下,還有大量有財產,沒身份的“庶民”;在庶民之下,還有大量無財產無身份的“奴隸”。”

  “在這個時代,“貴族”壟斷了獲取知識和做官的權利,各階級之間沒有上升的通道。每一個人,只要他出生時沒有的東西,就算再怎麽努力,一輩子也不會擁有。在這個時代,人們認為“天下”是無限大,認為天子有無限的“國”分給諸侯,認為諸侯也有無限的“家”分給大夫,認為“士”也永遠有官可以做,這便是這套制度能維持的必要條件。”

  “然而,到了春秋時期,人們意識到“天下”並不是無限大,不是每個諸侯都能有“國”,不是每個大夫都能有“家”,不是每個“士”都有官可做。於是,國與國之間開始互相攻伐兼並,這套制度就開始崩塌。”

  劉閃自然學過歷史,也對這段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從來沒有像朱熹這樣去剖析。

  朱熹說話時,劉閃只是靜靜地聽,不停地點頭。

  “這套看似完美的制度崩塌之後,天下戰亂不止!就在禮崩樂壞之時,“庶族”群體迎來了一縷陽光:提倡“有教無類”的孔聖人誕生了,他應該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位西席,他提倡“所有人都有權利獲取知識並做官的權利”。”

  “在孔聖人的倡導下,大批的“庶族”群體學到了“修身、齊家、治國”的本事。伴隨著諸侯之間戰爭對人才的需求,他們獲得了做官的權利,開始躋身於“士”的群體,比如子路、吳起、龐涓、蘇秦、張儀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貴族”和“庶族”的界線就開始模糊,“士”的數量不斷壯大,逐漸形成單獨的“士族”群體。自秦王統一六國後,“貴族”徹底消失,除皇帝之外,所有人都被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中,從此之後,“士族”就壟斷了做官的權利。”

  “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將儒家思想做為主流的意識形態,將對儒家思想的熟悉程度,做為考量人才的標準,這就誕生了“察舉製”,這讓“庶族”也有了入仕為官,以及躋身為“士族”的通道,但是……”

  “朱大人……”劉閃打斷了朱熹的話。

  在這以前,劉閃對“察舉製”的了解頗為淺薄,眼看朱熹說得頭頭是道,便想詳細了解一下“察舉製”的詳情,但朱熹似乎要一筆帶過。

  “朱大人,可否詳細解釋一下察舉製?”劉閃饒有興趣地問道。

  “既然劉公子想知道,下官將言無不盡!”朱熹稍稍整理思路後說道:“劉公子,“察舉製”主要分為三科,分別是“舉孝廉”、“舉秀才”、“舉賢良方正”。”

  “願聞其詳。”

  “劉公子,所謂“舉孝廉”,這是以“郡”為單位,由郡守向朝廷舉薦做官的人選,其舉薦標準就是“孝敬父母”。”

  “臥槽!”劉閃不可置信地問道:“難道孝敬父母者,每一個都真才實學?僅僅“孝敬父母”就能做官?若是每個人都孝敬父母,那又讓誰來做官?難道還要彼此“PK”一番?如此一來,豈不荒謬?”

  “呃……下官惶恐……”

  劉閃身為皇帝,他敢於直言否定漢武帝的做法,這雖有不妥,但也不是什麽大問題;朱熹身為臣子,他既不敢對漢武帝發表意見,也不知道“PK”為何物。

  劉閃做了個繼續的手勢,朱熹這才說道:“舉孝廉有不同的標準:人口不滿十萬的郡,每三年可舉薦一人;人口不滿二十萬的郡,每兩年可以舉薦一人;人口二十萬以上的郡,每年可以舉薦一人;人口超過四十萬的郡,每年可以舉薦兩人。”

  朱熹說話的同時,劉閃又想起魏國的州泰,他曾在家守孝九年,不知道能否被舉為“孝廉”!
  不過,劉閃並未詢問此事,而是說道:“朱大人,如此說來,全國每年能產生的“孝廉”人數,這也並不多吧!”

  “確實如此。”朱熹肯定地說道:“但是,這已經是“庶族”群體入仕為官的唯一通道。比如曹操、袁術、公孫瓚、荀彧、賈詡、王朗等人,剛開始時,他們都是通過這個途徑做官。”

  劉閃點點頭,朱熹繼續說道:“所謂舉秀才,就是以“州”為單位,選擇優秀的人才為官;到了東漢光武年間,為了避諱“秀”字,“舉秀才”就改為“舉茂才”。茂才的推舉更加嚴格:每年,各州的刺史或州牧可以推舉一名茂才,另外,司隸校尉和三公,每年也可以推舉一個茂才。”

  “這麽說來,能通過舉茂才入仕為官的人,豈不更加稀少?”劉閃驚愕地問道。

  “確實如此!正因為“茂才”的數量稀少,朝廷對茂才出身的人極為重用。能被推舉為茂才者,幾乎都是為官多年的現任官吏,他們憑借著茂才的出身,自然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不過,“庶族”群體要想通過舉茂才為官,這就難於登天了。”

  朱熹說罷,劉閃似乎想起了什麽,趕緊問道:“我聽說,先皇曾舉薦過袁紹的長子袁譚為茂才,是否有此事?”

  “確有此事!”朱熹肯定地說道:“從陶謙去逝到下邳被呂布偷襲期間,我昭烈皇帝曾短暫地擔任過徐州牧,在這一年裡,手上確實有一個舉茂才的名額。”

  確認這事後,劉閃很是不解地問道:“當時群雄紛爭,先皇麾下有張飛、關羽、簡雍、糜竺、孫乾等人。先皇既然有這個舉茂才的名額,為何沒有用來推舉自己人為官?此時的袁譚已經是青州刺史,先皇為何要將這個寶貴的名額,用來推舉袁譚?”

  “呃……這……”

  先前,對於漢武帝的所作所為,不論是對是錯,朱熹都不敢有半點的猜測和指責。

  此時,對於先皇劉備的這個作法,不論是對是錯,不論用意如何,朱熹就算知道也不敢直言。

  有鑒於此,劉閃也不勉強。

  正因為朱熹吱吱唔唔地不敢說,劉閃略經思索之後,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