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317章 比想象的複雜的多
  第317章 比想象的複雜的多
  最後王雄等人是在無法阻攔住楊潮,只能答應讓楊潮跟著保護,但是暗示楊潮一切得以陳子龍的意見為重,不得擅自行動,否則再次逼反了許都,楊潮要擔責任。

  但也有人不這麽想。

  第二日出發的時候,立刻就有幾個人找上楊潮。

  其中之一是東陽知縣姚孫棐。

  姚孫棐是東陽知縣,陳子龍前往東陽受降,楊潮隨同保護,姚孫棐表示他身為東陽知縣責無旁貸,死活要跟著帶路。

  大軍尚未開拔,姚孫棐就悄悄找到楊潮,暗示了一下告訴楊潮許都曾經操縱支持過括蒼山叛亂消息的,就是他的人。

  接著姚孫棐跟楊潮說了很多許都的事情,大意就是說這個許都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家夥,家裡招納了上萬的亡命之徒,囤積了不知道多少兵器,向來不安分,就算招降了,以後肯定也要反,明裡暗裡的意思就是希望楊潮立刻就絞殺了許都。

  第二個找到楊潮的是一個叫做朱萬華的,此人也有些來頭,他是朱大典的兒子。

  朱大典也是一個朝廷大員,而且頗為知兵,在福建做按察使的時候,因為抵禦荷蘭紅毛的劫掠,立下過功勞升到了布政司參政,後來調到山東,結果遇到孔有德叛亂,他臨危受命組織兵力,將叛亂鎮壓,因功升任山東巡撫。

  後來調到淮安做漕運總督兼任鳳陽巡撫,結果在任上先是被彈劾坐失州縣,評賊逾期等罪名,被罷免了漕運總督職務,但依然坐鎮鳳陽抵禦農民軍,可是依然被彈劾,這次彈劾他不能持廉,竟然直接被革職候審。

  在大明被彈劾不能持廉,說他貪汙腐敗,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得罪人了,或者說是政治鬥爭,因為真的找不到一個清廉的官吏,被人安上這個罪名,只能說明是政治鬥爭,而不是真的貪汙腐敗,因為誰都是一扒拉一坨屎,都不乾淨。

  但是平心而論朱大典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帶兵的水平老實說比史可法要高,帶兵經驗也更豐富,此時實在是不該把他調走,他走後繼任的就是馬士英。

  大概是朱家有傳統,朱大典的兒子朱萬華竟然也頗為有種,許都帶兵攻打金華的時候,朱萬華以自家家丁為核心組織了三千義軍,幫助金華城防守,這才在周圍縣城都被攻陷的情況下,守住了金華,應該說是有功的。

  他來找楊潮,也是希望跟著楊潮一起去紫薇山。

  楊潮很能理解朱萬華的心思,他想立功,不是為了做官,而是希望通過立功解救父親朱大典,此時朱大典還在北京的詔獄裡呢,如果朱萬華能立下一個功勞,那麽皇帝一高興也許就釋放了他父親。

  楊潮安撫了一下朱萬華,允許他跟著一起去,朱萬華千恩萬謝的組織他的義軍去了。

  跟這兩人一番談話,加上手下在城中悄悄打探來的一些情況,楊潮突然覺得,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複雜的多。

  此次許都造反,肯定是地方豪強跟官府角力無疑,許都自然是代表地方豪強,而他的對立方卻有些模糊,姚孫棐肯定是對立方之一,但是一個小小的縣令怕是沒有資格跟這樣的豪族對抗的,背後肯定有人。

  楊潮又打聽到一個消息,許都造反的時機,除了是金華知府空缺的時候,而且還是在兩浙巡按禦史左光先剛剛調任離開的空當,這不得不讓人懷疑。

  更讓人懷疑的是,左光先已經調任,剛剛離開聽到消息後,半路折返回來,立刻指揮起來對許都的剿滅工作中。

  如果換一個文官,自己已經離任,遇到故地叛亂,怕是正該慶幸,才不會去管後繼者的麻煩呢,可是這個左光先卻立刻折返,看起來頗有責任。

  但是弄清楚左光先的身份後,楊潮就感到其中有鬼,左光先是東林巨頭左光鬥的七弟,安徽桐城人,顯然他的身份肯定是東林黨人,而且是東林黨中一個大員。

  同時跟許都直接衝突的東陽縣了姚孫棐也是安徽桐城人,左光先去職折返,誰敢說不是來給姚孫棐撐腰呢。

  而且楊潮還聯系到,也許正是左光先在浙江做巡按禦史,所以姚孫棐才敢跟豪族叫板。

  《明史》記載:“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顯然巡按禦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員,有左光先在上面壓著,姚孫棐還真有足夠的底氣跟這些豪族對抗。

  否則楊潮是不相信地方縣令會得罪地方豪族的,護官符的道理曹雪芹都懂,沒道理姚孫棐這個做了好幾任縣官的家夥不懂。

  楊潮想到後世一部電影讓子彈飛,葛優在裡面說做縣長的門道:“要拉攏豪紳,巧立名目,豪紳交了稅百姓才會跟著交,最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二八分成,豪紳得八。”

  許家是東陽豪族,家裡有三世尚書的牌坊,禦賜三代尚書,這樣的地位,顯然是那種有資格分到八成的豪族。

  可是看看縣令姚孫棐的所作所為,張獻忠軍隊攻入江西,浙江人心惶惶,地方官員借機要練兵,到處籌集錢糧,說是真想練兵也好,說是借機斂財也罷,但是怎麽也不可能敲詐到地方豪族身上,可是姚孫棐還真的盯住了這個許家,許家是東陽第一家,姚孫棐就要求許家交最多的錢,讓他們出一萬兩銀子。

  一萬兩銀子,許家出不起嗎?
  這是開玩笑,許家養了一萬多家丁,每年光是這些家丁的吃喝怕都不止十萬兩。

  那麽他們舍不得嗎?能舍得花錢養亡命之徒,會舍不得給縣令一萬兩銀子。

  只能說許家不想給,為什麽不想給,因為這不合規矩!

  向來都是豪族和官吏合起火來壓榨窮鬼的,你姚孫棐要敲詐豪族,這是破壞規矩,所以不能接受,所以寧可花更多的錢玩一出造反,也不肯向縣令屈服。

  結果就鬧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但是姚孫棐當真只是跟左光先是一夥嗎,楊潮覺得也不盡然,他還打聽到金華同知倪祚善也是安徽桐城人,跟左光先和姚孫棐是老鄉,明代的老鄉關系是極為緊密的一種關系,幾乎是天然的同盟,顯然在金華府這裡,已經形成了上層以左光先為首,中層以倪祚善,下層以姚孫棐組成的東林同盟。

  這個同盟跟地方豪族爭權奪利,最後引起了許都的造反,而且選在左光先剛走的時候就發動,顯然早就已經等不及了。

  但是豪族也不可能是孤軍奮戰,起碼那個王雄就十分可疑,楊潮認定這個兵備道跟豪族是一夥,也就是說他們跟左光先的東林派為敵,或許本來就是政敵,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王雄選擇站在豪族一邊。

  不過楊潮有一個疑惑,他打聽許都葬母的時候,姚孫棐報告說許都要造反,結果王雄第一個迫不及待的派兵要鎮壓,結果許都趁勢而反。

  只是王雄動作太慢,他鬧出的風聲反而很大,許都都打下了金華周邊的七八個縣城了,他的兵還沒有跟許都交過手,最後返回了金華,到底是王雄積極剿匪,還是借機給許都施加壓力,讓許都有造反的理由,這就不太好說了。

  但以王雄後來的表現來看,肯定是跟許家有內幕交易的。

  在楊潮心裡不由升起這樣一個脈絡來。

  許都葬母,姚孫棐“誣告”,王雄明裡發兵,暗裡通知許都,許都立刻造反,打敗之後,許都退避家中,王雄說要受降。

  顯然許都受降此時是雙方鬥爭的一個焦點,如果受降成功,則說明許都造反情有可原,時候姚孫棐肯定獲罪,所以左光先不得不臨時折返,來保護姚孫棐。

  如果受降失敗,那麽許都就是真反,在左光先的保護下,姚孫棐弄不好還有一個剿匪的功勞,加官進爵。

  楊潮感覺,王雄和豪族是一邊,左光先為首的東林勢力是另一邊,而陳子龍因為跟許都的關系,跟王雄有默契,唯一的變數則是楊潮。

  許都造反,十萬人響應,雖然不想李自成、張獻忠那樣的巨寇造成的破壞大,可依然造成了數十萬人流離失所,其中破產的百姓怕是不少於十萬人。

  最後金華一戰大敗,許都立刻就拋下了那些響應附和的外圍流民,帶著自己核心的一萬家丁,逃回了家中,然後表示要投降。

  守衛金華的王雄不但保護了金華城,而且斬殺頗多,自然是大功一件,而許家這樣的豪族,還能夠借此機會,兼並破產百姓的土地,同時還打擊了姚孫棐等東林黨人,也是一個贏家,弄不好許都還會被詔安做官,一舉多得。

  事情的複雜程度,遠超楊潮最先的判斷。

  分析來分析去,楊潮自己感到頭都有些發脹,還是得不出誰對誰錯的結論,似乎只有權力鬥爭,而沒有公道人心。

  但是站在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立場,無論誰輸誰贏,他們都輸了,從這一點看,楊潮感覺這些趁亂鬧事的地方豪強更可恨。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