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449章 重建
  第449章 重建
  謝飛主力和呂末主力四萬人匯合後,立刻裡外夾攻將尚可喜部擊潰,然後立刻向南京方向進攻,這時候他們剛好遇到敗逃而回的孔有德和耿仲明,在宣城將敵軍擊敗,但是卻被孔、耿二人從南邊逃走。

  謝、呂二部即刻追擊,可是步兵始終沒有追上騎兵,孔、耿二人從寧國府殺入了嚴州,接著通過衡州逃到了江西。

  趙康此時還沒有趕回,即便趕回了,也已經無敵可追了。

  一面繼續軍事行動,一面穩定南京城的局面。

  南京這座帝都,經此劫難,竟然被燒毀了三分之一,皇宮則被燒毀了四成之多。

  沒辦法磚木結構,甚至多一半都是木頭結構的建築,在火神的舔舐下,就是這麽脆弱。

  就連金釵樓都被一把火燒了個乾淨,康小寶坐在瓦礫上哭了整夜。

  相比財物的損失,楊潮更心痛的是人,南京百萬大城,經此劫難,十數萬人罹難,幾乎家家戴孝,人人掛喪。

  楊潮邀請全城幸免於難的富戶,尤其是在城南一帶,因為楊潮反攻的早,從而保住家財的富戶不少。

  告訴這些人,希望他們能夠慷慨解囊,但不是要他們捐款,而是希望他能夠把錢借給大都督府,月息三分。

  這還是楊潮第一次拋開了朝廷,以大都督府的名義辦事,楊潮印製大量的債券,面額從十兩到一萬兩不等,希望這些富戶能夠與大都督府共度時艱,將錢借給大都督府來重建南京,債券上就印製著重建家園的字樣。

  不知道是重建家園的共同心願觸動了這些富戶,還是他們對大都督府的信用放心,紛紛慷慨解囊一天時間就將印出來的三百萬兩債券銷售一空。

  這些錢,都是用來重修南京的橋梁,還有疏通管溝,重建街道用的。

  至於老百姓重建房子的錢,楊潮打算用江南銀行的資金放貸,銀行嗎自然是要放貸的,否則如何製造貨幣,放貸給老百姓的錢,也是三分利息,如果放在後世民間借貸跟國債同等利率,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個人的信用永遠不可能像政府那樣堅硬。

  已經有了重建揚州和淮安的經驗,這一次楊潮的文員們操作起來十分順暢。

  不過這一次楊潮不單單是要重建而已。

  南京發展了兩百多年,整個城區擁擠不堪,街巷布置雜亂無章。

  這絕對不是明初時候規劃的樣子,不要小瞧古人,古人建城的時候,也有詳細的規劃,不然這樣一個龐大的都城,是不可能良好運轉兩百多年的,別的不說,光是排水系統就會崩潰。

  要不是學習建築的,楊潮也不會知道中國古代也有跟西方一樣的排水系統,就跟普通百姓一樣,以為自己的國家古代在城市建設方面遠遠落後西方。

  但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作為古代世界城市人口最多,城市數量最多,最大的一個國家,怎麽可能沒有最豐富的城建經驗,還不用說中國城市破壞和新建的次數最為頻繁,這讓工匠可以積累大量的經驗。

  古代的排水系統叫做官溝,一般情況下位於街道兩側,挖掘深溝,以磚塊搭建成圓拱,最上層加蓋石板,石板上有銅錢狀排水孔。

  奇怪的是後世的國人只知道誇讚西方的建城技術,那次有名的大暴雨事件,全國大城市幾乎無一幸免被積水淹沒,就連帝都都深陷雨水之中,被全國老百姓罵了個狗血噴頭。

  而這時候大家搬出了一個城市作為例子,青島,說青島是德國人留下的排水系統,所以青島沒有被水淹,甚至沒有腦子的家夥硬是相信青島的下水道中有德國人一百多年前留下的配件。

  但是同樣的例子,各大媒體報紙有選擇的忽視了江西省一個小城,贛州。

  就在這次大雨中,贛州城完好無損。

  時候研究才知道,原來起作用的是贛州城九百年前的一個水利專家劉彝修建的排水系統,劉彝在贛州做過知府,發現贛州城地理位置不好,經常遭受水淹,不是雨水排不出去,就是贛江倒灌城中。

  劉彝通過研究,規劃了贛州城的水利系統,正是修建大量的官溝,而且修建的極為合理,磚石構造的官溝依照城市地形的高差,曲折迂回高度平緩下降,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汙水自然排入江中。

  同時溝通了城中大小數百座池塘,用池塘的調節作用,過濾城市汙水中的雜物,汙泥用來養藕種菜,同時池塘豐富了官溝水量,增大了排汙能力。

  為了防止江水倒灌,又在出水口增加了活動水窗,當江水過大高過排水口的時候,水窗就自動被江水衝到排水口封住排水口,而當江水落下,官溝中的水壓可以衝開水窗,官溝開啟排水功能。

  這樣一套系統可謂達到了當時技術條件的極限,劉彝給官溝起名福壽溝,從福壽溝建成之後近千年,贛州再也沒有受到過積水的困擾,可笑的是到了後世國人只知道崇拜西方人,官府也急功急利將城內用來調節官溝的池塘填埋了許多,賣給開發商蓋房子去了,就是這樣,贛州依然沒有遇到水患,讓人目瞪口呆。

  對比一下宋代贛州的水利系統,青島才運行了多少年,而人口增加的比率,贛州絕對不會輸給青島,贛州的地下通道沒有鋼鐵輸水管,劉彝也沒有預先埋下什麽備件,但他依然跟後世的青島比肩。

  贛州只是一個例子,說明古人的排水系統一點不差,就是後世帝都被水淹的時候,紫禁城卻完好無損,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紫禁城因為是重點文物,其中的排水系統被維護的很好,而其他城市因為城建急功近利,破壞了古代的排水系統不說,又沒有建好現代的排水系統,不被淹才怪了。

  南京城比贛州排水系統晚了五百多年,沒道理比贛州差,但是中國古代官府有個規律,盛世的時候組織能力強,政府運行良好,公共設施可以得到維護,可到了末世就開始敗壞,政府開始腐朽,組織能力倒退,公共設施就會廢弛。

  南京的官溝同樣如此,不但官府不在維護,而且官員、權貴們帶頭破壞,朱元璋時代那些勳貴們活的戰戰兢兢,蓋房子都小心翼翼,生怕少有違製被朱元璋抓住把柄收拾了,可是朱元璋、朱棣兩個強勢皇帝過後,官員、權貴們就開始放肆了。

  像徐達的中山王府等等園林,大肆圈佔民居不說,連街道都敢侵佔,稱為侵街,而位於街道旁邊的官溝往往首當其衝,所以南京雖然擁有數條運河,可是城內時常積水,一到夏天臭氣熏天。

  勳貴們的圈佔除了破壞了官溝這種公用設施之外,還讓原本較為規整的街道變得曲曲折折,而且極為狹窄,有的巷子竟然只能允許一個人通過,這顯然不是一個宏圖大略的皇帝願意看到的格局。

  所以楊潮這次不但要重新恢復官溝,而且要重新規劃街區,將主要街道擴大,不止是恢復到明初的寬度,而且要大大拓寬,反正南京城幾乎被毀掉了,最繁華的地方,房屋建設的最為高大的地方,燒的就越是淒慘,因為這裡既是清軍重點放火目標,也是最容易燃燒的建築物。

  “城南大街、西長安街、西安門外大街、洪武大街這樣的大街道,統統拓寬到三十丈,府東街、朱雀街這種二等街道至少也要有十丈寬,至於小巷子的寬度,也不得低於三丈!”

  楊潮將南京城劃分為三等,交給承包官府工程的白匠頭。

  “可是這街面上可是有不少公侯府院啊!”

  “拆!無論是王公貴戚的園子,還是大戶人家的家宅,就是官衙過了線也給我拆掉。”

  楊潮態度十分堅決,雖然其中很多園林別墅,如果後世的小資們看到了會惋惜的想死,認定這些都是文物,但是曲曲繞繞的街道絕對不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城市該有的,當然那些文青們會覺得筆直的通街太沒有韻味,他們更欣賞曲曲繞繞一眼看不到百米後的曲巷,曲巷通幽嗎。

  楊潮雖然也有點藝術范兒,有骨子文藝騷勁,但是在這種問題上卻看得分明,不會因為一小部分人的獨特品味,影響到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和城市的發展。

  雖然心裡也有絲絲惋惜,但是幾百年後自己現在建的,不也是古物了嗎,而且自己的建設更加合理的話,還省去了以後拆除重建的麻煩,反而保存下來的更多。

  於是在楊潮的強硬堅持下,公共工程改建擴建開始進行,大街曲直拓寬,官溝清淤修複,甚至連秦淮河都徹底的疏通了一次,挖出淤泥,挖深河底,加厚堤岸,將侵佔河岸的碼頭統統拆除,其中就包括金釵樓的碼頭,然後在河岸上規劃出了兩條沿河街道。

  至於百姓的建築,雖然放的寬松了一些,但是還是做出了一些要求,比如盡可能少的使用木材,至於支撐結構,可以采用拱形嗎,反正普通人家的建築跨度要求並不大,采用石拱結構有些浪費,價格也更高,但是安全啊,而且用石頭太貴的話,大明技藝先進的磚塊完全可以滿足要求,靈谷寺無梁殿的拱頂不就是用磚塊砌築的嗎,幾百年了火燒、敵陣、戰爭都沒有毀掉。

  雖然用磚也不便宜,可是大量建築的木料從外面運同樣不便宜,尤其是在湖廣一帶木材無法運輸的情況下。

  但是這個限制不算嚴格,鼓勵多過命令,但是要從銀行借款的百姓,就必須遵守這一條,否則就得不到借款。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