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之崛起西涼》第六十五章 李應奪並州
  就在曹操和袁紹在倉亭展開大戰之際,李應趁著並州高乾主力盡出,隨即傳令河套地區的張燕率五千兵馬南下並州,又命駐守西河郡的馬騰引兵馬五千從西面進攻並州,自己則親率關中主力大軍六萬精銳進入並州,三路大軍進展順利。

  卻在此時,袁紹兵敗,退守鄴城,高乾引一萬主力回援並州,李應於是假意命大軍包圍太原,實際上在高乾必經之路上設下伏兵,就等高乾上當,卻不想,高乾實在狡猾,假意領副將引三千兵馬鼓造聲勢冒充高乾主力,他卻率麾下大軍悄悄繞道回到太原城中。李應伏兵僅僅吃掉了高乾三千老弱殘兵,倒是替高乾解決了一個累贅。

  李應隨即隻得命令大軍包圍太原,切斷一切外出通道。隨後命令大軍猛攻兩日,傷亡不小,卻還是沒能啃動太原這塊硬骨頭。李應隨後命石寬、馬超等人日日到城下叫罵,高乾卻高掛免戰牌,就是不出城應戰。無奈之下,李應隻得命大軍繼續圍困太原,另一方面急召賈詡押運糧草前來。

  五日後,賈詡終於押運糧草來到李應大營,李應隨即拉著賈詡來到中軍大帳之中,急聲向賈詡問道:“如今之際,高乾避戰不出,太原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某無計可施,文和各有謀劃?”

  賈詡聞言拱手說道:“自打接到主公召喚,一路上,某都在考慮破敵良策,如今卻有一計,可大敗高乾,拿下太原城。”

  李應急聲問道:“文和快快說來。”

  卻在此時,親兵稟告李應,說是營外有一青衣書生求見李應。李應聞言本想不見,卻聽到賈詡說道:“主公,來者是客,不如見上一見,或許會有意外收獲。”

  李應隻得按耐住心思,讓親兵將人帶到大帳說話。

  不一會,一名青衣書生來到大帳之中,看到李應又看了看賈詡,隨後拱手行禮,說道:“晚生馬良,字季常,拜見太尉。”

  李應聽見來人自報是馬良,隨後脫口而出:“莫不是神筆馬良!”

  馬良聞言一驚,隨即問道:“太尉為何稱某神筆二字。”

  李應頓時無語,後世之事總不能告於他人吧。

  賈詡見此趕忙接過話茬,說道:“某乃賈詡,人言:馬氏五常,白毛最長。主公見到季常,不由得出口稱讚,看來季常和主公一見如故不!”

  李應聞言說道:“神筆二字,先生當的起。不知先生此番前來,所為何事?”

  馬良見此說道:“謝太尉稱讚,某此次從襄陽而來,正是前來投奔太尉,來到長安,卻聽說太尉率軍出兵並州,又聽聞太尉包圍太原,故此特來獻計。”

  李應聞言說道:“先生不遠千裡前來投奔,某心中甚是感動,敢問先生之計?”

  馬良看向李應,隨後又看向賈詡說道:“並州高乾,前番率主力馳援鄴城,卻被曹操大敗,此番恐怕手下沒有多少兵力了,只是仗著太原城池堅固,欲要做困獸猶鬥,恐怕此時,高乾做夢都想著會有援軍來救。”

  李應看了看賈詡,見賈詡閉口不語,又看向馬良說道:“先生所言屬實。”

  馬良接著說道:“如此,某有上中下三策可破高乾。”

  李應聞言說道:“願聞其詳。”

  馬良說道:“太原城外有一條河,想必太尉已經留意,此河名叫汾河,乃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太尉可命士卒在上遊築壩截斷水流,屆時可挖開堤壩,放水淹太原城,此乃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策。”

  李應聞言說道:“此計不可行,太原城池堅固,某日後命大將坐鎮並州,太原當是首府,何況滿城百姓無辜,此舉必然不妥。”

  馬良聞言不由得心中一笑,隨後拱手說道:“那說中策。高乾此時,最需要的是援軍,但他知道冀州袁尚,幽州袁熙都不會救他,至於青州袁譚自身難保,也不會千裡馳援於他,普天之下,能救他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兗州曹操,另一個則是鮮卑人。”

  李應說道:“正是此理。”

  馬良說道:“太尉可命大軍內緊外松,裝出一副軍紀散漫的樣子,讓高乾產生僥幸心理,屆時他必定四處求援,主公屆時就可將計就計。”

  李應說道:“此計甚好。”

  賈詡聞言說道:“主公不再聽聽馬良的下策如何?”

  李應聞言說道:“下策無非就是強攻城池,晝夜不間斷,分批次猛攻城池,仗著兵力優勢,攻破城池。”

  馬良聞言眼前一亮,隨後說道:“正是此計。只是如此,傷亡不小,所以說是下策。”

  李應隨即看著馬良說道:“季常之才,某已知曉,可否留在某帳下聽令,已施展季常大才。”

  馬良聞言叩拜在地,說:“某求之不得,今日,馬良在此拜主了。主公。”

  李應趕忙扶起馬良,說:“哈哈,季常初到,就獻上一份大禮啊!”

  李應隨後依計行事,傳令全軍內緊外松,分三個批次,輪流包圍太原,另外兩波兵馬休整待命。

  五日後,高乾見李應大軍包圍松懈,果然四處派出斥候求援。隨後全數被李應截獲,李應看著高乾寫給各路諸侯的書信,目光落出,卻是一份寫給烏桓首領蹋頓的書信,信中大篇幅闡述袁紹與烏桓的交情,最後才懇求蹋頓救援並州。

  李應隨後召開胡車兒,對他說道:“胡車兒,某有一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你。”

  胡車兒隨即拱手聽令。李應於是附在胡車兒耳邊說了些什麽,胡車兒隨即領命退下了。

  又過了五日,這天快到傍晚時分,突然從北邊殺出了一支胡人騎兵,一路衝殺而來,李應隨即組織反擊,那群胡人見此,只是與李應大軍一個罩面,隨後退回北方。

  高乾站在城頭之上,不由得感到詫異,這群人像是來救援的,為何卻不願與李應交戰,剛一交手,就退回北方去了。更讓高乾詫異的事,隨後幾天都是如此。

  卻在這一日,高乾城頭射來一支飛箭,內藏書信,高乾展開看時,只見上面寫著:“高乾無憂,舅舅以派袁尚引三萬大軍救援太原,又聯絡烏桓南下襲擾李應所部,吸引他的視線,如此也好與你裡應外合。如今我兒袁尚大軍不日就將抵達,且記十五日晚二更時分,與顯甫一同出兵破敵。——袁本初親筆”

  高乾看著信中字跡,確認是袁紹無疑,隨後吩咐手下將士,積極備戰。

  十五日晚二更時分,“袁軍”果然進攻李應大營,李應見此,緊急集合大軍迎敵,李應大營之中頓時亂做一團。

  高乾見此,隨即準備出城殺敵,卻被手下副將拉住,對他說道:“高將軍謹防有詐。”

  高乾隨即冷靜下來,準備再觀望一會,卻見此時李應大軍已經將“袁尚”包圍,兩軍廝殺聲響徹夜空,高乾卻還在猶豫要不要出城,卻在此時,“袁尚”衝著城頭怒喝:“高乾,此時不來,更待何時。”喊的嗓子都沙啞了,正好也難以辯識。

  高乾聞言,隨即不理會副將勸阻,親率大軍馳援“袁尚”,卻在此時“袁尚”大軍逐漸不敵李應,漸漸往南方敗退,高乾見此恐怕“袁尚”有失,隨即命令大軍飛速救援“袁尚。”

  跑出城外十裡,中了李應埋伏,“袁尚”此時也引軍殺回,高乾看清來人,卻是馬休不由得勃然大怒,急欲率軍回城,一路衝殺來到城下,卻見城頭早已經掛上了“李”字大旗,高乾知道自己完了。

  不一會,高乾所部殘兵就被李應團團包圍,李應策馬來到陣前,衝著高乾喊道:“放下兵器,饒爾等不死。”

  高乾卻是不理,提槍來戰李應,馬超見此,策馬直衝高乾,二人臨近之時,馬超一槍刺出,高乾隨即跌落馬下,斷了氣息。高乾麾下士卒見此,紛紛放下兵器,舉手投降了李應。

  李應隨即佔領了並州全境,大肆犒賞三軍之後,命馬騰引五千兵馬進駐太行山區,防備冀州袁軍,命張燕引一萬人馬退守河套平原,又命張遼引五千兵馬駐守太原。接著任命馬良為並州刺史,駐守太原,臨走時,命士卒加固汾河河堤,令它不會決口。隨後率大軍撤回長安。

  這時已經是冬季了又是一年過去,李應回到長安太尉府中,難得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

  張霞悄悄對李應說道:“夫君,高順、龐德、馬騰、張、吳倩、侯集還有哥哥張燕眾位將軍都在守衛邊關,他們的家小此時都在長安城中,這個年過得冷清了著,不如請她們一同到府中,一塊吃個年夜飯,你看可好?”

  李應聞言說道:“霞兒做主就好!”

  不一會,各位將軍的夫人、兒女都來到府中,倒是熱鬧的很,李應卻在人群中看到了馬雲祿的身影,她此時一聲素衣,與眾人綾羅綢緞比起來,倒顯得格格不入。

  李應隨後來到馬雲祿身邊,卻見她望著天空發呆。隨後故意拍了她肩膀一下,問道:“我們的女大將軍看什呢,這麽入迷?”

  馬雲祿卻看也沒看李應,只是開口說道:“我見過太多的生離死別了,也許有一天我也會死去,可是到死卻沒有說出心裡話,心有不甘,若是沒有戰爭,若是天下太平該有多好。”

  李應聞言,說道:“放心吧,太平盛世的日子不遠了。對了,你有什麽心裡話要說,若是拿某當兄弟,不妨告訴某,某保證誰也不告訴。”

  張霞望見李應在和馬雲祿聊天,於是悄悄走到跟前偷聽,卻聽見李應小聲說道:“放心,就連霞兒都不告訴,這是我們的小秘密。”

  馬雲祿見此,噗嗤一聲笑了出來,隨後好笑的看著李應。

  張霞於是悄悄走到李應身邊說道:“什麽事,我也不能告訴?”

  李應聞言一愣,結結巴巴說道:“沒,沒啥,你啥時候過來的?”

  張霞卻是氣呼呼看著李應,李應見此逃也似的跑開了。張霞也不去理會李應,而是和馬雲祿坐下交談了好一會,等到夜深了送馬雲祿出府之時,二人好像親姐妹一般親切。

  回到房間,李應看著張霞說道:“天不早了,好生歇息吧!”說完一把抱住張霞。

  張霞掙脫掉李應,一臉嚴肅的看著李應問道:“你是不是喜歡馬姑娘?”

  李應急忙否認,說道:“怎麽可能,我怎麽可能喜歡她。”

  張霞卻是眼圈泛紅的說道:“李子瑜,你到底心裡有沒有我,你要娶多少女人才能滿足。”

  李應最見不得張霞哭,不由得一臉憐惜的看著張霞說道:“對不起,某錯了,霞兒莫要再哭了,某日後一定改正。”

  張霞卻是強忍著眼淚說道:“馬姑娘是個好女子,你喜歡就娶了吧,但是這是最後一次,不準再有下次。”說完眼淚已經止不住的流淌。

  李應看著梨花帶雨的張霞,心中不忍,於是鄭重對她說道:“不娶,霞兒放心,某雖然對馬雲祿有意,但是為了霞兒不娶了,霞兒莫要在哭,為夫心裡不是滋味。”

  此間夫妻房中之話到此為止,且說袁紹不久後就病死了,袁家三子隨後各自佔據一州之地,互相之間,互相仇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