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移動的過程裡,他又說:“難度賽段,左邊巨石的外面,雪不夠踏實,別往那邊去。”
杭峰道著謝,不太明白裁判指的是哪個地方,等會兒滑下去,他得去看看。
“好了好了,準備吧,後面還有三組我就可以下班了,這該死的天氣。”
說完這位出發點的裁判對觀景台那邊揮了一下手,隨後做出倒數五個數的手勢。
五……
四……
三……
二……
“Go!”
杭峰將支在披上的板頭壓下,身體傾斜下去,左腳前,右腳後,徐徐滑動。
這是他最舒服的姿勢。
出發點的坡面傾斜度往往較高,這裡的坡度明顯超過了40°。
往下滑著的速度增加的很快,不過三四十米的距離,就達到了30邁。
出發,不過是最基礎不過的部分,杭峰和他的同組選手不分向後滑在雪道上,沿著這條不算寬闊的雪道往山下滑。
第一路段。
也就是剛出發的部分。
這是一條高山滑雪道。
盤山的雪道蜿蜒在陡峭的岩壁上,雪道的寬度不過四五米,一側緊靠岩石,一側便是安全防護網,網外便是山石嶙峋,偶爾會出現斷崖雪坡,這是就連五星選手看見都往後退的難度,完全無法作為滑行使用的山面。
雪道只有四五米寬,理論上是可以容納四個單板選手滑行的雪道,實際上還是比較過於狹窄,可以預見在資格賽之後的賽場上,同組的四名選手在出發的時候,恐怕就要先“打上一架”。
當然資格賽是很友好的。
兩個人滑這條賽道非常寬敞,同組的選手似乎有所顧慮,連和杭峰競爭一下的想法都沒有。四十米後,這名臉上長著雀斑的加國年輕人稍微降了一點速度,故意選擇滑在杭峰後面,與他一起靠著內圈滑行。
也就是說,出發點出來四十米左右的距離,雪道就變得彎曲,繞山滑行。
杭峰提醒自己,這裡將會成為第一個賽點,具體怎麽操作要等比完賽再考慮。
護目鏡後的雙眼注視著前方,全神貫注在這條從未滑過的賽道上,用雙眼看,用身體記憶,同時再在腦袋裡刻印下一個完整的地圖,留待今天晚上的複盤。
彎道滑了不到十秒,前方還是彎曲的雪道,身後卻已經看不見觀景台。
他們已經繞到了觀景台的背面,也是杭峰從未見過的地方。
以他踩板的方向,向內彎的彎道像是沒有盡頭,前方二三十米遠就看不見更遠了路。
綠色的安全網擋了一半的視野,透過密密麻麻的網洞,可以看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白色雪山和雲層連成一片,整個世界像是被壓的很扁。
大雪確實快要來了。
往下滑的速度在加快,以杭峰對速度的感知,此時應該已經超過了40邁。
這是一條雖然彎曲,但很好滑的賽道,只要保持姿勢,控制方向就可以。
但就在這時,前面的護欄好像有點不一樣,杭峰在疑惑了一瞬後意識到,這一路上都是弧形的護欄,就在前方不遠,變成了直線,橫在自己的正前方。
這說明,前面應該是一個90°的直角彎。
杭峰在察覺到前方路線變化後,身體就沉了下去,腰腹帶著雙腿蓄力,隨時準備用力控制方向。
速度難免降低了一點點。
跟在他身後的雀斑男孩感覺到雙方的距離在快速拉近,他本來可以繞過杭峰衝到前面,但出於對杭
峰優異成績的認可,幾乎沒有考慮的就也跟著降下的速度。
隨後,很快他就明白了杭峰降速的原因。
前面是個90°的直角彎。
同時,在直角彎的部分,可以看見很多撞上去的滑雪痕跡,雪被推著堆積在防護網的下方,還有凌亂的腳印,幾乎可以想象筆直撞上去的選手,罵罵咧咧重新出發的場面。
杭峰滑在前面,因為更早的發現,更早的控速,整個彎道都滑的很順利。
他擰轉身體,控制滑板,沿著前者的滑痕前行。
撞上去的有。
沒撞上去的更多。
杭峰記下這個階段的特點,為下一場比賽做準備。
這裡是一個小難點,但如果有了提前的準備,也不算多難,以他們這個級別的水平,保持速度滑過去並不難。
關鍵,還是在記憶賽道上。
從直角彎出來,意料外竟然又是一個外刃的彎道,和前一個直角彎幾乎形成了一個近乎於“Z”的形狀。
這個賽道被改過。
毫無疑問。
這裡已經是第三次舉辦四星挑戰賽,賽道的視頻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杭峰可以保證自己看過的賽道視頻裡,根本就沒有這個“Z字母”彎道。
這裡……原本應該是一個比較寬敞的賽道,為接下來向外刃的轉彎做準備。
顯然大賽組為了提高賽道的難度,用防護網對這裡做了改造,並且沒有通知選手。
應該有不少的選手在這裡吃了虧。
杭峰的速度再一次慢下來。
這是人類的本能,面對未知的環境,必然會降低速度觀察之後再滑行。
這一降速度,杭峰算是明白為什麽每個從山的背面繞出來,抵達第二賽段的選手們,滑行的速度都比他想象的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