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語是羅馬官方語言,基督教是羅馬後期的國教。】
【這便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條條大路通羅馬”。】
明初。
永樂大帝朱棣眉峰聚起:“原來海外還有如此強大的文明。”
雖然這個文明到明初時已經算是沒落,不似之前強大,然而朱棣依舊忍不住驚心。
海外能孕育出羅馬,會不會還能孕育出其他大國呢?
只要是雄主,都會忍不住去征服,若他們有一日將視線投向東方,大明能不能鎮壓?
朱棣對自己很有信心,對自己的子孫後代沒有信心——任誰把一整個敗家榜看下來,都沒辦法自信自己的國家能長盛不衰。任你再多明治,只要碰上一個敗家子,全得玩完。
……
宋朝。
趙匡胤已經好久不曾呼吸了,此刻才緩緩吐出一口氣:“好一個大國啊。”
而如此大國,到最後居然不能大一統?竟然就此分裂出去?何況,“條條大路通羅馬”這話,看著就像是說羅馬治下,道路通暢——車同軌?
還有“拉丁語”,應當就是“書同文”了吧?
文化一統,語言一統,道路一統,為何地盤無法重新一統?
“這是為何?”
華夏有一個秦始皇,作用真的那麽大?
天幕繼續——
【而華夏,走的是另一條路。】
【華夏文化,是從本土自己孕育出來的文化。周公旦製禮作樂,禮樂的傳播,如同為華夏人塑造一根脊骨,無論肉是松散還是緊實,只要那根脊骨在,只要禮樂在,華夏便不會徹底消亡。】
【而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是在往脊骨上雕刻花紋,或許有些紋路會變淡,有些紋路會消失,但總會有學派能留到最後,成為治國基石。】
【文化能加強民族的向心力。百家學派碰撞,所綻放的光芒,會指引民族前進。】
【這是華夏文明自己誕生出來的知識,深刻扎根在這片土地上,縱使神州陸沉多次,它們也能頑強生長,使神州人牢牢記住自己的文明叫“華夏”。】
【這便是華夏能“分久必合”的緣由之一。】
【而羅馬,它強盛,它龐大,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化。】
【乃至後來文藝複興,追溯起源也非是羅馬,而是希臘——羅馬只是傳承了希臘文明。】
“文化!”
如同萬道驚雷齊響,炸得霍去病心頭好像有股熱流在燃燒,呼吸急促,胸膛起伏若波濤。
原來,周時諸子留給後世人的學識,是這般重要的東西!
原來文明誕生文化,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原來文化作為主心骨,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原來大一統……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是諸子百家描繪出來圖紙,傳承下來,華夏這座土地上才能建起一座名為“大一統”的房屋,哪怕這座房屋會因為地龍翻身而塌陷,華夏人也能根據圖紙,將它重新建起。
【除了文化,還有制度。】
【華夏不論是以儒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不論是行王道、行霸道還是王霸夾之,都是將制度依托於文化之上。】
【每一項制度,都能用文化來總結。每一處文化,都能總結為制度。它們層層相扣,相輔相成,制度消亡還有文化支撐,文化淡去,還有制度為其一次又一次上色。】
【而最妙的是,華夏的文化是本土文化。學儒的士人可能會因學派之爭仇視學法的士人,但在未曾學習時,底層黎庶對儒法皆是一視同仁。】
【但外來的文化——比如披發左衽,中原人會將之視為亡國滅種。因為華夏重衣冠,是束發,是右衽。】
【衣冠即華夏,我們可以吸收外來文化,但要以華夏衣冠為基石——這個理念深深刻在每一個華夏人的骨血裡,不分階級。久到明末清初,原本百姓已經對明朝廷失望至極,對於女真人組成的清軍無比歡迎。】
【那時,清軍入關,不殺無辜,不掠財物,不焚廬舍,允許文人與黎民不用剃頭,明朝百姓便爭先迎降,甚至以黃紙貼在門上,其上書寫——大清順民。】
【而這一切終止在清朝廷反悔,下剃發令,要求百姓剃發梳辮上。】
【來著意大利的傳教士記錄了這樣幾段話——】
【韃靼人並沒有碰到抵抗就佔領了這座城市,他們可以同樣容易地佔領浙江南部的所有城鎮,但是,當他們宣布了剃發令之後,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拚死鬥爭】
【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更為英勇。】
【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達到錢塘江,趕過了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過江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它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隻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在南岸設置防線同韃靼軍隊對壘。】
【韃靼遠征軍就這樣被阻擋了整整一年。】
同時,天幕還放出剃發前和剃發後的對比。
華夏人:“!!!”
自周開始,有了華夏民族意識的士庶對此根本沒辦法無動於衷。
士人:“亡國滅種!這是亡國滅種啊!”
農人:“我們斷發是為了耕地方便,不是被逼的!我們可以自己剪短頭髮,但絕不能被外人逼著剃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