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離的確很失望。他失望是有道理的。
“古往今來,無恆強之王朝,強弱變更,如秋冬變幻,無可避免,更無可顛破。自今往後,中原固能強百年,然數百年之後如何,千年之後又如何?如是視之,草原之民,依然有南侵中原之可能。”莫離神色肅穆。
他接著道:“求我強固然重要,然離竊以為此非萬全之法。凡人之交,共富貴容易,同患難就難,何況是國家之間。彼強則我附,彼弱則我欺,此非真理邪?”他頓了頓,面色柔和了些,看著李從璟道:“況且就眼下而言,殿下方才的話,還是沒有回答殿下自己提出的問題。”
李從璟點了點頭,嗯了一聲,“的確沒有。”片刻後他笑著問:“莫哥兒可有辦法?”
莫離張了張嘴,最終無奈道:“離尚無良策。”
李從璟轉身問杜千書:“千書可有良策?”
杜千書尋思著搖搖頭,不過他又補充道:“本朝以來,中原與草原往來日盛,若是悉數遷回唐人,令中原與草原不複來往,似不可行。然帝國若是對此等往來沒有大策指導,則又失之無為,無異於坐視百年後邊患再起。”
“千書說的有理。”李從璟略表讚賞,隨即又看向桃夭夭。
“別看我,政事我一向不通。”桃夭夭滿臉我很白癡但我很自豪的表情,理直氣壯的一塌糊塗。
但她隨即又道:“不過既然中原與草原之往來無可避免,何不順勢而為?你們都是熟知歷史之人,難道不知數千年之前,我族也不過只有一隅之地?彼時先祖能開疆擴土,至本朝,帝國遂能有萬裡江山,草原便是特殊些,征服此地要多費些力氣,然這不正是你等用武之處?”
桃夭夭這話說完,便發現眾人都齊齊看向他,所有人的雙眼都亮得厲害。
她頓時有些不好意思,旋即眼簾一沉,氣勢十足的瞪了回去,“瞅啥?”
諸人訕訕收回目光,沒人敢跟桃大當家嘴硬,畢竟打不過人家。
“真是金玉良言,一語驚醒夢中人!”莫離拱手相謝,隨後看向李從璟,“歷史潮流,可順不可逆,草原受我族文化之熏陶已然千年,我等何不將此過程推進得更徹底些?”
他腦子裡很快理清思路,語速愈發快了,也愈發有力,“大唐文明,天下之最,四夷爭相學習、效仿乃不可避免之事。既如此,帝國何不大力推行此事,以使受我大唐文化教化之民,皆為唐人,受我大唐文化教化之地,皆為唐土?彼為外族,固然有亂我中華之嫌,倘若彼為我族,又怎會自毀宗祠!便有亂世,也是內亂,而非外戰,待得亂世終結,天下仍會一統!”
莫離雙眼清明,語調鏗鏘,“今之契丹,雖勢力小成,然因殿下之征伐,已無力與大唐抗衡。假以時日,海內一統,帝國複有貞觀之盛,而契丹不過一隅小國,大唐要化其為內族,未必不可能!”
他總結道:“唐人不必回遷,百工不必南歸,今日彼輩傾盡所能澆灌之地,明日自會盡為我大唐所有,於此觀之,彼輩仍是為國效力!”
杜千書也神色激昂,補充道:“昔日中華能同化五胡,今日也能同化契丹,其因在何?皆因我大唐文明之優也!千百年後,天下不知有契丹,
(本章未完,請翻頁)
而只有唐人矣!”
頓了頓,杜千書接著道:“唐人不僅不必回遷,待得帝國強盛,還可令中原百姓出關,使其居之於草原。除此之外,也可令契丹之民內遷,使其居之於中原。如此雙管齊下,以我大唐文明之優良,百年之後,長城不複為邊關,而只不過是帝國一景!”
莫離很認同杜千書的話,也道:“草原南侵,其因無外乎兩者。其一,草原物資匱乏,民生困頓,生計艱難,而關內富庶,故其民願冒戰爭之險,而叩關劫掠,此為民情;其二,草原諸部酋長,有雄心野望,故此但逢中原內亂,便欲趁火打劫,或為劫掠財富,或意成就大業。”
“倘使帝國大興商賈,使關內關外互通有無,則可稍解草原百姓生計之難,又且唐人北遷,以我唐文明之種種先進之處,建設草原,使其稍富,再以唐文明改造其思想,使其忠君愛國、安居樂業,則草原之民不複有南侵之念。”莫離稍微停頓了一下,“倘使民眾能安居樂業、衣食無憂,誰又願以命相搏,在刀口上添血求存?如此一來,便縱使草原有英雄人物,也難挑起戰事,若其想要建功立業,大可投身朝廷,為國效力!”
眾人的思緒都被調動起來,杜千書最後道:“要使化外之民,成為化內之民,須有兩個可供依仗之處。其一,文明之先進;其二,帝國之強盛。有帝國之強,則足以征服化外之民,有文明之先進,則足以同化化外之民。如此文武兼用,剛柔並濟,草原再大,也是唐土,四夷雖眾,盡皆唐臣!”
李從璟看著眾人激動的模樣,很能理解他們的心情。
杜千書最後的話沒錯,中華歷史到了後來,也的確達到了他所說的效果。遼東、漠北漠南、西域、吐蕃,都成了漢文化的轄地,彼處之百姓,雖有族別不同,卻也都漢化得差不多,與中原無異。
正因如此,所以清朝之後中華雖經諸侯混戰,而最終國能一統,不複關內塞外之別。
那時候,長城,真正成了帝國一景。
——其實“長城”這個東西,不是只有北方那一條,中原內部也是有的,只不過規模沒那般大,保存也沒那麽好罷了,它還有個別名,叫“方城”。這些“長城”,多建於先秦時代,那時候,對一方諸侯國而言,“長城”之外,豈非都是異族?
昨日你是異族,今日大家同族。
所謂民族交流、融合,其真意,不過如此。
只不過,那經過了千年。
之所以用了千年之久,是因為兩個力度不夠。
其一,帝國之強盛不夠;其二,有意識的漢化不夠。
綜合來看,是兩者一起作用的力度不夠。
李從璟暗想:“使帝國強盛,此乃我輩之責,而後用帝國武力征服外邦,然後以漢文明將其改造,使其皆成漢人,這不正是我此生之志?古人不知有意識漢化他族,而我知,古人民族意識差了些,而我不差,若我窮盡一生之力,是否真有可能為漢人立下一分不朽功業?”
他轉念想了一想,“漢唐文明到了此時,乃是普天之下最強盛最先進之文明,他族皆不如我,用之以化他族,斷無不成之理。”
李從璟抬頭,望見碧空如洗,感慨道:“漢唐文明,不僅
(本章未完,請翻頁)
是我輩立於當世之依仗,也是我輩征服天下之利器啊!”
文明的先進與強盛,才是最根本的先進與強盛,坐擁此者,稍加努力,何愁不能萬國來朝,天下皆爭相為唐人?
莫離、杜千書等聞聽李從璟此言,在感同身受之余,相視一眼,驚喜的問道:“殿下早有這般打算?”
李從璟笑了笑,“若非如此,孤何必在此時跑到草原來?”
眾人莫不表示歎服。
李從璟擺了擺手,示意眾人不必恭維,“數年前,契丹頗強,為扼製其國勢,同光年間,孤遂出鎮幽州。同光四年有西樓一役,今日孤又率爾等北上,所求正是為一步步削弱契丹國力。帝國日益強盛,而契丹日益羸弱,長此以往,日後帝國征服契丹,才能一片坦途。到得那時,距離帝國教化契丹、教化草原也就不遠了。”
“多年前,阿保機立國,建國之製、立官之例、造城之術,無不習我大唐之法,就更不必說他建孔廟、興漢學等種種措施了,其實自那時起,大唐對契丹的漢化便已開始。”李從璟繼續道,“但這還不夠,遠遠不夠,最重要的一點,是契丹的漢化必須要在大唐的控制之下!大唐教化契丹、教化草原,是要他們做臣子的,而不是做逆賊,所以其過程應由大唐來主導!”
“孤數入草原,先立耶律倍,再立耶律德光,日後還要立他人,就是要告訴契丹,告訴草原:你們的君王是由大唐冊封,所以你們都是大唐的臣子!”李從璟遠望城外,青衫隨風而動,“教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今日你我所為種種,便是這個教化的開始!”
李從璟又看向眾人,“孤不遷唐人南歸,不僅不遷,還鼓勵商賈北上,前者可以傳播大唐文明,後者則可散布大唐國威。孤要讓契丹人了解大唐和大唐文明,了解之後才會敬畏,才會心向往之,才會想要成為唐人。去其獸性,而養其人性,令其敬畏文化,這樣多年後大唐征服契丹,契丹百姓才不會太過反抗,不會排斥大唐成為契丹之主!屆時,無論是大唐遷中原之民北來,還是大唐遷草原之民南下,契丹民眾都會甘之如飴。到得那時,他們會心甘情願被漢化,會以成為大唐子民為榮!”
李從璟笑了笑,這個笑容看起來並不和善,因為他的眼神銳利如刀,“以成為唐人為榮,以成為契丹人為恥, 這,就是文明入侵!”
莫離、杜千書等人都怔在那裡,他們都被李從璟方才的話震撼到,尤其是李從璟提出的“文明入侵”四個字,讓他們醍醐灌頂。
良久,眾人皆拜服,莫離等更是向李從璟拱手行禮,道:“此真乃千古功業也!”
李從璟手扶牆垛看向遠處,目光悠遠,“昨日你是異族,今日大家是同族,凡帝國旗幟所到之處,土皆唐土,人皆唐人!何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
他目光炯炯回顧諸人,“諸君,且隨孤王北上,打一場文明入侵的戰爭!”
莫離等人震撼之余,無不躬身應諾,“願隨殿下前往!”
桃夭夭望著李從璟的側臉,有些呆呆的,眼中像是要冒出星辰來。
這一日,這一場談話,史稱——儀坤論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