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37章 清淵雅集(3)
  聽得周學正的話,台下臨清州的諸塾師和蒙童卻都是一靜,這就好比後世張籍上課的時候,提問問題,說道:這道題那個同學會做?這句話往往比那些維持紀律的話更管用,台下學生真可謂是眾皆噤聲,隻余風聲、書聲、呼吸聲,想必做過學生的都有這種經歷。

  眾人的心思也和後世學生一般,想不想回答,想!這是肯定的,州學學正影響著一州之地的縣試府試,對任何一個蒙童都至關重要,誰不想得找個彩頭呢,誰不想在州學學正面前露臉啊。但是有一點不得不講,東林書院劉元珍的詩文珠玉在前,此時上前人人都怕自己成了那在後的“瓦礫”,害怕出彩不成反出醜,出頭有風險答題需謹慎,一番衡量糾結之下,眾人眼觀鼻鼻觀心俱是格外安靜。

  這時身旁的方清之扯了扯張籍的衣服問道:“張小弟,可有佳作?”方清之的說話聲雖小,但身後的希伊先生和周學正聽得可真切,周學正向希伊先生道:“希伊兄,這位童子也是清淵書院的學生?能坐在此處可是希伊兄佳徒?”

  “周兄誤會了,此童子姓張名籍,乃是我臨清州南鄉倉上張氏社學蒙童,前日吾講課後考較各社學弟子課業,此子才思敏捷,博聞強識更兼得一筆好字,故而求其塾師暫且割愛,帶在身前參加集會以增其見聞,漲其歷練。”希伊先生似是故意一般,聲音洪亮緩緩道出,整個堂中的目光都看向了張籍。

  “噢?張籍初次參加此等集會可有緊張?你年方幾何?課業到哪了?可曾涉獵詩文?”周學正看向張籍問道。

  張籍連忙起身拱手行禮道:“謝教諭關心,學生今年一十三歲,功課剛學到論語,讀過《對類》、《洪武正韻》、《訓蒙駢句》等,於詩文略有心得。”這一番對答說的不慌不忙,分寸得當,既回答了周學正的問題,也表達出了張籍自己對作文賦詩的信心。周學正一聽,果然大喜,道:“好,好,才思敏捷,博聞強識,我臨清州也能出個神童一般的人物麽,張籍,希伊兄如此誇讚與你,你可有佳作令我等共賞。”

  “長者有命,籍不敢辭,童子昨夜於清淵書院觀風雨,其聲震震,其雨澹澹,其勢也驚人,故有詩雲:一雨縱橫亙中州,浪淘天地入東流;遙望天際目窮盡,欲挾風雷做遠遊。”張籍長身而立,琅琅吟誦而出,面尚青澀,嗓音稚嫩,一詩既出其詞其句雄渾豪邁,眾人仿佛看到一個少年在雨中佇立仰望天際,意欲與風雷同遊,身量年紀雖小,胸中卻廣有丘壑。雅集的記錄人呂宏遠也隨著張籍的吟誦,筆走龍蛇,快速的記了下來。

  “好!好詩!”周學正本以為張籍只能作出一首和劉元珍等次相仿的風雨景色小品,那樣自己評詩時多多讚上幾分撈回失去的面子,不落臨清士林威風即可,不曾想張籍能做出如此一首如此雄渾豪邁的上品風雨言志詩,此等佳作大漲臨清士人威風。“此詩意境大氣雄渾,借夏日驟雨之景抒風雷同遊之志,本教諭以為此詩可為上品,希伊兄以為然否?”

  “詩詞小聰明罷了,周兄切莫誇讚太過,少年心性不穩易驕易躁,可不要做了那傷仲永之事。張籍還不謝過學正大人。”希伊先生笑呵呵的回應周教諭的話,張籍也順著希伊先生的口風向周教諭答謝道:“謝過學正誇讚,學生當戒驕戒躁,砥礪前行,不負學正期許。”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東林書院遊歷臨清參加清淵雅集,雖不能說是上門踢館,但是作為地主的清淵書院和臨清士林也不想在集會上落與人後。

此刻蒙童對蒙童,清淵稍勝一籌,如果到此為止,大家繼續喝酒吃點心,互相追捧隨性寫個詩文,最後出個集子,那此次雅集就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不曾想突兀的傳來的一聲話語,“我剛剛曾以鼇頭磯為題作詩一首,不知籍兄能否以此題教我?”原來是劉元珍少年心氣,不忿眾人都去誇讚張籍,忍不住發聲道。

  “元珍,不可無禮!”東林書院顧允成見劉元珍說出此話,怕傷了兩座書院的和氣,趕忙出聲喝止並向台上作揖道歉。“希伊先生,周學正,元珍年少失禮,望諸位前輩海涵。”

  “無妨、無妨。”劉元珍如此莽撞做派,對比張籍剛才對答時的沉穩得體,頓時高下立判。屁股位置不同,立場不同,周學正和希伊先生兩人當然樂得看東林來人失態出醜。

  “籍兄怕是不敢吧……”劉元珍一句話沒說完,就被東林幾人拉的坐了下去,不在發聲。

  張籍心下卻是樂了,正愁沒辦法展現自己的才學引起山長和學正的注意呢,這就有人送來了機會,真是剛想瞌睡就有人送來了枕頭。當然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沒有提前準備,單憑急智做出應景詩文那是難上加難,自己雖然有了超出古人的經驗和天賦記憶力,但還是不能小瞧了古人在詩文上的創造力,因此早在來清淵書院之前,張籍就根據可能遇到情況作了許多詩文,其中就有許多關於鼇頭磯的。

  劉元珍的話音剛落,張籍就起身向希伊先生和周學正道:“先生、學正大人,學生剛剛聽聞元珍兄所講心有所思,有詩文想向元珍兄討教,還請準許。”

  “嗯,可。”希伊先生和周學正兩人點頭準許。

  張籍轉過身來,面向東林書院席中的劉元珍道:“元珍兄,七律一首請指教。衛漳之水過此門,中州無處不遺痕。帆檣輻輳鈔關在,窯火瓦磚陵闕存。萬裡江山連半壁,一城繞水沐重恩。夏雨如驟滌塵去,今上鼇頭聞雅音。”此詩寫出了介紹了鼇頭磯地理位置,道出了臨清的興盛繁華,更恰到好處的是此情此景和今天舉行的雅集相合,算得上是中品。

  不想張籍吟詩一首並未作罷,竟徑直下得台來,站到東林書院席前,拱手道:“元珍兄,還有一詩請指教。”

  頓時滿座皆靜,滿座皆驚。

  張籍竟然還有詩作。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