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永世帝唐》第226章:名副其實
滋味樓定在九月一日重新開業,所以,加盟會就放在八月三十日進行。

二十九日下午,山莊內部所有人乘車來到城裡。

以前殷清風往來城內外都是匆匆而過,不做太多停留。這一次,他有意讓學生和教師們感受一下長安城的變化。

他們體驗的第一個變化是,舒適寬敞的四輪馬車。

等進了城門之後,他們體驗的第二個變化自然是水泥路了。

現在的朱雀大街,在國槐掩映下的不再是青石路面,而是顏色接近的水泥路,而且是那種反著光的水泥路面。

將原先的青石撬下來、鋪上砂石抹上水泥,四五萬人隻用了兩天的時間。為了達到水泥路面反光的效果,工期又拖了五天。

那五天裡,不但要多次在路面上揚水泥灰、灑水,反覆抹平,還要用秸稈席子遮擋陽光以防止暴曬。

殷清風讓所有人都下車,一路走向滋味樓。

他這次把學生也帶上的目的,就是一次體驗教育。要讓這些孩子從小就要意識到他這個主人、老師是多麽的強大,要讓崇拜的想法在他們心裡生根發芽成長包括李承乾。

滋味樓外的腳手架會在今晚拆除掉。等到明天再有人路過這裡,就會看到一個他們想都想不到的一座建築。

首先,原先臨街的店面全部拆除,砌成一座高牆,高牆的中間是一道重簷歇山式的門樓。

從現代的視角去看,從建築規格上來說,重簷廡殿頂的規格最高、接下來是重簷歇山殿頂、單簷廡殿和單簷歇山殿頂等。

但,重簷歇山式要等到宋、元時期才出現和流行起來,並超越單簷廡殿。

最早的重簷廡殿頂建築,是宋真宗在泰山興建的天貺殿。

也就是說,不管這時的皇宮再輝煌再威嚴,也只是單簷廡殿式的建築。

也就是說,後人到西安市看到的任何所謂的仿唐時建築,只要是重簷式建築,都不是唐代的建築風格純粹臆造---參考宋元明的建築,臆造出來的。

門樓,最早的功能是供瞭望、射殺敵人使用的。到了東漢末、三國初,門樓又指觀闕上的樓。又經過了千年的演化,門樓變成了門第的象征,矗立在名門豪宅的門口。

除了超前時代的重簷歇山式的門樓外,門樓前還坐立了兩尊石饕餮。

查閱舒新城先生主編的《辭海》,《辭海》中對於“饕餮”的原始含義,其實並沒有定論,但是國人對它的記載和形象使用卻很久了。

《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其音如嬰。

因為饕餮只是古人杜撰出來的,所以,另外一個傳說是,饕餮是龍的第五個兒子,形似狼,好飲食。

不管他的起源從哪裡來,形象是什麽樣的,它的特性沒變:吃人獸!

殷商青銅器中非常著名的饕餮食人卣,其造型是,饕餮用利爪抓住一人,人的頭部置於饕餮的巨齒之下。

另一個實證是,青銅器司母戊鼎的兩邊把手外端,分別鑄有兩個首部相向的獸形,巨口大張,中間夾著一個人頭。它們也是饕餮。

後人研究,在殷商青銅器上會大量出現饕餮形象的原因。

有人解讀說:‘殷商時期尚未形成禮樂文化,從炎黃時代到殷商,有著大規模的氏族部落戰爭,也伴隨著屠殺、俘獲、掠奪、奴役、壓迫和剝削。殷商青銅器有炫耀暴力和武功的意味,吃人的饕餮恰好可以作為這樣一個符號。’

不管解讀是否正確,用老饕來形容吃貨要等到宋代才行。

蘇軾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老饕賦》,算是徹底為饕餮更改了形象。

但是在蘇軾之前,南北朝的顏之推說過,‘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項條,項絛不如老饕。’。

這句話啥意思呢?

意思是,評論一個人是否長壽,先看眉毛上是否有壽眉,但有壽眉不如耳朵上有毛發、耳朵上有毛發又不如天庭上的紋路、天庭再飽滿也不如多吃幾口飯。

顏之推的意思很明顯:人到老年,能吃是福!能吃者長壽!

鑒於饕餮在唐人的印象裡還屬於食人獸和貪官的化身,殷清風讓人雕刻出來的饕餮有些萌萌的感覺:左邊的饕餮的爪子中舉著一尊酒壺,右邊的饕餮向左邊舉杯敬酒。

從門樓下進去,是長長的回廊。

等到開業之後,這裡要站著兩排美女迎賓。

其實殷清風挺喜歡旗袍的,尤其身材夠棒的妹子穿上旗袍,絕對是最美妙的視覺享受。但是,妹子們身著旗袍做迎賓給他的印象太深刻。為了少浪費腦細胞,他乾脆來個拿來主義。

穿旗袍就得配高跟鞋。

最早的鞋,應該是古人隨便用獸皮包裹在腳上的。

鞋是一個統稱。

漢字裡,最初代表“鞋”這個含義的漢字有很多,一直在唐朝之後,“鞋”才取代了大多數漢字,成為後人嘴上常說的那個意思。

從靴、鞋、鞜、靸、鞮,這幾個字看來就知道,最早的鞋子是獸皮製成的。

漢前稱屨、稱履、稱屐、稱屩,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

到了東漢,履由麻、絲製成的鞋,屩則指草鞋。

所以,若果劉備賣的是草鞋,那他賣的是屩而不是履。

到了東漢,屐的形式也變了。

東漢末年劉熙所著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

屐,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製或帛製的。

最有名的屐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為了遊山玩水而發明的登山屐。這種登山屐,有齒,為齒條。上山時,從鞋底板上抽掉前面的鞋齒,下山時則去掉後面的鞋齒。

傳說,南北朝時期有一女子做布鞋,內裡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

在古代,履、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麽場合穿靴,什麽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

履,正式場合穿、屐,家常時穿、靴,遊玩或征戰時穿。

屐,到了隋唐時,相當於現代的拖鞋。小東倭學去之後,他們終於不用光腳了。

現代人穿的帶跟的鞋,起源於明朝中期。明朝的女性,在鞋底後部裝有四厘米至五厘米高的長圓底跟,以絲綢裱裹。

北京定陵曾出土的尖翹鳳頭高底鞋,鞋長十二厘米,高底長七厘米,寬五厘米,高四點五厘米。

殷清風給那些迎賓妹妹配的高跟鞋,就是明朝的款式。

回廊的前面是花園,蘇式園林的風格。

園林的東西北三個方向,是兩層樓結構的建築---外形上仿造北大的紅樓---很樸實的建築。

這一次,他沒有使用紅磚,而是水泥加瓷磚,再加,琉璃瓦。

琉璃,亦作“瑠璃”,是我國古代對玻璃的稱呼。

我國古代琉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玻璃,所以不適合用於製作飲食器皿,一般常用於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

到了南北朝時期,建築上出現了琉璃瓦件作為裝飾物。從此,琉璃以建築材料出現在中國建築史中。

真正大規模使用琉璃瓦的元代時的皇宮建築。而琉璃瓦建築史上最傑作出的代表作,是明代十三陵和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的九龍壁。

從北面的正門進去後,迎面是兩個弧線的樓梯可以上到二樓。樓梯中間是迎賓台,或者叫做結帳處。開業後,這裡依然會有迎賓妹妹在這裡為客人引路。

上到二樓,是一個可以舉行大型宴會的宴會廳。

明天,這裡將作為加盟會的會場。

為了達到效果,牆壁上也是貼著淺浮雕的瓷磚, 只是這次浮雕的內容花費了殷清風無數的時間。

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誇父追日、刑天舞乾戚、神農嘗百草、后羿射日、倉頡造字、共工怒觸不周山,最後到大禹治水。

從鳴條之戰、牧野之戰、烽火戲諸侯、秦統一六國、楚漢爭霸、赤眉軍起義、黃巾軍起義、永嘉之變,到隋滅陳國統一,再到隋末大起義。

仔細品讀下來,華夏的起源、朝代的更替都一一展現在這裡。如果司馬遷還活著,他看到這些也得說聲佩服。

這間如同歷史博物館的宴會廳自然是不會輕易對外開放的。

想要在這裡招待賓朋可行,只要他覺得他的身份夠、那些賓朋的身份也夠。想要達到這兩個條件,估計也只有皇帝宴請諸位頂級的臣子才夠資格。

但是這個大廳絕不會白白浪費的,一個廣告效益就足夠了。只要來過這裡,誰不想著再進來一次?只要能被邀請進來過,他在皇帝面前都有面子!

北面的建築,只有這個被命名為華夏廳的大廳,東西兩邊才是日常經營的場所。

一樓是散席,二樓是包房。

一樓的散席,是長桌配套高背長椅和屏風。

長椅的高背的高度足以隔斷任何人的視線。再加上屏風半包圍在側面,只要進餐者的聲音沒吵翻天,就不用擔心他們的相貌和說話的內容被人看到聽到。

樓上的包間和現代的樣式差不多:東面的二樓分一桌間、雙桌間和四桌間。每個包間以山巒、河流命名;西面的還保留木榻式,包間以花卉命名。

從此,滋味樓才算是名副其實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