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手術史
一提起外科手術,許多人以為在我國是西醫傳入以後才有的事,中醫看病只是望舌診脈,開一張處方就完了。打開浩瀚的中國醫學發展史,便會發現這是大錯而特錯了。遠在新石器時期,居住在我國境內的原始人,在與大自然鬥爭的過程中,便有通過“手術”使頭骨變形和拔除側門齒的風尚,以激勵人們更加勇敢地與野獸搏鬥,使“鬼祟”、病邪外出。雖然其目的不是為了治療疾病,卻是人類在了解人體自身和改變它的形態上的一種大膽行為,無意識地開創了我國醫學史上最早的手術。約在3000年前的周代,我國就有了專門的外科醫生,當時稱為“瘍醫”,使用一些簡單的手術及外治療法治療瘡瘍及體表外傷。“外科”也因此而得名。戰國及奏漢時期,出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外科列專篇論述,並出現了針砭療法,手術療法進一步發展,如治療“脫疽”赤黑者,“急斬之”。應用腹腔穿刺術治療單純性腹水,也有了相當成熟的經驗。稍後的華佗,以麻沸散作全身麻醉,行腹腔內腫瘤切除腸吻合術,一個月就能康復。《列子列問》也載。當時著名的醫家扁鵲以藥酒作全身麻醉,行開胸探心術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見當時的外科手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手術成為人們祛除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西方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在先後解決了疼痛、出血、感染等一系列問題之後才開展了腹腔手術,落後於中國1700多年。中醫學,以其完備的理論和精湛的技術,成為文明古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晉唐以後,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統治,封建思想也逐漸完備,人體逐漸被神秘化,解剖人體被看成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大大地限制了外科手術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創造性的手術被記載下來。《諸病源候論》最早詳細敘述吻合的步驟及術後護理。宋元時期的骨外科專家危亦林作了較多的正骨手術,為中醫傷骨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他還有一些外科手術如兔唇修補術、鼻端贅瘤摘除術等。值得一提的是,在17世紀,曾有一名操浙江口音的外科學家作了一例闌尾切除術,其步驟與方法與現代外科手術基本相似,其中對闌尾炎的描述維妙維肖:“切開腹壁……有形如蜈蚣昂頭出,急以刀鉗去之”。說明這一時期的外科學家,在封建統治的高壓下,還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到了明清時期,中醫外科的發展進入全盛階段,形成了“正宗派”、“心得派”、“全生派”的爭鳴之勢,隨著經騷的進一步積累和發明創造的不斷湧現,大量外治及手術療法相繼問世並得到廣泛應用,形成了相當成熟的治療體系。如高文晉的《外科圖說》僅手術器械的描繪就有33種之多。現在也已挖掘出許多古代外科手術工具。不可否認,今天的人們一般習慣上都會認為西醫學的外科手術水平遠遠高於中醫的外科手術,其實中醫的外科手術歷史上遠遠超過西方當時的水平,至少從扁鵲、華佗的那個時代,一直到十六世紀之前,中醫的外科手術水平是在世界居領先地位的。中國古代外科手術不僅存在,而且在宋明代以前曾經得到過很高水平。例如,在唐代出土的文物中已有鑷子、剪刀這樣的常見外科手術器械,宋代時已有瑪瑙刀的出現,而公元1974年江蘇省江陰縣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醫療器械,其中包括外科手術器械。該墓出土的一種鐵質柳葉刀,
系外科手術用刀,有尖刃口的一頭與現代醫用手術刀十分相似。該刀長16.7厘米,寬1.5厘米,鐵質。刀端銳尖呈柳葉形,刃口位於刀端的一側,約長4厘米左右。由於刃口較長,應是切開較大面積皮膚的一種工具。用刀時刀體與皮膚平行,作橫向切開,近似現代應用的手術刀。這充分說明,像柳葉刀這樣的外科手術器械在明代已廣泛使用。同墓出土的還有平刃刀、鑷子、剪子、牛角柄鐵質圓針。平刃刀刃口位於刀的下端,前方扁平薄銳,約長2.5厘米。刃口較短,應是切開較小面積皮膚和“死腐、余皮”之用,用刀時刀體與皮膚垂直,作縱向切開。出土的兩把外科用的鐵質鑷子,也叫做“大鉗”、“長鉗”、“釵”等。《外科明隱集》中說這種形狀類似於今天的鑷子的工具,其用途是“用以枷捏余皮頑腐,以得刀割之便也。”《外科心法真驗指掌》也說:這種手術工具的功能是“……捏潰瘡之腐肉,取之,去之,不可傷好肉,傷則血流。”與某些中醫著作中所繪製鑷的形狀相同。同墓中出土的外科用剪子,大體與家用剪相仿,僅在尖端有方頭和尖頭區別,江陰出土的兩把鐵製小剪,是外科手術中輔助刀、針的常用工具。這些古代外科器具的原件現都藏於江陰縣文化館中。該墓中出土的牛角柄鐵質圓針,它的刃尖呈卵形,已略有磨損,是當時針灸和外科醫療的常用工具。這些外科手術器械在當時的廣泛使用,說明中國古代外科手術的發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清代高文晉於1834年編《外科圖說》,書中載有器械圖譜,如首頁繪有“外科應用刀剪鉗針各式物件全圖”,反映了當時手術療法已經進入了較為系統和規范的階段, 但可惜影響並不廣泛。翻開歷史我們知道,至少在十五、六世紀之前,中醫的大家們都是自己親自操刀做手術的,而在西方直到十五十六世紀,西方醫學還處於理論與解剖相分離的狀況,教授們還將做手術的工作分派給理發師去做。從中世紀以來直到十六世紀的醫學院裡,你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景象:在大學的講台上,醫學教授們捧著醫學經典在那裡照本宣科,而在台下,卻由理發師甚至屠夫這樣的操刀匠在持手術刀給學生們作示范,這看起來似乎很滑稽,但卻是事實。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外科醫生或解剖術施行者都是理發師或屠夫,因為人們在當時極端歧視外科,認為外科手術就像屠宰。外科醫生的地位十分低下,外科實踐更是不足掛齒的事情。這些被稱為“短袍理發師外科醫生”的命運直到十六世紀末才逐漸有所改善。其重要原因是由於當時著名的“短袍理發師外科醫生”的創造性工作,由於他們創造性地發明了外科軟膏劑,改革了創傷出血的燒灼法而發明了結扎法,並創造了假手假足,使外科的狀況煥然一新,外科醫生也逐漸提高到與其他科醫生同等的地位。而與此相對照的是,在我國古代由於宋明理學的影響以及在宋明以後大量外科醫生受到由外治轉向內治這一思潮的影響,致使我國古代外科手術的技術沒有能夠流傳下來,而那些受孔孟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更不屑於記載那些專用針刀實行手術的所謂“技者”,導致外科手術從此走向沒落,這應該看作是中國古代外科發展的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