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唐上煙雨》第164章 驚破霓裳羽衣曲
皇帝說話,自然是雲霧繚繞,如隔面紗,可是楊國忠侍奉天子多年,如何不知李隆基所言何意,僅片刻,便在腦海中鉤織起了一個驚天大秘密,這個秘密,恐怕朝中無人知曉,而他趁叛軍之亂,困擾了陛下許多時日。

一百多年前貞觀年間,陳國公侯君集參與李承乾太子謀反一事被殺,本該株連全族,太宗皇帝念及玄武門君集的功勞,以及凌煙閣上那副畫像,一時心軟,為他留下了一些香火,便是他的妻,子,一些家眷奴婢,以及侯君集幼弟侯君炎,將他們流放至嶺南道,給了一條生路。一百多年過去,世人乃至當今陛下都以為,侯君炎早已死了,可卻沒有想到,他竟然活到了今日,並趁著安祿山造反,趁機作亂江南。

侯氏一族,流放嶺南,後來隱姓埋名,歷代天子都是知道的,一直以為他們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在廣州相夫教子,只是經商從業罷了,於是僅僅勒令每六十年向長安送去一位嫡長子,作為質子,便不再計較了,卻是不知,侯君炎對李唐的怨恨從未放下過,數十年勵精圖治,招兵買馬,等的就是這一刻。

“陛下,這麽說,江南道的銀稅糧食,都被反賊截斷了,便是陛下秘密派去接手江南道的好幾位將軍,亦被他殺了,所帶兵馬,或降了,或散了。”楊國忠眉頭不停跳動,邊說邊思索對策。

“整個江南,還有嶺南。”

這便尤為麻煩了,楊國忠試探問道:“可是,朔方軍在河北大顯身手啊,已經將史思明逼得走投無路了,河北失地大多收復,郭子儀已經可以抽出兵力,南征洛陽了,最多三個月,安祿山便要頂不住河北,潼關兩側攻勢,自取滅亡了,安祿山死了,區區江南五萬叛軍,何足掛齒呢?”

楊國忠所言,李隆基如何不知,若是關中糧食能續三個月,李隆基便是節衣縮食,也要助郭子儀平叛,可三個月後,郭子儀萬一攻不下洛陽,關中也要餓殍遍野,混亂不堪了。

“朕和這狗賊下棋一般,博弈了幾個月,若是朕手中有無窮棋子,關中糧草與銀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朕又怎會懼他,任他將江南攪得天翻地覆,終有一日,朕也要生擒活剝了他。”

這樣說的話,這局棋,便是陛下已經撐不下去了,楊國忠聞言低頭,心中已掀起驚濤駭浪,自己隨口一說而已,難道,關中糧食連三個月都撐不住了嗎?

整個江南被封鎖,軍餉,糧草拿不出來,僅靠關中,隴右,蜀地,漢中,的確很難供給糧食,給潼關,長安的大量人口補給,楊國忠心有戚戚焉,此刻當真是千鈞一發,岌岌可危。

楊國忠退下,半個月後,江南道完全被侯君炎封鎖了,便是李隆基有意封鎖消息,四方大臣也嗅到了眉目,朝中流言四起,隱隱壓製不住。

“真要將劍南道的關山險峻割讓給那狗賊麽?不可能,若是割讓了,朕的江山也便完了。”

“一個月,一個月郭子儀能剿滅叛軍,收復洛陽麽?”

勤政樓內,李隆基屏退了所有大臣,徒留楊國忠一人與他分憂。

“不可能…”楊國忠見到英明神武的皇帝,曾經誅韋後,還李氏,創開元盛世,萬國來朝的一代明君,此刻遇到無解困境,也是變得慌亂無度了。“他們孤軍奮戰,僅用半年,掃蕩河北,已是極其不易了。”

“還有哪裡可以調兵,朕要禦駕親征,揮師南下,蕩平賊寇。”李隆基怒而拍碎一塊玉佩,嗓音沙啞道。

“陛下保重龍體。”楊國忠歎息,這般情形幾乎從來不會出現在他的臉上,

從地痞無賴,官至司徒,這麽多年,也未想過,大唐會有即將覆滅的一天。“陛下,隴右,河西大軍盡在潼關,除了劍南道一點保命底子外,已經沒什麽地方可以調兵了,為今之計,恐怕只有勒令哥舒翰出城迎戰,他們足有二十萬朝廷精銳,料想應該不會怕安祿山的叛軍才是。”楊國忠心頭狂跳,他與哥舒翰交情並不好,自從安祿山以討伐他為名起兵後,他便害怕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威脅皇帝鏟除他,故而一直想要找借口除掉哥舒翰,如今借口終於來了,只是意味變了,他也想要哥舒翰打勝仗,而不是要他死。

“哥舒翰?”李隆基沉思許久,如今長安命運系於劍刃上,翻來覆去手心都是汗,究竟如何抉擇,才能轉危為安,他也不知道,望著自己長坐多年的龍椅長歎一聲,說道:“左右都是殊死一搏,糧沒了,我能叫關中百姓吃人麽?罷了,勒令哥舒翰出城迎戰罷。”

“還有郭子儀大軍,二處齊頭並進,共保大唐無恙。”楊國忠上諫道,李隆基揮揮手,讓他這個宰相擬召,讓他出去,天子想要獨自安靜片刻。

幾日之後,楊國忠趕赴興慶宮內,面帶焦急,惶恐不安,“陛下,陛下,哥舒翰不從,郭子儀也上書,說不可出潼關,要一直固守,直到朔方軍蕩平范陽為止。”

楊國忠一席話,幾乎將哥舒翰與郭子儀置於不忠之地,若是平時,皇帝極有可能解除二人兵權,收回長安,將其斬殺,不過此刻多了江南道隱患,李隆基也不得不用二人為劍。

“盡皆心懷叵測之徒。”李隆基來回踱步,幽幽長歎,此刻已是驚弓之鳥,內心難以平靜。便是立於堂下的楊國忠亦是兩腿發軟,額頭冒汗,實是平日裡作惡太多,蒙蔽聖聽,而今天下大亂之際,滿朝文武已然壓製不住,將他視作禍害,欲除之而後快。

那兵馬副元帥哥舒翰擁兵二十萬,若是派人偷偷回長安,劫持他將他殺了該怎麽辦。這幾個月來,眼見平日裡對他唯命是從的諸多官員開始顯露惡念,楊國忠便夜不能寐。如今應當是一個一石二鳥之計,勒令哥舒翰迎戰,他若不從,下場便和高仙芝一樣,他若從了,與安祿山兩敗俱傷,自己上諫一言,亦可解除他的兵權。

至於哥舒翰身負重病,老眼昏花,他能大敗安祿山,權傾朝野,卻也不太可能,潼關二十萬精銳,落得大敗,應該也是不至於,只要二者兩敗俱傷,郭子儀南下,安祿山兵敗,江南之圍可解,自己岌岌可危的局勢也可緩和。

於是楊國忠懷著“報國”之心上諫:“陛下,安祿山雖坐擁二十萬大軍,看似浩蕩,實則危難,他東依武牢關,要阻擋北部朔方,東南睢陽,南面潁川多處大軍,乃是分身乏術,江南那狗賊看似穩如泰山,擁兵威脅聖上,實則鼠目寸光,錯失了最好良機,如今我們假意與之周旋,秘令哥舒翰火速出城,直逼洛陽,洛陽比之潼關難守得多,若是一舉攻破,則天下危難可去矣。”

楊國忠看似上諫了一言“萬全之策”,有一石二鳥之計,李隆基皺眉深思,暫時覺得可行,安祿山坐擁洛陽,背靠渭谷尚且不懼,潼關二十萬大軍為何又要懼他,況且便是那江南反賊軍不過五萬,及時北上,救援賊軍,潁川襄陽的兵力也可阻攔反賊些許時日。只要快馬加鞭,收復洛陽,則可解關中之急。

“那你去辦。”

於是楊國忠領命,懷著三分複雜,七分松懈之心,去中書省寫製誥了,料想此次擊中兵力,圍攻洛陽,應是能還天下一份安定了,自己也可繼續在長安享受榮華富貴了,可是任楊國忠與李隆基思慮一月,也沒有想到,哥舒翰領著河西,隴右十數萬精兵,會遭安祿山一舉掃蕩。

天寶十五年六月,守護關中半年之久的天險潼關被安祿山大軍攻破,潼關二十萬守軍死傷潰敗,逃亡者僅剩八千。叛軍佔領潼關,一代河西名將哥舒翰本想糾集人馬,收復城池,卻被其下屬捆綁,投降安祿山。

消息傳到長安城,不知長安百姓作何感受,總之應是人頭攢動,天地變色,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立刻派人加強長安城防,抵禦不久到來的叛軍,而興慶宮內,一片死寂,除了長明燈的燭火劈啪作響,掖庭女官敲更聲蕩漾,便是鴉雀無聲,聽不到多少聲響。

“二十萬…八千…”

李隆基癱坐龍椅之上,以手緊捏眉心,不斷搖頭,語氣顫顫悠悠,飄忽不定。只是台下跪著的楊國忠低頭顫抖,失魂落魄,那勒令哥舒翰出城迎敵的詔書是他這個宰相署的名,任誰也要以為是他出的餿主意,長安城內百萬人怕是想要生啖其肉。

河西,隴右精銳時常與吐蕃作戰,哥舒翰更是號稱百戰百勝,令吐蕃讚普望關興歎,此河西第一名將,率領數十萬邊陲精兵,混雜魚兵,足有二十萬,便是戰敗,亦可退守潼關才對,怎會這般一潰千裡。楊國忠感覺天旋地轉,癱坐在地,久不能語,瞬間蒼老了數十歲,如同眼前之人一般,成了風燭殘年的老頭。

“河西,隴右…朕太過急躁,朕或許不該殺高仙芝,朕或許該將她請來。”李隆基以手掩面,沒有流淚,只是手上皺紋橫生,不複年華。

勤政樓外,宰相韋見素率領文武百官扣門,呼喚聲震動樓闕,嚇得楊國忠一激靈,而今自己諫言失敗,為天下不齒,勢必不得好死,唯一能救他的只有楊玉環和眼前之人,聖上龍體無恙,他才可以多活一日。

“陛下,事已至此,不應沉湎悲傷,應當速作打算啊,如今潼關被破,長安禁軍兵少羸弱,又無險可守,西都危矣,不可久留,賊軍猖狂,朝廷只能退避三舍啊。”

見到楊國忠情緒激昂,十分慷慨的模樣,李隆基疲憊問道:“你的意思是,棄長安?”

“正是,潼關距長安不過百裡,關中又無險峻,此時形勢所迫,不得不棄。”

“那去哪裡?”

楊國忠快速思量,心緒急轉,想到自己乃是劍南道節度使,數年前胡攪蠻纏,在益州士族內攪合到了些許威望,入了益州的話,可保自己平安,於是上諫道:“而今天地茫茫,卻四處危難,唯有益州險固,可保平安,且天府之國,土地富庶…”

“那便去成都罷。”

楊國忠總算松了一口氣,只要護著天子左右,他便還有命可逃。況且如今形勢危急,自己不失為朝廷立了大功一件。李隆基吩咐他退下,命韋見素等人進殿,要商議即刻西逃,入蜀避難之事,畢竟安祿山二十萬漁陽叛軍懸於梁上, 不知何時便會斬下,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提心吊膽的楊國忠正要出門時,身後複又傳來李隆基聲音。

“等等,那個右補闕方憶,是反賊質子,將他殺了,屍體與安祿山長子一起,掛在西市城頭,讓天下人看著。”

楊國忠點頭,這該死的侯君炎,密謀了一百年忍到此時造反,將他的黃粱美夢一棍子攪醒,確實該殺。

“微臣遵命,微臣這就去辦。”

哥舒翰大軍於靈寶一地大敗,潼關失守,天下震動,江湖為之風波不定,百姓為之哀嚎遍野。

此時遠在江南道嶽州府,坐鎮巴陵城的侯君炎收到消息,不禁大喜過望,手持軍報,乘坐龍椅,攀上巴陵城頭,背靠洞庭湖水,遙望北天,那十幾裡外的荊州大地,幾百裡外的襄樊大地,令他心馳神往。

“恭喜叔祖,此招避而不戰,截斷銀糧,逼得關中守軍出戰,潼關失守,大唐必定要亡。”便是一向優柔寡斷,胸無大志的方杜此刻也有些激動,若是真能不費代價,坐擁大好江山,他們侯氏後輩亦可擺脫身處險境的困惑,得以安家立業。

洞庭湖的水波瀾起伏,一波一波推送江風,推到巴陵城上,吹散六月炎熱,令人心情舒暢,北邊荊州大地的天空何其晴朗明媚,仿佛大好河山唾手可得,就在眼前,侯君炎深吸一口北郡吹來的清風,枯槁的面容浮現潮紅,仿若年輕了十歲,仿佛這一縷清風混雜了關中的珠光寶氣,不遠萬裡吹到貧瘠的江南來,請他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為他俯首稱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