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把一些,有巨大市場需求熱帶經濟作物,異地移植到自己控制的殖民地中。
原產至美洲的胭脂蟲產業,被轉移到北非,只是其中的一例罷了。
作為大航海時代的開啟者,葡萄牙才是最先嘗試,進行海外經濟作物種植的國家。
1418年,著手探索非洲岸線的葡萄牙探險家,被風暴吹向了,距離摩洛哥海岸700公裡遠的馬德拉群島。
這次意外,使得葡萄牙人收獲了,第一片海外殖民地。
15世紀中葉,這片遠離航線的無人群島,建成了歐洲第一個甘蔗種植園。
產自馬德拉種植園的蔗糖,不僅幫助葡萄牙,打開了歐洲蔗糖市場,此前只能從亞洲進口,更為後來的航海事業,提供了經費。
此前在東方航線,葡萄牙人更多是在進行“貿易殖民”,而不是“土地殖民”。
這是因為,東方航海所經過的地區,本身就是傳統全球貿易的一部分。
葡萄牙在這一方面優先關注的,是在與其它競爭者,爭奪貿易份額。
反之,在新大陸,貿易模式包括商品品類,都需要從零開始規劃。
巴西東南沿海地帶充足的日照及積溫,使得葡萄牙人在殖民伊始,就決定引入,他們熟悉的蔗糖經濟,以作為紅木之外的,另一個經濟支撐點。
有了蔗糖和紅木,葡萄牙在巴西的殖民計劃,最起碼有了經濟層面的基礎。
不過,這仍然不能解釋,為什麽“葡屬美洲”沒有如“西屬美洲”那樣,陷入四分五列的境地。
要知道,巴西的海岸線長達數千公裡,葡萄牙沿岸建立殖民地,而不是急於深入內陸的做法,並不能降低,殖民地分裂的風險。
相反,這種各殖民點,都擁有自己出海通道的情況,恰恰更容易造成,各自為政的狀況。
參考中美洲地峽的分裂,就應該更容易理解這點。
接下來的內容,我將從更多的角度切入,以幫助你們了解巴西是怎樣形成的。
公元1532年,葡萄牙人在巴西聖保羅州的海岸,建立了第一個殖民點。
雖然,距離1500年發現巴西,已經過去了32年,但這當中的時間並沒有被浪費。
在巡航巴西海域的過程中,葡萄牙人已經對自己,將要經營的這段海岸線相當了解。
這點從第一個殖民點——“聖維森特島”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
J皇子午線的存在,決定了葡萄牙人可以“合法”的登陸巴西。
不過,參看普遍被各方引用於1494年,西班牙方面制定出的J皇子午線,在1495年推出。
大家會發現,葡萄牙精挑細選的這個登陸點,竟然是在J皇子午線的西側。
實際上,在分割地球的《托德西拉斯條約》簽訂之後,關於J皇子午線的具體位置,曾長期存在著爭議。
這一方面,是由於條約的約定,過於模糊造成的。
比如,到底將計算的起點,放在佛得角群島西部還是中部,就存在很大的爭議。
另一方面,由於對這個星球的表面狀況還不夠了解,計算方面的誤差再所難免。
因此,在J皇子午線誕生後的50年間,基於不同的技術標準和立場,曾經出現過很多版本的J皇子午線。
其中,在葡萄牙決定殖民巴西時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西葡兩國專家,在1524年,初步認定的西經46度36分線。
當我在地圖上拉出這條經線之後,就會發現它與巴西東南岸線的交匯點,就是“聖維森特島”。
在西班牙人已經開始探索拉普拉塔平原,
並且巴西東南沿海地帶,更具經營潛力的背景下,將“聖維森特島”,作為殖民巴西的首要目標,無疑具有非常強的地緣Z治意義。
值得玩味的是,即使在J皇子午線,早已不再具有約束力的21世紀,這座三面被大陸包圍的近岸小島,仍然在地緣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位於島嶼東部的桑托斯港,是後世整個拉美地區最大的港口。
這點再次證明了,葡萄牙人一開始,就選擇了地緣條件最好的區域,作為整個巴西的起點。
聖維森特島和桑托斯港的存在,與背後的巴西第一大城市,“聖保羅市”有著直接的關系。
這種情況看起來有些奇怪,雖然擁有上千萬人口的聖保羅市,在地圖上看起來離海岸很近,但其實卻並不沿海。
換句話說,桑托斯港在功能就是聖保羅的港口。
兩者的地理關系,看起來頗有點像T津與京城的關系。
問題是,京城的地緣位置,是東亞大陸,數千年來大陸思維的體現。
在華北平原的主壓力源,來自北方的時代,直面燕山-太行山脈交匯缺口的京城,必須傾注更多的資源,並由此成為東亞中心。
而在海洋時代來臨之時,這個距離海洋,僅150公裡的天朝Z治中心,在對應的海岸線上,定位一個地緣Z治副手,算是一種補救措施。
然而,在大航海時代,海岸線和海港,從一開始就是經營的重心。
葡萄牙和巴西,未能直接將桑托斯港或其周邊沿海地區,打造成地區中心,盡管它離海洋是如此之近。
內陸屬性的聖堡羅,卻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機會,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選擇站在地圖前俯視地球,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楚的了解,巴西高原的地理結構,並找出問題的答案。
這時,大家會發現,聖保羅市與桑托斯港的地緣關系,其實是整個巴西高原,地理結構的一個縮影。
在海洋時代,一片大陸最好的結構,應該是向海洋方向緩緩傾斜。
這樣的話,縱橫交錯的河網,將成為海洋與大陸腹地的天然聯絡紐帶。
巴西高原的情況卻正好相反,海岸山脈固然為其東南沿海地區,帶來了充沛而又穩定的降水,
以及能出產,巴西紅木的“大西洋沿岸森林”,但也使得高原腹地,沒有辦法通過河流,與沿海港口聯接起來。
作為巴西高原上的主分水嶺,均高1000-2000米,這使得巴西海岸山脈,成為了一道天然屏障。
分水嶺以西的高原腹地,大部為亞馬遜河,及拉普拉塔水系的集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