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緬甸主平原的東側的水土,來自於撣邦高原的西麓。
這片滋養了薩爾溫江的高原,一直向南延伸到了印度洋,以至於,在撣邦高原與他念他翁山脈之間的,
狹窄空間出海的薩爾溫江,隻形成了面積很小的衝積平原帶。
今天他念他翁山脈以西,包括薩爾溫江下遊平原在內的,這條沿海平原帶,為兩個M甸少數min族地區:克倫邦、孟邦所有。
其中孟邦覆蓋了全部的海岸線,克倫邦則在孟邦與山脈之間。
再往南的比勞山脈分水嶺以西地區,則屬於M甸中央政府的直轄省——德林依達省。
就地理屬性來看,克倫邦、孟邦、德林依達省,其實屬於一個板塊,這條背山靠海的狹長地帶,有一個專屬地緣標簽“德林依達海岸”。
歷史上,孟人是最早從伊洛瓦底江下遊,向德林依達海岸滲透成功的M族。
13世紀末,M甸第一王朝,即蒲甘王朝因蒙古入侵而分裂之後,孟人曾經在下緬甸,
及德林依達海岸復國成功,建立“白古王朝”,我國稱“大古刺”。
只不過16世紀中,緬人的“東籲王朝”崛起,並統一上下緬甸之後,孟人便基本退出地緣Z治舞台了。
地處邊緣的德林依達海岸,成為了孟人最後的保留地。
M甸D立後,丹那沙林地區的北部、西北部,先後劃出了孟邦、克倫邦兩邦。
後者在族源上,與緬族以及伊洛瓦底江上遊的克欽族同源,著名的“長頸族”,教是克倫族的一個支系。
M甸境內的行政結構,目前為7省7邦。
其中直屬中央的“省”,在居民結構上以緬人為主,其余位處邊緣的每個“邦”,都對應一個少數M族。
相對其它六個,位處伊諾瓦底江中下遊緬人“省”,德林依達省的存在,宛如一塊飛地一般。
為什麽要這樣設計,相信大家都能夠看得出來。
事實上,在孟人覆蓋湄南河下遊時,比勞山脈東麓,也同樣是孟人的天然擴張區。
在孟人衰弱,泰緬兩族,分別在他念他翁山脈兩側崛起之後,兩族的博弈,也延伸到了比勞山脈這個突出部上。
總得來說,基於地理方面的原因,比勞山脈之西的德林依達海岸,大多數時候,
都還是處在M甸政權的控制之下,泰人則牢牢的控制著山脈東麓的岸線。
理解這點並不難,畢竟,德林依達海岸與伊洛瓦底河平原海、陸相連,M甸政權可以很方便的,通過海路來施加控制力。
同樣的道理,泰人以及之前,稱霸T國灣的高棉帝國,在控制比勞山脈東側,也有絕對的優勢。
比勞山脈的存在,完全的解決了泰、緬兩國的平衡問題。
不過,比勞山脈並非是中南半島,這個突出部的全部。
在條狹長陸地帶的的最南端,馬來人依靠大漢山脈,及M六甲海峽所帶來的雙重優勢,抵禦著來自大陸方向的侵襲。
到底是由誰,緬人還是泰人,來具體展現大陸威脅呢?這還是需要從基本的地理結構著手。
需要先厘清的一點是,盡管東西縱深最窄的克拉地峽,看起來似乎更應該,充當中南半島M族,
與馬來M族的地緣分割線,但事實上地緣分割這件事,從來不是簡單的幾何畫線問題。
山脈、河流的走向,才是決定性要素。
整個比勞山脈-馬來半島地區的輪廓,很像一條中間,自然彎曲踏向馬六甲海峽的馬腿。
位於克拉地峽之南的馬腿關節部,才是真正的樞紐點。
在地形圖上,
這個輪廓呈現為平行四邊形的關節部位,地理邊界是由兩段山體,及兩段海岸線所標定的。其中,兩段山體包括有:
北部與比勞山脈相接的“普吉山”、南部與大漢山脈相鄰的“鑾山”,均為南北走向,長約280公裡左右。
兩段海岸線則分別與,東北方向的太平洋(M谷灣)、西南方向的印度洋(安達曼海)相接。
鑾山與普吉山之間的這片土地,整體呈現為南高北低的衝積平原狀態。
按照一般經驗,其間必然有一條較大河流,來幫助我們為之命名。
事實也的確如此,流經其間的是一條,由泰王親自命名的河流——“他彼河”。
他彼河也是T國南部地區最大的河流,經略他彼河平原的行政區,則是T國的南部“素叻府”,華人稱“萬倫府”。
由於比勞山脈本身與海洋結合太緊,無論是它西側M甸部分,還是東側的T國部分,人口密度都遠不能和北部的大平原區相比。
比如緬甸方向的德林依達省,面積比海南省還在大,但總人口卻只有120萬。
相比之下,面積僅為德林依達省30%的素叻省,卻因為低地面積的優勢,滋養著與之同樣多的人口。
在遠離大陸腹地的另一端,一片豁然開朗的平原地帶,其實戰略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無論是T國還是M甸,誰掌握了他彼河平原,誰就有機會繼續向南擴張,同時更好的拱衛北部岸線的安全。
既然這片平原,主要是由“他彼河”滋養的,那麽判斷誰更有地緣優勢就很簡單了。
河流的走向將決定一切,因為入海口在哪個國家一側,哪個國家就能夠很方便的,通過水路滲透至平原腹地,進而控制整個板塊。
至於這條泰南第一大河的走向如何,大家可以上前仔細在地圖上查找一下。
接下來,中南半島與南洋群島的碰撞,將正式呈現在大家面前。
他彼河的源頭在普吉山和鑾山的南端,向北注入T國灣。
這意味著,在這片土地上,佔據優勢將是泰人。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地理因素,對泰人頗為有利:首先,他彼平原距離泰國中心地帶的距離,比之M甸的中心地帶要近得多。
從伊諾瓦底江三角洲的Y光,南下他彼河源頭的陸地距離,在1200公裡左右,而從湄南河三角洲的M谷,到他彼河口只有600公裡。
其次,比勞山脈西側的地理結構要更為複雜些,遠古的地質活動,甚至在M甸方向形成了一條,與比勞山脈等長的島嶼帶——丹老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