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移民全球》第704章:殖民戰爭(15)
真正成為高棉帝國終結者的是,來自西北方向的“泰人”。

關於泰人是什麽時候,遷入中南半島及湄南河流域的,並沒有定論。

基於各自的Z治目的,後世相關各國的觀點也不盡相同。

比如,T國人更願意相信,他們不僅與我國境內的傣族同族,更與人口更多的壯族同源,即壯泰同源。

公元8世紀-13世紀中,先後在雲貴高原建立的南詔、大理兩政權,也視為泰人政權。

甚至認為泰人的大規模南遷,源起於蒙人對大理國的征服。

我國方面則認為,最早出現在天朝歷史記錄的泰人先民政權,應該是曾經歸附漢朝的“哀牢國”,後世Y南保山一帶,並很早就擴張至中南半島了。

至於南詔、大理兩國,則應該是由彝、白兩族所建立的。

用後世的M族劃分標準,來解決古代的部族關系,本來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好在,這些並不是我們所關心的。

純粹從M族遷徙角度說,有兩點倒是大體可以確定的,即:

一是泰民族最初是在怒江-瀾滄江流域形成,再沿江向中南半島擴散的。

二是泰人遷入中南半島的時間,要晚於高棉人。

那些從我國境內南遷的泰人先民,順瀾滄江、怒江(撣邦的薩爾溫江)南下,

沿途擴散入N撾境內的上寮高原(及至安南西北部山地)、湄公河中遊的呵叻盆地,以及M甸境內的撣邦高原。

部分則在南下途中接入湄南河,並最終擴散至後世的T國灣。

早期遷徙至中南半島的泰人先民,都是以村寨的形式散布於叢林之間,並沒有形成強大統一的王國,也因此少有記錄留傳下來。

這種情況直到公元13世紀中葉,湄南河平原北端崛起第一個泰人政權——“素可泰王國”(位於後世T國素可泰府),才出現改觀。

素可泰的位置,正處在湄南河平原與泰北山地的相接處,此類山地與平原相接之地,也是大多數M族,走向文明的起點。

由於素可泰王國建國的時間,與蒙古攻滅大理國的時間相近,因此很多泰人認為,素可泰王國的建立,與受此影響而大批南逃的泰人先民有關。

不過,實際素可泰王國立國的時間,要略早於蒙古攻滅大理。

從位置上看,“引領”泰人進入文明序列的,是與之相鄰的孟人和高棉人。

在素可泰王國崛起之後,一方面與泰北山地的同族結盟,一如當年周人與諸羌的關系,另一方面,

則向原先受吳哥王朝控制的湄南河平原下遊,以及相鄰的呵叻盆地擴張。

與此同時,之前順湄公河而下的泰人(後世的N撾人),也已從上寮高原滲透至了,湄公河中遊平原。

在這兩個方向的包夾之下,高棉人的勢力,退出呵叻盆地幾乎是必然。

不過,此時的湄公河中遊平原,還只是一個比較次要的板塊,基本還處在叢林密布未開發狀態。

包括湄南河下遊平原在內的沿海平原,才是中南半島文明的核心之地,也是各方爭奪的焦點。

在天朝的記錄中,泰可素王國被稱之為“暹國”。

作為“T國第一王朝”,素可泰王國在湄南河流域的統治,持續了一個世紀。

由於在軍事上,征服了湄南河平原南部羅斛國,這個泰人建立的湄南河王國,遂被外界始稱為“暹羅”。

事實上,一直到上世紀30年代末,T國都是一個以暹羅為名的國家。

只不過,從地緣范圍角度看,暹、羅二字的地緣范圍有限,

而“泰”這個M族標簽,能擴張的地緣想象空間,就要大得多了。這樣的話,天朝境內的傣族,甚至壯族,N撾境內的佬族、M甸境內的撣族,

甚至,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人等族,都可以存在於,泛泰主義者的想象空間中了。

然而,M族與Z治,從來都不是天然統一的。

雖然“泛泰主義者”一如“泛突厥主義者”一樣,可以用M族屬性歸類的方式,來描繪Z治版圖,

但落實到現實的地緣Z治中,飯卻還是要一口一口吃的。

對於在13世紀,代表泰M族崛起的“素可泰王國”來說,最先要做到的是,

是融合已經被孟人和高棉人,經營了數百年的湄南河下遊地區。

尊重並繼承被征服地區原有的結構,是文明相對落後,M族Z治整合先進地區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在天朝,那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政權, 最終的選擇,幾乎都是在自己掌控軍事力量的基礎上,繼承原來漢人王朝的政務體系。

在孟-高棉M族,佔據優勢的湄南河下遊,泰人也采取了同樣的方式。

在政務上依靠孟人及高棉人,並逐漸學習、完成自己的文明進化。

不過,與天朝那些南下的北方M族,最終,不得不被,人口更多的漢人融合有所不同的是,泰人本身,

也是一個在北部高地,已經擁有大量人口的農業M族,並非與孟人、高棉人生產方式相左的遊牧民族。

換句話說,在軍事優勢完成征服之後,泰人不用承擔因生產、生活方式轉換,而喪失M族特性的風險。

反過來,為了獲得國民待遇,原來定居湄南河下遊的孟-高棉民族,卻會逐漸為泰人所融合。

當然,上述融合過程的完成,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

這期間最大的風險,在於湄南河下遊,原本的地緣D立性,以及更大的經濟潛力。

更為肥沃的土地,以及臨海而獲得了商業之利,使得湄南河下遊地區,很難願意接受上遊地區的統治。

就這一點來說,如果湄南河平原,一定要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的話,那麽下遊地區將會更有機會。

14世紀中葉,素可泰王國內部,所隱含的南方問題,終於顯現了出來。

湄南河下遊的羅斛國故地,從素可泰王朝中D立出來。

不過,經過一個世紀的經營,此時D立的“羅斛”,地緣Z治屬性已經變成了,和素可泰一樣的泰人性質,盡管,還是有高棉人和孟人在為政權服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