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移民全球》第513章:河套之戰(98)
大量種植園主破產,導致華工失業,逼迫荷蘭人開始考慮,如何處置中國人的問題。

荷蘭人所想到的辦法,是將這些華人分散移往其它荷蘭殖民地,如錫蘭,進行新的開發工作。

從商業角度來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做法似乎並無不妥。

然而從自身的文化屬性來說,中國農民幾乎與荷蘭商人是對立的,甚至可以說是兩個極端。

對於商人來說,因為經濟結構調整而進行資源,包括勞動力的調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而對於小農經濟思維中國人來說,對熟悉環境的耐受性要強烈的多。

上百年的磨合,已經讓巴達維亞沉澱出了成熟的華人社區。

華人並不願意因為短期的經濟困難,就再次背井離鄉,去接受未知前途的命運安排。

因此,在18世紀40年代,在兩種文明、兩種理念的碰撞之下。

爪哇華人社群與荷蘭人之間的矛盾變得難以調和。

試圖反對遷徙的華人群體,與持強硬態度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武裝衝突。

衝突的結果,導致上萬巴達維亞華人,被視為不穩定因素而遭到屠殺。

由於事發地有一條叫“紅溪”的河水,這一屠殺事件也被稱之為“紅溪CA”。

在這裡分析“蔗糖貿易”和“紅溪CA”的大背景。

更多在於讓大家明白,被動卷入全球貿易鏈中的海外華人社群,其實很難決定自己命運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進入上層建築又可保護自己的利益。

然而純粹追逐利益的荷蘭人,並沒有讓華人社群幫助其統治殖民地想法。

將華人單純視作貿易鏈中一環的做法,使得荷蘭人會在有尾大不掉感時。

毫不猶豫的用強硬手段解除威脅,而不是尋求另一種雙贏的解決手段。

那麽,是不是所有的海外華人群體,都沒有看到過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呢?情況也並非如此。

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殖民帝國的形成也是如此。

後世的西方殖民版圖,大多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整合結果。

不過雖然列強彼此之間磨合出了勢力范圍,但具體到對內部諸板塊的統治形式,卻也是千差萬別。

一個客觀事實是,西方文明在全球的做大,與地理大發現及後來對世界的瓜分有著莫大的關聯。

作為這場盛宴的缺席者,甚至是受害者。

我們在思考個中原因也,也希望能在歷史中尋找到,中國人也曾有機會海外再造中華的證據。

我們要佔領海外的這些土地,和西方列強所建的殖民地有本質的區別。

既然想把這些地區融合為我國的一部分,那麽民族和宗教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

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將是我們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要面臨的直接問題。

也是非常核心的問題,在理想國這本書中,蘭芳共和國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單從名字來看,“蘭芳共和國”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因為這個組織從來沒有用過這樣政治的名稱。

所謂共和國之說,更多是當時的西方觀察考察後認為。

其已經具備了“共和”及“國”的兩個要素,在外交層面有將其歸類為“共和國”和行為。

這樣做,更多是為了區別土著馬來族群所建立的蘇丹國,或者更原始的部落體,以制定相應的外交政策。

先來看看“蘭芳”所在的加裡曼丹島的情況。

加裡曼丹島是印泥人在獨立後所取的馬來語名稱。

中國人大都還是願意稱呼它之前的名稱“婆羅洲”。

盡管面積是南洋諸島中最大者,但婆羅洲的開發時間及深度,遠不如爪哇、蘇門答臘兩島。

相對較偏的位置及不夠肥沃的土壤,是造就這一現狀的兩大原因。

以至於中國人和荷蘭人進入開發之時,島上的大部分土地還是為原始森林所覆蓋。

婆羅洲在開發上的滯後,還體現在它複雜的民族結構上。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今天以南洋群島為居住地,屬於南島語系-印泥亞語族的“馬來人”種族集團。

除了在菲律賓北部的部分皈依了tz教以外,這一種族集團幾乎能夠與綠教劃等號。

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在南洋諸島上實際還存在部分沒有綠教化,甚至還保持原始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的同語族部族。

盡管在數量上沒辦法與數億“馬來-綠教”相比,但在局部地區卻可形成數量上的比較優勢。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婆羅洲。

在馬來國,馬來族、華族、印度族是被認可以三大民族。

打個比方,在後世2000多萬擁有馬來國籍的人口中,馬來族的人口佔比為54.5%。

華族為24.5%,印度族則為7.3%,另有200多萬擁有永久居住權的非公民人口。

那麽問題就來了,這三個數字相加不過為86.3%。

還有數量高達300余萬的其他“馬來公民”隸屬於什麽民族呢?

除了少量外部移民以外,如西方殖民者後代,這些沒有被歸類於馬來國三大民族的民族。

就是我們剛才指出的,生活在婆羅洲的那部分尚未綠教化。

但在語言、種族屬性上卻與馬來/綠教群體相近的部族。

在馬來的民族結構劃分中,他們有一個尷尬的總稱——其他民族。

對於已經成為綠教的馬來族來說,婆羅洲非典型性的“馬來人”的存在,多少有些敏感。

一方面馬來族認為,這些婆羅洲土著天然應該成為綠教徒。

另一方面,這些據守山林的婆羅洲土著,卻認為已經綠教化了的馬來人,實際是入侵了他們祖先留給他們的土地。

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些“其他民族”除了堅守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外,甚至會主動選擇jd教等其它宗教信仰。

另外,還有相當部分土著部族,認定自己的祖先是1500多年前從中國西南遷徙而來,華人才是他們失散多年的“遠親”。

出於分而治之的目的,馬來國並不願意給那些,非綠教信仰的婆羅洲原住民一個統一的族稱。

在不得已給予族稱時,也是將之分別全名為伊班、比達友、烏魯等名。

但隨著婆羅洲,東馬的經濟,逐漸與馬來亞,西馬差距越來越大。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