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移民全球》第546章:我們的航路(2)
讓人不安的是,沒有人知道還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夠繞過美洲大陸。

更沒人知道,在繞過這片大陸之後,還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回到歐州。

在沿海岸向南探索4個月,還沒有尋找到大陸的盡頭時,麥哲倫經歷了此次航行中第一場叛亂。

除了被時間消磨掉的耐心以外,氣候、環境開始變得惡劣,並因此而導致的補給困難,是引發叛亂的主要原因。

我們先來看看,麥哲倫船隊沿海岸線南下,將面臨什麽樣的氣候、環境變化。

如果說船隊在北半球,是經歷一個從溫帶向熱帶航行的過程。

那麽在跨越赤道之後,情況就開始發現逆轉了。

後世包含整個亞馬遜流域在內的巴西大部分領土,都屬於熱帶氣候區。

就沿海地區的情況來說,這一物種豐富的氣候區。

一直向南延伸到巴西最著名的城市——裡約R內盧,從1763年至1960年為巴西首D。

裡約R內盧之南的南美大陸,開始明顯的收窄,並步出熱帶氣候區。

如果沒有其它因素影響,南北緯23°26′S——40°區間。

23°26′S為南回歸線,一般會呈現為亞熱帶氣候狀態。

東距裡約R內盧350公裡,緊貼著南回歸線的巴西最大城市S保羅,是南美亞熱帶氣候北部標志點。

濕潤、溫暖的亞熱帶季風氣,覆蓋了S保羅及其以南的巴西領土。

以及巴西與阿G廷之間的南美小國“烏L圭”,並一直延伸到阿G廷東北部的“潘帕斯草原”。

分割烏L圭與阿G廷的,是僅次於亞馬遜河的南美第二大河流——拉普拉塔河。

從流域的角度說,也可以說亞馬遜河流域及拉普拉塔河流域,分別代表了南美的熱帶、亞熱帶氣候類型。

對於麥哲倫的船隊來說,拉普拉塔河的存在,曾經讓他們以為已經到達了大陸的盡頭。

因為這條大河在河口處形成了一個,類似杭州灣式的喇叭口。

換句話說,南行的船隊在拉普拉塔河口開始轉而向西航行。

然而在航行至灣區底部時,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很快明白,這只是S帝跟他們開的一個玩笑。

因為接下來幫助船隻飄浮起來的並不是海水而是淡水。

盡管對於船員來說,沒有比淡水更珍貴的資源了,但對於力圖繞過這片大陸的麥哲倫來說。

淡水的發現意味著,“拉普拉塔”並不是繞過大陸的海峽,而只是一條會把他們帶入內陸的河流。

雖然未能找到期望中的大陸頂點,但這片包括阿G廷首D布宜N斯A利斯。

烏L圭首D蒙得W的Y在內的,“拉普拉塔河下遊平原”草原地帶,環境比北亞乾草原要好得多。

在潘帕斯草原上所蓄養的牲畜中,最主要的是對水、草資源要求較高的“牛”。

這也使得阿G廷得以成為世界主要的牛肉出產國。

即使在冬天,包括潘帕斯草原在內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平均溫度一般也不會低於零度特點。

參考同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中國長江流域。

麥哲倫船隊在這一地區,獲取物資補給的難度並不大。

在生命安全還能得到有效保證的情況下,麥哲倫船隊的內部矛盾,暫時沒有因為這次失望的發現而觸發。

除了潘帕斯草原以外,阿G廷大部分的領土,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我國的西北地區及蒙古高原,就是屬於這一氣候類型。

聯想之下,大家應該能意識到,這一氣候區的溫度和降水情況要嚴峻的多。

大部分時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位於遠離,或被高地隔離的大陸腹地。

不過凡事也有例外,與海洋距離並不遙遠的阿G廷南部地區。

同樣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並且還是比較糟糕的那種。

觀察南美洲的地緣政治結構,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

那就是智L在太平洋的海岸線,佔據了整個南美洲太平洋岸線的一半以上,超過了5000公裡。

而它的東西平均寬度卻只有180公裡,拋開智L後世國土形成的歷史不談。

沿南美洲西沿延伸的“安第斯山脈”,是智L狹長國土結構形成的地理原因。

換句話說,安第斯山脈分水嶺,成為了智L與巴X、阿G廷三國的邊界。

潘帕斯草原以南,西接安第斯山脈、東臨大西洋阿G廷南部地區,被稱之為“巴塔哥尼亞高原”。這片高原年均降水量,不超過300mm,西向東遞減。

並且風力強盛、塵暴不斷,導致中、東部呈現為荒漠、半荒漠狀態。

與水草豐美的潘帕斯草原相比,這一地區所飼養的牲畜就主要是“羊”了。

以至於我們還能看到一個,與高原同名的地理標簽——巴塔哥尼亞沙漠。

這種生存條件,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蒙古高原的情況。

問題是這條背山靠海、西高東低,總面積為67萬平方公裡。

東西平均寬度不過450公裡的狹長地帶,看起來並不應該成為一片乾旱、半乾旱之地。

巴塔哥尼亞高原荒漠化現象,與安第斯山脈及一種特殊的氣候現象——“焚風現象”有很大關系。

南緯35度以南智L與阿G廷國土,正處在西風帶,南北緯35度-65度間之中。

從太平洋和智L方向而來的太平洋暖濕氣流。

在越過安第斯山脈後會迅速下降增溫,使得風力所及之處的氣候變得乾熱。

這一現象,在很多高大山脈的背風面都會出現,以至於被形象的命名為“焚風”。

由此在山脈背面所形象的降水稀少現象,又被稱之為“雨影現象”。

當然,焚風隻存在於山脈北風面的高地之上,遠離山脈主體的沿海平原帶,並不處於“雨影”之下。

比如拉普拉塔河下遊平原屬性的“潘帕斯草原”,其南部雖處於西風帶,但受到的影響就小得多了。

不過如果山脈的背風面緊鄰海岸線,風向又常年不變,大家就會看到荒漠與海洋共存的現象了。

在巴塔哥尼亞高原的中南部,情況就是如此。

最終發生叛亂的地點,位於後世阿G廷東南部的S胡利安港。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