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桀宋》第五百八十三章 肥料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火藥、造紙術、指南針和印刷術,除了印刷術尚未問世,其余的東西都已經被宋王偃搗鼓出來了。

 似指南針這個東西,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便已經發明出來,隻不過作用不大,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地運用而已。

 先秦時代中國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

 《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鹹陽附近修阿房宮,宮中有一座門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宮行刺,就會被磁石門吸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學知識。

 漢朝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麽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

 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隻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鬥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

 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

 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宋王偃可謂是日理萬機的一個大忙人,不過他這種脾性的人,特別討厭安靜的坐在禦書房批改奏牘。現在群臣和各地官吏上的奏牘雖然已經不是竹簡,但翻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文書,對於宋王偃來說還是一種折磨的。

 這不,在稍微批改了半個時辰的政務之後,宋王偃又做了甩手掌櫃,將政務都留給太子恆處理,自己則帶著鄒衍、許行等人開始巡視朝歌附近的農田。

 現在是公元前309年的秋季,金秋十月,地裡的小麥也到了豐收的時節。

 似宋王偃這般,不僅禮賢下士,還喜歡到處巡視,體察民情的君主實在少見。隨著封建君主專製的愈發深入人心,過去崇尚古風的國君已經不再,大家都顯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一般,高坐在深宮中,不問世事。

 據宋王偃所知,普天之下,能如他一般可以折節體察民情的,隻有趙王雍和燕王職二人,其余的國君都是高高在上的。

 宋王偃查訪民間,首要的便是農事。古代中國便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人們以農耕為生,很多時候,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糧食。

 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站在高坡之上,放眼眺望著金色的四野,宋王偃倍感心曠神怡,一股久違的感覺湧上心頭。

 沿著田間小路在走著,宋王偃本著不擾民的想法,並沒有要求農夫們向自己行禮,而是依次走動,看著一塊又一塊的麥地。

 原本這些麥地裡的米粟谷物生長得都差不多,大同小異的,沒什麽區別,不過在經過一塊麥地的時候,宋王偃卻看見了一片意想不到的景象,這片土地似乎比較肥沃,故而比周圍的小麥長得要高一些,麥穗顯得更多更為飽滿一些。

 “草民拜見王上!”看見宋王偃經過了自家的麥地,還駐足田壟上,那個正在收割麥子的農夫趕緊走了出來,向宋王偃行禮道。

 宋王偃向著這個農夫垂詢道:“寡人走訪這片民田,其地之小麥所生長大小幾近相同,何以汝這一塊麥地長出的谷物如此之飽滿?如此豐收?這其中是否有門道?”

 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

 這一塊地方的水土應該都是差不多的,沒有可能說這一塊貧瘠,那一塊肥沃的。

 農夫當即拘謹地回答道:“回稟王上。草民的這一塊麥地確有門道。一日,草民在放牛之時,發現了牛的糞便下的雜草長的十分茂盛,便突發奇想,以雞糞、牛糞和羊糞這些牲畜的糞便施於農田之上,這來年小麥果真長得如此之高,麥穗如此之飽滿!”

 “我們的這些土地是一樣的,大家也都時常打理,清除雜草,但是草民因為用了牲畜之糞便而使得自家的麥地更為肥沃一些,故而地裡的莊稼收獲更為可觀。”

 聞言,宋王偃口呼“大善”。

 “許行,依你看,這以牲畜的糞便作為養料,增產於田地可否?”

 許行是農家出身,與鄒衍(陰陽家)、蘇秦(縱橫家)、黃庸(道家)等人一樣,都是諸子百家的各家之集大成者,宗師級別的人物,平日裡為都內令丞,專門官吏這農桑之事。所以宋王偃有關於民生的事情詢問許行,這是沒錯的。

 許行聽到這話,沉吟了半晌,說道:“大王,的確可行。其實方才這位農夫所言不假,牲畜的糞便可以作為養料,焚燒之物亦可作為養料,但是這些東西並不多,即便大王將我宋國的全部糞便和焚燒之物收集起來,此法隻怕都很難在全國上下推廣。”

 那農夫頷首道:“是的,王上。這位大人所言極是。草民偶得其法,但是收集到的養料著實太少,草民有十幾塊這樣的麥地,但是最後能施養料的,隻有兩塊土地,其法隻怕很難在全國上下推廣。”

 “肥料,咱們需要肥料這種東西。”

 宋王偃道:“鄒衍。”

 “臣在!”

 “你立即派人去科學院(商山學院),請諸位學者過來考察一番,看看能不能加一些東西,中和燃燒之物,還有牲畜之糞便,製作出一種養料,用於施肥土地。”

 “諾!”

 中國古代其實很早就有肥料的出現。

 農業生產中種植業的發展離不開肥料。中國的農業已經有了一萬年的悠久歷史,古代稱肥料為糞,施肥則成為糞田。

 中國的農田施肥大約開始於殷商朝代,主要根據出土文物中當時已有罱河泥的木製工具以及殷商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屎、壅等字形記載,並有施肥可以增產的卜詞。

 到戰國時期已經重視並強調農田施肥了。中國古代最多是利用動物糞便作為肥料,到戰國和秦漢又利用腐熟人、畜糞尿、蠶糞、雜草、草木灰、豆萁、河泥、骨汁等。在漢朝已很重視養豬積肥。

 《汜勝之書》已記述作物施基肥、種肥河特殊的溲種法。 宋、元朝已開始使用石灰、石膏、硫磺、食鹽、鹵水等無機肥料。此時的農業書籍中已有糞壤篇各論,把肥料分為六大類。

 到18世紀楊燦又把肥料增為十類,施肥技術上提出了”時宜、土宜和物宜”的觀點。在歐洲國家,整個中世紀經濟發展很慢,農業技術停滯不前,如在《馬耕農業》一書中提到,耕作碎土的作用是使土壤成為極細顆粒便於進入作物根系的小口。

 當時普遍流行的觀點認為土壤供給作物的營養物質是”精”和”油”。燃素學說在中世紀後期也盛行一時。

 自文藝複興時期的到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國家中有人開始探素植物營養理論,在燃素學說之後出現了腐殖質營養學說,認為土壤腐殖質是農作物營養的唯一來源。

 宋王偃創建科學院,網羅天下各行各業的人才為我所用,現在,正是發揮他們的本事的時候、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