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布衣青雲》第59章 不登麒麟閣,便為青海骨
  人心難測,李霅確實不知道。

  昔日的宰相,在罷相後大擺宴會,文武百官,親朋好友,竟然連一個都未到,寒人之心。

  此時宴會雖然座無缺席,但是在李適之眼裡,猶如空空無一人。

  那種狂歌長飲,又不失彬彬有禮,才是李適之想要的。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身為皇室,又任過宰相的李適之不會降低身份,下位為平民百姓敬酒。

  而平民百姓,心底還是非常敬畏這個曾經為宰相的老人,拘泥禮數,不敢獨自起身,拿著酒杯去敬李適之。

  既然“宰相”請吃飯,他們吃便是。強乾務實的李適之不同於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沒必要去害他們這些平民百姓。

  所有人都津津有味的品嘗這王公貴族的宴席。

  對他們來說,一輩子只有一次。

  對於高辰來說,這種富有特色的大唐“貴族宴”只是讓他填飽肚子,讓他能走得更遠,盡快到達從軍之地。

  即便是一路上省吃儉用,他所攜帶的錢財也不多了,他需要盡快的到達隴右道,投筆從戎。

  “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酒到情處,難免長歎。

  這首《罷相》被李適之再次唱起。

  “誰料門前客,竟無一人來?”

  唱完之後,再次一歎。

  悲哀婉轉,異常淒涼。

  這道歎聲能傳遍整個院子。

  誰能知其意?

  唯有高辰恍然大悟!

  李適之已罷相!

  李適之並非宴請他們,只是他們巧合才來到這裡。

  他伸手摸到張九皋給他寫的推薦信。

  張九皋將他推薦給宰相李適之!

  張九皋欲推薦一個青年才俊,給意氣風發的宰相。

  罷相後的李適之,經過這次“宴會”之後,已垂垂老矣。

  如此,張九皋的推薦信還有什麽意義?

  聽到李適之的《罷相》,讓高辰打消了拜訪李適之的念想。

  並不是嫌棄李適之失勢,他只是平民百姓,沒有資格嫌棄李適之。

  相反,今日也算受了李適之一飯之恩。

  假如有一日,李適之父子遇到困難,他一定會予以幫助。

  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李林甫一旦盯上他,就如碾死一隻螞蟻一樣。

  想罷,高辰倒滿一杯酒,拿起酒杯起身,走到李適之面前,拜道:“宋州人高辰,多謝相公款待。”

  高辰說完,舉杯一飲而盡。

  “宋州人?來長安何為?”

  李適之不拒此杯,對來自千裡之外的高辰問道。

  他的話語很隨意,如高辰一樣來長安的外地人,他見得太多了。

  因為長安到處都是機會,是天下間最大的舞台。

  對商人來說,長安是大舞台。

  對讀書人來說,長安也是大舞台。

  高辰本來是讀書人,但有了從軍的信念之後,他便不是一個讀書人。

  高辰完全可以憑借後世的知識,以及唐代不曾有的東西,成為一個大商人。

  可是大唐的商人地位讓高辰啞然一笑。

  士農工商,商人地位最低。

  大唐的商人不能參加科舉,也就是說沒有做官的資格。跟贅婿一樣,不受人待見。

  甚至商人連征戰沙場,為國捐軀的資格都沒有。

  商人地位的轉變是隨著制度發展,

一朝一代開始轉變的。  富可敵國的商人和貴族是兩種概念。

  商富巨賈,仕途無路。盛唐時期,可沒有賣官鬻爵之說。即便是你再有錢,穿著和佩戴飾品也要注意點,一旦穿著打扮超過貴族,那便是大罪。

  花金山銀山,想依附在三品門下的商人,比比皆是。

  即便是有幸受王公貴族接見,也會受到歧視。

  歷史上,從宋代開始,商人被歧視的情況好轉。明清之後,商人的地位才有所轉變。特別是清朝,始現“紅頂商人”,商人鹹魚翻身。

  所以從軍隴右,才是高辰來到長安最大的收獲。

  “路過長安!”

  高辰不卑不亢的說道。

  “何去?”

  高辰的回答,使李適之開始正視高辰。

  “從軍河、隴。”

  高辰斬釘截鐵的回道。

  從軍河西、隴右,拜在王忠嗣麾下。

  “何志?”

  李適之再次一問。

  “今漢皇開邊,胡人猖獗,此我效死之秋也。不登麒麟閣,便為青海骨。這正是每個從軍者的志向。雖死無悔!”

  高辰回話道。

  高辰的意志已經異常堅定。

  路漫漫其修遠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短暫的經歷,造成了矢志不渝的信念。

  在虞城的恥辱,讓他刻骨銘心!

  雎陽的放肆,讓他滿腔怒火。

  既然下定決心從軍,就要做好戰死的準備。

  不然邊功就是一個笑話。

  縱觀全史,高辰沒有見過一個怕死的人能成為千古名將。

  昔日李世民那麽尊貴,還不是常擐甲上陣,冒矢衝鋒。

  “希望你有所成!”

  高辰的話並沒有打動李適之,只是淡淡的祝福了高辰一句。

  “告辭!”

  高辰長揖一禮,轉身離去,在太陽完全落山的一刻,走出李適之府門。

  “戰爭是為止戰,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勞民傷財。眼不見戰爭之事,耳不聞兵車之音。這才是聖人之治。這麽小的年紀,就貪圖邊功,他和王忠嗣相比差遠了。”

  高辰離開之後,李適之皺眉說道。

  “王忠嗣年輕之時,亦貪圖邊功,甚至為了邊功,違背主將命令私自行動,他常自恃勇猛,目中無人。那時他所勝之戰,皆為僥幸。今之王忠嗣有先軫、司馬穰苴的風范,效古人之法,治軍嚴謹,令行禁止,不輕易戰,戰之必勝。大將之材。這也是二十年的磨礪,大人怎麽能去打擊一個看似還不及弱冠的年輕人呢?”

  李霅是一名異常有見地的人,高辰眉宇之間的英姿勃發,不卑不亢。看似貪圖邊功,卻沒有一點貪色。

  不論如何,那種“不登麒麟閣,便為青海骨”的精神,使李霅多看高辰幾眼。

  “李白、王昌齡言語間亦英雄之氣縱橫,時勢不同,又有何用?九曲之上,又多一骨矣!”

  李適之心煩意燥,不願再對高辰有所多言。

  李霅怕父親惱怒,也不便再多說什麽。

  只希望父親能如姚崇、宋璟一樣,罷相之後,安享晚年!

  可是……

  樹欲靜而風不止!

  罷相只是他災難的開始。

  口蜜腹劍,羅鉗吉網。這個時期,楊釗也得夾著尾巴做人。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