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逆水行周》第535章 是,或不是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倒春寒的天氣讓人極易生病,差點因為晝夜溫差大而著涼染病的楊濟,一邊喝著湯藥,一邊看報紙。

報紙上刊載著各類新聞,如今已是鄴城常見的印刷品和消息載體,人們通過看報紙,可以知道許多時事,所以成了有錢人家的必備讀物。

自去年年末到現在的數月時間,鄴城報紙的發行量大漲,原因是一個令人關注的話題:朝廷是否應該罷佛。

這一切,源自去年年底,《梁書》初稿完成、天子讀過之後,對梁武帝不得善終,以及江南百姓在侯景之亂傷亡慘重之事頗為感慨。

於是,有官員上表稱崇佛禍國殃民,奏請天子罷佛。

上表的官員不止一個,而反駁的官員也不止一個,雙方就此話題展開多次辯論,朝廷又召集各地高僧齊聚京城,讓這些高僧對“佛教亂梁”的質問進行正面回答。

高僧前往鄴城需要時間,而在這段時間裡,鄴城內各方對於是否罷佛的辯論越來越多,其辯論內容,經朝廷許可,刊載(轉載)在各大都會的報紙上,廣而告之。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一事件,越來越多的官員甚至僧人參與到這場大辯論之中。

楊濟作為旁觀者,目睹了整件事發生及發展過程,他礙於身份,不太好公開表明立場,卻對整件事的幕後主使之動機,摸得一清二楚。

幕後主使,當然就是天子,其動機,當然不是僅僅有感於梁武帝崇佛卻不得好死。

楊濟很清楚,許多信佛的官員之所以在此次辯論中表現活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天子以“佛教亂梁”為借口,再行罷佛(滅佛)之事。

當年,周國就有一次滅佛,若是再來一次可不妙,因為當今天子手段了得,光是持續十幾年壓低糧價、布價的能力,就讓大家“不寒而栗”。

若這位鐵了心滅佛,保不齊使出什麽“絕戶計”,屆時中原佛教必然迎來一場浩劫。

然而,楊濟本人不認為天子要滅佛。

天子很講究“實用”,也意識到百姓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而朝廷又不可能讓道教一家獨大,所以,此次借題發揮,不過是找個由頭敲打敲打中原佛教罷了。

現在,許多高僧抵達鄴城,隨後以太史丞傅弈為首、主張罷佛的官員們,於昨日和這些高僧辯論。

辯論內容,刊載在今日發行的報紙上,於是“鄴城紙貴”。

楊濟現在看報紙,就是要看辯論過程,看著看著,他發現發難的傅弈等人,采取了一種很特別的策略:不和佛門信徒在經義上辯論,隻問“是”或“不是”。

那些和傅弈一起聲討“佛教亂梁”的官員,似乎心有靈犀,思路出奇的一致:全都死咬梁武帝崇佛卻不得善終、江南百姓崇佛卻家破人亡兩件事,以為“苦主”鳴不平的方式,質疑佛祖為何不顯靈。

高僧們一開始,當然要以因果報應、轉世輪回來解釋,這些官員不糾纏於因果報應、轉世輪回到底存不存在,直接就反問:

既然因果前世注定,百姓今生命運已定,那麽,要朝廷何用?

是不是百姓可以不繳納租庸調、不服勞役?

是不是不需要朝廷修路搭橋,改善民生?不需要興修水利、抗洪救災、賑濟災民?不需要操練軍隊,清剿賊寇、抵禦外敵?

是不是說父母官可以不理事務,不體恤治下百姓生活疾苦?不用勸課農桑,不用教化百姓?

是不是朝廷應該罷銅錢,好讓大家把銅都用來鑄造佛像以示虔誠禮佛之心?

各種發難,不離一個意思:既然今世已注定,

那麽朝廷就不需要存在了?一連串的問題後,傅奕來了個總結:這些問題,你們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提問者一開場就把話題扯到這種地步,在場高僧還有信佛的官員,誰敢直接說“是”?

首先那些信佛的官員不敢這麽回答,不然就是逆臣;其次,那些高僧也不敢這麽回答,否則就是妖僧。

所以,他們眾口一致說朝廷行仁政是積德,和佛祖普度世人的做法類似。

天子勤政愛民是積德,父母官愛民如子是積德,官軍保護百姓是積德,官府興修水利、鋪路搭橋、贍養孤老同樣是積德。

隻有今生積德,才有好來世。

所以,答案當然為“不是”。

面對回答,主張罷佛的官員又問:天子要勤政愛民,父母官愛民如子,官軍保護百姓,官府興修水利、鋪路搭橋、贍養孤老,是否該征收租庸調和商稅、礦稅?

隻能回答“是”或“不是”。

很明顯,高僧們隻能說(選)“是”。

於是第三個問題出來了:僧尼不繳納租(田租)調(戶調),不服勞役又不繳納免役錢(身庸),算不算是皇朝子民?

答案同樣隻為“是”或“不是”之一。

沒人敢說“不是”,然而,回答“是”之後,傅奕等人的嘲諷來了:

這些人不繳納租庸調、商稅、雜稅,不服勞役、兵役,有何資格和守法百姓相提並論?有何資格享受官府的庇護、官軍的保護?

免(減)租庸調、勞役,必須是規定品級以上官員才享有的特權,當然還有科舉中選的讀書人(按減免優待制度實行),立下軍功的將士。

僧尼不事生產,不繳納租庸調、服勞役,不服兵役上陣打仗,不為天子分憂,憑什麽享受這種待遇?

嘲諷之後,第四個問題來了:是不是百姓只需要剃度出家,或者為寺廟務工、務農,就可以免租庸調、勞役?

以明德元年來朝廷制定並實行至今的各種政策,這種問題,高僧們誰敢回答“是”?

傅奕等人接下來一連串的問題,答案全都隻能從“是”或“不是”中選。

現在,報紙上用大幅版面將這些問題列出來,同樣也將參與辯論的高僧、官員之回答列出來,讀者隻要識字,就能很明顯的看出形勢:

反對罷佛的人們,面對發難似乎“理屈詞窮”。

楊濟看著看著,不由得長歎一聲。

天子好手段,通過傅奕等人的發問,把那些擅長辯論的高僧耍得團團轉。

佛教的宗教理論,本來自洽性(自圓其說的能力)就很強,可以說高僧們個個都是辯論高手,所以中原自古以來,爆發的十余次佛道大辯論, 佛教勝多敗少。

楊濟知道歷史上在蒙元時期,又爆發了佛、道大辯論,這場辯論規模空前、規格最高、影響深遠,在辯論中敗北的道士及其弟子們,被朝廷強令剃度出家為僧,而無數道家經典付之一炬。

可以說,單就辯論而言,佛門子弟的戰鬥力是位列前茅的,不怕發難,因為他們總有本事把邏輯圓回來。

結果現在遇到了“是或不是”。

辯論對手發起的攻勢,佛門子弟隻能從“是”或“不是”之中選擇答案,空有一身辯術卻無處使出來。

楊濟認為這根本就不是辯論,而是居心叵測的問答陷阱,他不認為隻有自己看得出來。

但天子是以陽謀來給佛門子弟下套,甚至還廣而告之,不怕有識之士看出來。

因為這陷阱設置得十分巧妙,甚至一開始就佔據了絕對的道德高地,讓所有人看了,都明白其中含義,也不好說不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周境內,天子為什麽要把非士、非農、非工、非商,不承擔國民義務,不繳納租庸調、服勞役、兵役的僧尼,當做自己的子民來愛護?

上一個這麽做的梁武帝,不得好死,無數梁國百姓家破人亡。

所以,身為臣子的傅奕等人要問一句:愛民如子的天子,為江山計,為天下百姓計,為何要善待你們這些僧尼?

如果僧尼是非國民,是不是要離開中原,或者,繳納必要的費用、承擔必要的義務?

不要扯什麽不敬佛就要下地獄的鬼話,你們只需回答:

是,或不是!!
(=易看小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