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逆水行周》第570章 巧合
傍晚,皇宮,剛視察完玉米地歸來的宇文溫百無聊賴,正等著吃晚飯,因為飯菜是現做,要花一點時間,他便想看些資料打發時間。

 轉到書案前坐下,從案上堆著的資料裡隨手一抽,抽出一張規劃圖。

 這是太子宇文維城所呈天下鐵路規劃圖,若能夠實現,一個初步完善的鐵路網就會將天下各地籠罩,所以這規劃圖能讓人看過之後心曠神怡。

 但是,若要實現,大概要一甲子。

 六十年一甲子,以二十五年一代人計,至少要過兩代人再多十年的時間。

 為什麽這麽久呢?

 道理很簡單,國力撐不住,財政沒錢,鐵產量也緊張,隻能想辦法籌錢慢慢修,一段一段的修,修個六十年,也就能修出來了。

 對此,宇文溫想得很明白,太子也想得很明白,這是幾代人接力才能完成的事,若是好大喜功,為了趕在自己“任內”完工,強征百姓服勞役、趕工修鐵路,鐵路修好了,天下也亂了。

 到時候遍地烽煙,修好的鐵路被人拆了熔掉打造兵器,攻入長安來個“玉石俱焚”,有意思麽?

 宇文溫收回思緒,繼續看規劃圖。

 人總要有個念想,人生路上才不會迷茫,他身體健康,大概還能活許多年,於是太子距離繼位遙遙無期,所以處境總是有些尷尬。

 現在好了,太子全權負責鐵路建設,並且一心一意改進火車、為火車提速,還能鍛煉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又有一眾佐官可以差遣,一身精力有了發泄的地方,就不會胡思亂想。

 宇文溫不想鬧到父子相殘的地步,所以要給太子定個“小目標”,太子很爭氣,定下了宏偉的目標,分幾個階段實行,為此還構思了許多可行性極高的方案。

 朝廷財政不支持大規模修建鐵路,又不可能無限制發行國債,所以采用“官督商辦”的方式,籌集民間資金修鐵路,由朝廷居中規劃,官商合力修鐵路,進度比預期要快。

 等關中鐵路(東起渭口、西抵洛邑)修好,就要將其向東延長,將長安和洛陽連接起來,而為了照顧黃河中下遊航運,太子認為“客貨分離”能夠照顧多方利益。

 所謂“客貨分離”,就是一旦長安至洛陽鐵路建成通車,在一定期限內隻進行客運,貨運依舊由火輪船承擔(渭口至洛陽河段),而這個期限,名為“緩衝期”。

 等緩衝期結束,鐵路運輸會逐步增加貨運量,慢慢讓三門峽地區航運讓路,讓從事航運的船行、輪船招商局有調整的時間。

 之所以要這麽規劃,是為了照顧航運的利益團體,畢竟三門峽天險才克服沒幾年,許多人購置了新式火輪船跑航運,若一下子被鐵路運輸衝擊,會讓這些人虧得傾家蕩產。

 除去海運不說,江河航運肯定比不上鐵路運輸,朝廷將來必然倚重鐵路,所以要給一個緩衝期,讓大部分從事航運的人能夠規避風險。

 太子能想到這一點,說明眼界不錯,宇文溫很滿意。

 再有,太子擬定了一個方案,要在長安之外,建設一個天下鐵路“副樞紐”,承擔關東地區的鐵路網調度職責,這個副樞紐,將會是一個十字形鐵路網的中心。

 這個十字形鐵路網,由一橫(東起東海之濱、西抵河西的鐵路)、一豎(北起幽燕、南抵兩廣)兩條鐵路構成,而其中心,不在洛陽。

 按照太子組織相關人員的初步論證,這十字形鐵路網的交匯點(副樞紐),在熒州或汴州一帶會比較合適,一旦鐵路網成形,其繁榮程度,必然不亞於洛陽。

 宇文溫看到這個鐵路規劃時頗為驚訝,因為這個構思,很像後世的“事實”:橫跨南北的京漢鐵路(還有後來的京廣鐵路),以及橫跨東西的隴海鐵路,交錯在一起就是個十字形。

 其交匯點是鄭州,而鄭州就是因為成為鐵路樞紐,才快速發展起來,最後取代開封的位置,成為河南省省會。

 宇文溫曾經為此琢磨了一陣子,覺得後世的鄭州,應該大概位於現在的熒州和汴州之間。

 這是巧合麽?宇文溫認為不是,因為這是基於現實的鐵路建設最優結果。

 太子不是拍腦袋就想出來這種方案,而是大量技術官員經過多方論證之後,初步擬定的一個規劃方案,計劃大概用三十年時間完成。

 一開始,這個鐵路網是要以洛陽為交匯點,但考慮到未來黃河鐵路橋的選址,還有洛陽南面伏牛山脈的阻擋,所以多備了個預選方案,將交匯點落在虎牢關以東。

 結果這個備選方案越看越順眼,優點比第一方案多,所以...

 宇文溫正在感慨歷史的巧合,宦官端來飯菜,而貴妃楊麗華也來了。

 看上去有些心事重重的楊麗華,陪著宇文溫用膳,宇文溫默默地吃著,楊麗華默默地坐著。

 氣氛有些微妙,宇文溫吃飽喝足,見楊麗華如此“內熱外冷”,覺得好笑,乾咳數聲,哼哼起來:“哎呀,南風起,天氣越來越熱呀,都差不多和天竺一般熱了。”

 “呃....是呀....”楊麗華訥訥,見著宇文溫挑起了話題,卻不說下去,硬著頭皮說:“二郎,這..這....五山十刹製已經實施了吧....”

 宇文溫點點頭:“嗯,名分已定,趕不上趟的人,怕是沒有位置了。”

 “啊....那、那...那他回來了,還有容身之處麽?”

 “哪個他?”

 面對宇文溫的反問,楊麗華說話聲越來越低:“二郎,他..他已經出家差不多三十載了...”

 “嗯,然後呢?”

 “莫要為難他...”楊麗華看著宇文溫,雙眼滿是哀求。

 宇文溫看著楊麗華,良久,笑起來:“這話說的,當年沒有發生的事,現在也不會發生,他從天竺學成歸來,能不能站穩腳跟,就看他能不能靠學問折服南北兩宗。”

 “我會給他機會,這機會能否把握住,就看他有沒有真才實學。”

 楊麗華的弟弟,俗家名“楊廣”的智緣和尚,在天竺那爛陀寺求學十二載,如今已乘坐南洋貿易公司的海船返回中原,不久前在廣州番禹登岸。

 宇文溫收到密報(電報)後,想了幾晚,還是決定把這消息告訴楊麗華。

 智緣和尚此次回來, 攜帶了大量“原版”(梵文版)佛經,又有幾名同伴隨行,要將原版佛經翻譯,以便讓中原佛教獲得“真經”。

 這種便宜親戚,宇文溫本是不待見的,不過看在楊麗華的份上,他不會為難這位“留學僧”,還要給機會以對方,讓其與同伴翻譯佛經,並且和中原佛教南北兩宗的高僧交流交流。

 前提是對方識相,不要想著什麽“反周複隋”,若真是一心修行,那倒也不錯。

 “古”有唐玄奘西天取經,“今”有周智緣天竺留學,如此“巧合”,讓宇文溫頗為感慨。

 楊麗華探得宇文溫口風,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她不是想為弟弟爭取什麽好處,弟弟出家前留下血脈,這就夠了,她隻是想為弟弟求個免死。

 宇文溫正和楊麗華交談,皇后尉遲熾繁也來了,宇文溫見著皇后入內,不由得心中一歎。

 哎,親戚,親戚,這年頭便宜親戚怎麽這麽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