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一百零六.新的思想
“盧象升,中陽縣令,永寧知府,呂梁營,有意思。”徐光啟聽了老管家打聽到的關於盧象升的消息後,確認了盧象升的身份,對盧象升的好奇更深了。

 正在返回山西途中的盧象升,並不知道徐光啟專門派人去核實他的身份,一路上他緊緊地看著那些書,生怕出一點差錯。

 三日後,盧象升返回中陽縣衙,與此同時盧象升即將出任永寧知府的消息也傳遍永寧州,永寧、岢嵐二州的官場大震動,守在永寧州城的前知府對此早有心理準備,和幕僚把為官多年來收受的財貨收拾好,連帳面都懶得給盧象升抹平,就等著任命文書下來,隨時準備走人。

 盧象升和老郭一起護送著書到柳林,譚良棟在接到盧象升回來的消息後,直接到柳林外親自迎接。

 書裝了兩個箱子,譚良棟讓老郭打開箱子,一本一本翻了起來。在看到《幾何原本》時,譚良棟顫抖的把書打開,看著裡面熟悉的點、線、面、平行、直角、圓錐曲線等後世極為平常的數學名詞,譚良棟心顫抖了一下,一下讓他有了種回到未來的錯覺。

 “良棟,這本《幾何原本》,資其定法,發其巧思,不愧是在泰西之地流傳千年的奇書,其思考方式與我儒家書籍完全不同。”

 盧象升的聲音讓譚良棟回過神來,《幾何原本》有著嚴整的邏輯體系,其敘述方式與中國傳統的《九章算術》完全不一樣。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譚良棟要把《幾何原本》推廣到各地學堂,同《九章算術》一起,作為啟蒙書。同時,也要讓學堂的學生學習《幾何原本》中的邏輯思維,用論證推理的方式來學習數學,打破傳統的學習算術方法。

 譚良棟又翻開了《甘薯疏》,看到了書前的插畫,越看越覺得像後世的地瓜,便問道:“建鬥,這甘薯你聽過沒?”

 盧象升搖頭,他家在南直隸,主食是稻米,從未吃過什麽甘薯。

 譚良棟翻到了序言,徐光啟寫道:“方輿之內,山陬海澨,麗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隱弗章。即章矣,近之人習用之,以為澤居之魚鱉、山居之麋鹿也,遠之人逖聞之,以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坐是,兩者弗獲相通焉。”

 “余不佞獨持迂論,以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務相通,即世可無慮不足,民可無道殣。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終不能移。每聞他方之產可以利濟人者,往往欲得而藝之,同志者或不遠千裡而致,耕獲菑佘,時時利賴其用,以此持論頗益堅。”

 看到這,譚良棟忍不住讚道:“徐道使真乃大才!”

 這段話徐光啟先說了國朝地大物博,能用來養活人們的東西很多,但是當世之人認為一定的作物只和一定的氣候、土壤相聯系,倘若異地栽培,不是發育不良,就是種性改變,就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為枳。

 因此,人們很抗拒引進其他地區的作物。

 徐光啟則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他認為能夠引進的作物佔十分之九,不能引進的隻佔十分之一,若是可以引進其他地區的作物,人們就不必逃荒挨餓。徐光啟也不只是光說說,他還親自做了實驗,在老家栽培其他地區的作物,取得了不錯的收成,並能和本地的作物相互補充。

 譚良棟正在推廣的土豆正是在實踐徐光啟的主張,為了推廣土豆,譚良棟先是試種,讓余生做《土豆志》,隨後借著《土地條例》才慢慢推廣下去,過程中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

 隨後,徐光啟說了甘薯的來歷。

 “歲戊申,江以南大水,無麥禾,欲以樹藝佐其急,且備異日也,有言閩、越之利甘藷者,客莆田徐生為予三致其種,種之,生且蕃,略無異彼土。庶幾載橘逾淮弗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戶說,輒以是疏先焉。”

 在浙閩一帶,甘薯應經被廣泛種植,民眾在災荒年間種植甘薯,獲益極豐。徐光啟從門生那裡得到甘薯的種子,在老家上海縣種植,驗證了自己的猜想,甘薯移植後仍和原產地一樣。他希望人們能打破以前的成見,敢於引進外地的作物,抵抗災害。

 徐光啟不知道甘薯真正的原產地是南美,不然他會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

 讀完《甘薯疏序》,譚良棟對徐光啟更為佩服,相比較自己有來自後世的見識做基礎,徐光啟作為土生土長的明朝人,敢於打破常規,並且同傳教士學習泰西之學,這種作為,非常人之舉。

 盧象升在路上光看了《幾何原本》,見譚良棟看《甘薯疏》看得入迷,也湊了過來。

 看完序言,盧象升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當初譚良棟還是岢嵐盜時拜托他在江南老家購買的土豆,當即便道:“下次若是老家來人,我定要他們帶過一些甘薯來。”

 譚良棟把《甘薯疏》遞給盧象升,道:“相比較經義之學,我覺得徐道使的書才應該進入科舉考試。”

 盧象升當作沒聽到譚良棟的話,他對譚良棟已經很了解,這人極其鄙視四書五經,心中完全是自己的科學,很明顯徐光啟的農學就是譚良棟所說的科學。

 等天色逐漸黑下去,譚良棟和盧象升二人才發覺自己在外面停留的時間太長,隨即趕回真武山。

 點上油燈,譚良棟又看了《測量異同》,心中越發覺得那五百兩花得太值。如果說《幾何原本》是理論性的書籍,那《測量異同》就是一本工具書,徐光啟糅合了西方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和東方的《測圓海鏡》、《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集東西方的學術大作。

 盧象升則是看了《泰西水法》,此書徐光啟全面介紹了歐洲諸國的水利建設,特別是歐洲在治水時和東方不一樣的治水思路,徐光啟總結得很精辟:“西洋之學,以測量步算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於民用,視他器之徒矜工巧, 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講水利者所必資也。”

 “這句話說得好,若是國朝的能工巧匠能將本事用於國之重事,何被斥之為奇巧淫技!”

 譚良棟沒有直接回話,而是道:“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墨家的三表法早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當時儒墨相爭,儒家將墨家的精巧機關斥之為奇巧淫技,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墨家更是被打入奇巧淫技的深淵,墨子的三表法被刻意忽視。

 盧象升很尷尬,譚良棟所言是《墨子·非命》上的內容,墨子提倡門下弟子在搞發明創造時,要以是否有實用性,是否對家國百姓有利為標準,若是只是為某一人創造出來的玩樂之物,那才是真正的奇巧淫技。

 諸子百家的先賢早已有這樣的看法,只是被後世之人刻意忽視。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