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1621之大變革》四十三.成熟,發展
  天啟二年八月份,劉策到達太原府,接替了已經病重的徐紹吉,正式成為了山西巡撫。同時,劉策也知道了更多這段時間發生的事,其中最讓他重視的莫過於有人宣揚呂梁營馬隊遠赴平陽府滅掉黃河幫村子是為了解救被搶掠的家鄉女子,這得到了太原九衛普通士兵的同情。

  劉策在知道這件事後,準備一旦和呂梁營談不攏就強行開打的想法立刻就熄滅。鎮西衛和左衛的失敗,已經證明了呂梁營不是軟柿子,如今九衛普遍同情呂梁營,強令他們去鑽呂梁山對付呂梁營很不現實。

  “看來,只能用政治的方法解決了。”劉策暗道。作為大明官場上的實乾派,劉策深諳政治即是交易的本質,只要在原則范圍內滿足呂梁營的條件,那就可以讓呂梁營出兵,最起碼可以讓呂梁營此次出人去大同鎮,先把朝廷的命令給落實了。

  盧象升在太原待了一天后,便啟程出發,去中陽接任縣令之位。而在盧象升去的路途中,譚良棟也從陝北米脂往柳林而回。

  李相良本想讓吳敏多待幾天,但吳敏和譚良棟都認為已經離開呂梁營太久,不能再停留了。在臨離開前,已經和李言歡混得蠻熟的譚良棟邀請李言歡去柳林玩,看看他麾下的第三營。李言歡也不覷譚良棟,直接定了明年的三月份,去柳林看看。

  跟著吳敏、譚良棟回去的還有在米脂、榆林、延州府三地找的接人代表。這些代表們很感謝吳敏和譚良棟,一路上好話不斷。吳敏趁著沒人注意,偷偷對譚良棟道:“良棟,這次我讓你跟我來,就是為了讓這些人認識你,他們在陝北的能量很大。你是山西人,現在得到了他們的友誼,以後會對你有用的。”

  譚良棟點了點頭,對此很讚同。明末的那些起義大將,幾乎都是出自陝北,結識了這些人,以後即使自己真發生了什麽事,也有一條退路。

  過了黃河,回到柳林,安排代表們接走姑娘們後,譚良棟立刻趕回真武山,三個月了,土豆該熟了。真武山上的土豆地,余生正和莊戶們交談,此刻地表上的土豆葉已經掉得差不多了。

  譚良棟叫人找來鋤頭,自己親自動手去挖。土豆埋得不深,很快便挖出了一小筐。莊戶們看著挖出來的土豆很神奇,他們一輩子都沒見過這樣的東西。自己一個人有點慢,譚良棟挖完一壟地後道:“快,所有人都學著剛才我那樣挖!”

  半個下午的時間,所有的土豆都被挖了出來。有一個莊戶好奇道:“把總,這東西有什麽用?”對於沒有見過土豆這樣的根莖類植物,真的不知道土豆有什麽用,也不敢嘗試著吃,真要吃死了那就完了。

  譚良棟讓劉文景去生了一堆火,又從挖出來的六筐土豆裡挑出來幾個個大的,找水洗了個乾淨,笑道:“今天吃烤土豆。”

  看著放在架子上烤的土豆,三名負責種土豆的老農目不轉睛的看著,他們對於土豆的可食性還是半信半疑。余生則陷入了沉思,這土豆若真的可食,那它的產量就驚人了,三個老農一共種了還不夠半畝的地,就收獲了六大筐,更重要的是,這玩意挖出來洗洗就能吃了,不像谷子和麥子,還得曬、打、收集。

  土豆的香氣散發開來後,譚良棟帶頭拿了一個,剝開了皮,大口咬了起來,不時的讚道:“好吃!”看著譚良棟吃得這麽香,其他人也都行動起來,一人拿了一個,剝開皮吃了起來。

  說實話,沒加調料的土豆吃起來平淡無味還很澀,

譚良棟吃了一個便不再想吃了,想起了前世自己吃的炒土豆絲、土豆燒牛肉,很不爭氣的咽了口唾沫。其他人是第一次吃這個東西,吃完一個後馬上又取了第二個。  看著四人吃完了土豆,譚良棟笑著問道:“感覺怎麽樣?”

  其中一名老農心直口快,直接說了出來:“感覺肚子飽。”另外兩名老農和余生聽後都點了點頭,才吃了幾個就飽了,要是吃麵或者窩頭,要比這吃得多。

  “飽就對了,土豆是個實在玩意。”

  余生聽到“土豆”二字後,趕緊問道:“把總,這物叫‘土豆’?”

  譚良棟點了點頭,“土裡長的大豆子,可不就是‘土豆’?”譚良棟小小的開了個玩笑。

  余生表情很嚴肅,拿出了一直跟著老農們記得本子,在封面上寫下了“土豆志”三個字。

  譚良棟看著余生的動作,表情也嚴肅起來,問道:“余生,這三位老人家記上了沒?”

  “額……”余生尷尬了,這時代的文人都自視甚高,余生在書中以“柳林三農”簡稱了三位培植土豆的老農。

  聽到譚良棟的話,老農們不好意思了,在他們看來能記在書上的都是大人物,像他們這樣的身份就是記在了書上也是丟份,便紛紛道:“不用了不用了。”

  譚良棟擺了擺手,直接道:“三位老師傅,請說一下各自的名諱。”

  話說到這個份上,第一位老農道:“李狗剩!”

  “張老肉!”

  “王清水!”

  余生聽了這三個名字,有些難為,看向譚良棟。老農們惴惴不安,他們也覺得自己的名字很不高大上。

  “記上去!”譚良棟想到了將棉紡技術從海南島上傳到整個中華大陸的黃道婆,這麽偉大的一個人物,但在史書上卻隻記載了她的名號,連她的姓名是什麽都不知道。

  譚良棟從筐裡拿出了一個土豆,沉聲道:“若土豆能進入到千家萬戶中,余生,三位老師傅,你們都將名載史冊!”

  在余生記下了三位老農的名字後,老農們很激動,看著土豆歡喜不已。譚良棟趁熱打鐵道:“下一季的土豆種植就再次拜托三位老師傅了。”

  “瞧把總這話說得,絕對會像看親兒子一樣,把總就放心吧!”

  “嗯,這就好,余生你繼續跟著,土豆志可不能只有一季,要多寫,寫大量種植以後的問題、需要注意的事,都要弄清楚。”

  余生點點頭,譚良棟的那句名載史冊讓他也心潮澎湃,若是土豆以後能推廣開來,人們一吃土豆就會想到他余生,對於正統的讀書人來說,那感覺簡直不要太妙。

  處理完了土豆的事,譚良棟把手下的五個小旗全部召集到真武山大營。張應宸、劉文景、牛涼、康軍偉和屈華站在譚良棟面前,匯報各自小旗和駐地的情況。譚良棟在真武山上大搞教學的時候,給五個小旗可是開了很多小灶,其中就有對駐地怎麽調查。

  對譚良棟而言,數據能說明一切,小旗的各自駐地人口數、產煤量、存糧量就是關鍵的指標,各小旗必須要對自己駐地的這些數據一清二楚,而這也是譚良棟為什麽要在第三營內部普及基礎算數的原因。

  在譚良棟的努力下和煤礦改製的影響下,還有打通了外來糧食的運輸通道,柳林的人口數穩定在了三萬,柳林外面還有很多人想進來,都被譚良棟給攔住,除非土豆大規模推廣開來,否則以柳林的產糧是養不活太多的人。

  煤的產量在逐漸上升,大量的煤供應給交城的商人們,所獲的銀子一部分用來采購柳林缺的一些東西,另外一部分則以現銀運回來,用作分紅。礦工們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購買力見強,這也讓白世鏡的生意越來越好。譚良棟聽張應宸講,白世鏡準備招幾個人給自己乾活,並自己築一座燒窯,不再用譚良棟的。

  柳林最難解決的問題便是缺糧,靠著從交城運回來的糧食只是堪堪維持住了第三營自己的消耗。據譚良棟了解到的,現在的柳林,能吃飽飯的只有各家的主要勞動力,家裡的女人和小孩都是半饑不飽的狀態。對於這種情況,譚良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寄希望於下一季的土豆。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百姓糾紛的事。這些事,譚良棟暫時交給了李鶴軒和他的警察隊,對於這些事,譚良棟就一句話:“殺人者死,傷人者送罪營,剩下的和稀泥。”不用說現代法律,包括譚良棟,整個第三營上下,連大明律都不懂,對於地方上事情的處理全憑感覺,因此他急需刑名方面的人才。

  譚良棟受荀子和法家以及後世的影響,認為治理地方,一在民生,二在法。現在的柳林民生正逐步往好的方面發展,下面就需要定法了,沒有法就會混亂,混亂就會產生破壞。

  在譚良棟處理積壓下來的事務時,盧象升也到了中陽縣境內。此次盧象升赴任,除了必要的隨從,還有自己的一位友人。

  物以群分,人以類聚,盧象升的這位友人同盧象升一般,也是讀書人中的異類,不過他的不同之處不是盧象升那樣喜好舞槍弄刀,而是他所推崇的東西不隨當世儒生,他最尊崇的先賢是子夏先生,對由子夏學派教導出來的李悝、申不害、吳起、商鞅很感興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