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四十五.法家,逼迫
  柳林,真武山上,盧象升離開後,胡振江留了下來。作為一個深受法家變革思想影響的讀書人,胡振江對譚良棟的生產力一說很感興趣,縱觀戰國七雄的變法,由法家主導的最成功的兩場變法便是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和商鞅在秦國的變法,而無論是李悝的“盡地力以教之”還是商鞅的耕戰體系,在胡振江看來都可以用譚良棟的那一套生產力學說來解釋,這讓他迫不及待的想和譚良棟討論一番。

  吃完飯後,胡振江跟著譚良棟來到土豆地。盧象升在臨走之前也給譚良棟說了一下自己這位同窗好友的情況,譚良棟便把胡振江帶到土豆地,抽出時間和這位思想比較獨特的讀書人交流一番。

  胡振江站在地頭上,直接發問:“譚把總,你是否認為,生產力是決定一切的存在?”

  譚良棟用手撫了撫土豆苗,站起身後回道:“從物質的角度,我是這麽看的。建鬥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產糧不足引起來的,若是能把其他地方的水引到黃土高原上,或者我們學習秦人在山上種樹,把天上下的雨存在土裡,旱災就不會像現在這麽嚴重。”

  “秦人?”胡振江奇道,他對秦朝的理解除了商鞅變法就是暴秦,根本不知道古秦人還會這樣做。“他們為何會這樣做?這和生產力又有何關系?”

  “為了存住土壤,你看看現在這黃土高原,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山坡。現在是乾旱,如果來一場雨,要被衝走多少土,這些泥流最後又進了黃河,讓黃河也越來越渾濁,時不時的發大水。若是我們有那種生產力,在無法種地的山坡上種滿樹,讓雨水能夠存在土裡,減少水土的流失,最後流進黃河的也都是清水,既能減輕現在晉西北的旱災,也能讓黃河逐漸變清。”在柳林待了快兩年,譚良棟愈發的感覺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現在的黃土高原幾乎看不到什麽樹,土地十分貧瘠。

  黃河、旱災,這兩個詞讓胡振江心裡有了一絲想法,便追問道:“這要什麽樣的生產力才可以達到?”

  “很簡單,最基礎的一點,便是用比現在少的土地養活一樣的人。畝產高一些,便能騰出點地來種樹了。”土豆,既是譚良棟用來在後面的更大的災害下救命用的,也是他的一個嘗試。

  “可這談何容易,增加畝產,這……國朝最強盛之時都未有過如此祥瑞之事。”農業時代,畝產增加,會被當作一件祥瑞,還是那種真正的祥瑞,因為這象征著王朝的強盛。

  譚良棟笑著回道:“濤起兄,這莊稼生長,我們要研究它是怎麽生長,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什麽東西,就像我們人一樣,要喝水吃飯,而要長得強壯就得多吃點肉,莊稼也是一樣。”

  胡振江皺了皺眉頭,胡家在江南一帶算是比較大的地主,他家的佃戶基本都是靠著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辦法種地,幾乎沒有人去研究怎麽種地。想到這,胡振江又想到盧象升跟自己談到的,便問道:“良棟兄,這是屬於物理,還是化學?”

  聽到物理化學兩詞,譚良棟眼中浮現出一抹懷念,輕道:“是也不是,我更喜歡把它稱作為‘科學’”。

  “科學?”

  “是的,在我看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譚良棟很堅定的說道。

  胡振江陷入了沉思中,譚良棟的話他以前從來沒聽到過,傳統的四書五經裡大都是道德文章,自己讀過的法家書籍也大都偏向於權術之治,類似李悝、商鞅之類的堂堂正正變法之道聊聊無幾,

而譚良棟所講的科學更是聞所未聞。  第三營的事情很多,譚良棟不可能和胡振江談論太長時間,在看到胡振江陷入沉思後,便給余生使了個眼色,讓他代替自己招待胡振江。

  余生已經習慣了譚良棟嘴裡時不時蹦出來的新詞,他在聽到科學後並沒有像胡振江一般直接陷入沉思,而是隨手記在了自己的本子上。

  現在的柳林,基本所有的礦工都被第三營的六個小旗輪番操練過,一旦遇到事情,隨時可以拉出來三千人。也就是說,以現在柳林的情況,如果譚良棟搞個總動員,可以湊足八千人,這也讓譚良棟安心不少,即使吳敏回到延綏鎮,他也可以保持呂梁營的盤子,不至於被人整個給吞並了。

  在盧象升回去後,特別是在劉策繞過永寧知府直接讓盧象升找吳敏談判後,永寧府開始瘋狂流傳著一個消息,新來的巡撫大人有意讓呂梁營去大同鎮守關,並且很可能是要以第三營把總譚良棟為將。這個消息傳到劉垣圪坮後,讓正在謀劃如何回延綏鎮的吳敏有些吃驚,大同鎮可是九邊重鎮,同延綏鎮一個地位,新來的巡撫竟然敢讓自己這麽一支隊伍去協助戍守,特別是讓譚良棟這樣的新人去就不怕半道上出事,。

  譚良棟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很是吃驚,立刻派人到中陽縣,問盧象升是怎麽回事。與此同時,柳林老賀家,被譚良棟狠狠處罰過的老賀家老二在家擺了一桌子,邊喝酒便對自己的心腹管家道:“哼,讓譚良棟這小毛賊得罪我,老子我稍微使使手段,就能讓他吃不了兜著走!”

  賀家老二的心腹管家卻沒自己主家這麽自信,老賀家真正掌舵的是老大老賀掌櫃,管家對老大閉門不出不管事的態度很是疑惑,有點擔心自己主家是被坑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柳林內部反對譚良棟的人各使手段把譚良棟往大同鎮逼得事很快被李鶴軒知道,也就被譚良棟知道了。

  真武山,李鶴軒把反對譚良棟的人報給譚良棟,就靜靜的站在一旁。譚良棟眉頭緊鎖,他還是低估了這些人的影響力,據他從盧象升那裡得到的消息,新來的巡撫劉策確實是想讓呂梁營出兵去大同鎮協防,但劉策是希望吳敏帶隊。而現在,在某些人的鼓動下,譚良棟直接成了帶隊將領,在晉中那邊有很多人已經給劉策上書了,要以譚良棟為將。

  李鶴軒看著譚良棟,輕聲問道:“把總,要不要把那些人……”說著李鶴軒做了一個抓人的動作。

  “不行,現在柳林局勢平穩,這一鬧,煤礦又要受影響,你先暗地裡盯著那些人,具體怎麽做等我從劉垣圪坮回來!”

  “是!”

  劉垣圪坮,吳敏、杜松、譚良棟三人在後坡的窯洞裡。這次讓出兵大同鎮實在是突如其來,打了三人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現在以譚良棟為將的聲音很高。

  杜松皺了眉頭,開口道:“這是什麽人亂傳的,別有居心啊,就咱們現在的實力,去了邊鎮就是給人當替死鬼,特別是良棟你,你沒在邊鎮打過仗,這和咱跟衛所軍打仗完全不一樣。”

  吳敏也有些惱怒,道:“大同鎮直面東虜和建虜,戰鬥比延綏鎮只會更烈。良棟,這是有人要讓你跳火坑啊,你現在的實力太弱小了。”

  譚良棟深吸一口氣,道:“吳老哥,杜老哥,我仔細想了想,以咱現在的處境,很難和朝廷撕破臉,現在看來,這趟大同之行是勢在必得了。我想,現在我最重要的事便是回去選兵,讓第三營的實力能更強點。我離開的這段時間,希望兩位大哥可以多多關照柳林。”

  吳敏點了點頭, 米脂那邊的李相良傳來了不少消息,李伯年走通了陝西布政使的關系,只要劉策肯放人,吳敏回歸延綏鎮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現在就差個契機。而這次譚良棟去大同戍守邊鎮就是一個機會,一旦譚良棟完成任務回歸,那呂梁營勢必會發生點事情,到時候劉策不放他吳敏都不成。

  杜松臉色有點複雜,吳敏回歸的事他或多或少知道一點。吳敏一旦走了,杜松也不想待在呂梁營,在杜松的眼裡,呂梁營很難有發展,上有朝廷的壓製,地盤又在晉西北這樣的貧瘠之地,晉西北實在是太窮了,他在嵐縣待了快一年,基本什麽都沒撈著,這讓他產生了離開的想法。跟著吳敏回延綏鎮是不可能了,杜松從晉商口中了解到江南地區的富庶,萌生了到江南去闖一闖的想法。

  這次三人在後坡的相會可以說是最後一次了,吳敏也好,杜松也罷,只要這次譚良棟能從大同安然回歸,二人都會選擇離開呂梁營,吳敏追求的是自己在延綏鎮的軍旅往事,杜松追求的是一方大佬的富庶。

  離開後坡,譚良棟歎了口氣,吳敏和杜松算是譚良棟最早認識的朋友,自己能有現在的實力兩人的幫助很大,沒想到這麽快就要分別了。

  離別總是讓人傷感的,但傷感無助於解決當前的問題。譚良棟很快便擺脫了這種傷感的情緒,回到柳林後,召集五小旗開了個會,決定了劉文景留守柳林,張應宸、牛涼、康軍偉、屈華跟隨自己去大同。此次去大同鎮,譚良棟要從第三營和礦工中選人,邊鎮作戰不同和衛所軍作戰,更加殘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