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五十五.戰鬥,僵持(4)
  呂梁營同蒙古人戰堡一戰,戰死五十人,剩下的人人帶傷,其中重傷一百二十六人,不僅失去了作戰能力,更失去了生活能力。戰爭絕沒有書本上描寫的那樣詩意和浪漫,它帶來的只有血淋淋的傷害。

  死者需要撫恤,重傷者需要以後能生活下去的錢財,這些全都指著邊鎮的獎賞,而現在,邊鎮就給呂梁營一個沒有回應的交待,譚良棟焉能不惱怒。

  盧象升緊隨譚良棟回道戰堡,他沒有勸譚良棟,在軍中待了一些時間,盧象升很明白,邊軍戰力之所以高,完全是因為有各種獎賞。雖然呂梁營現在還沒有到邊軍那種沒錢就不動彈的地步,但一場仗下來,也是需要各種獎賞來穩定軍心。

  譚良棟和盧象升兩人坐在垛子裡,中間放著一口小鍋,裡面煮著面條。

  “良棟,要不我找行都司的人催催?”

  “呲溜”,譚良棟吃了一筷子面條,搖頭道:“沒用,剛剛我都那態度了,張珪也沒翻臉,說明這事解決不了。”

  “額,那怎麽辦?”

  譚良棟吃完了小鍋裡的面條,抹了抹嘴巴,冷聲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盧象升聽不懂:“什麽意思?”

  “過段時間你就明白了。”譚良棟打了個哈哈,他怕盧象升知道他要做的事後被嚇壞。

  戰堡這邊,都赤的損失不小,已經無力再發起攻擊,只能是和呂梁營相互對峙。主城那邊,吉度又發起兩次攻擊,盾車和郭世貴的火炮起的作用不小,但張珪依舊穩穩的守住主城,特別是在郭世貴手裡的炮彈和火藥用光後,吉度發起的攻擊越來越弱,最後和張珪形成了僵持之勢。

  戰爭一旦陷入僵持之勢,對防守方是很有利的。譚良棟見蒙古兵遲遲不行動,便把受了傷的士兵運回後方,同時也接到了來自柳林的書信。

  算算時間,譚良棟和呂梁營離開柳林也有一個多月了。在這一個來月裡,柳林發生了不少事。

  譚良棟一走,帶走了呂梁營大部分力量,柳林內外反對譚良棟的人便開始串聯搞事,面對這些渣渣,劉文景和李鶴軒毫不留情,直接搞掉柳林內竄得最厲害的一家大戶,讓柳林內部穩定下來,並把地盤往外擴了兩個村子,讓一直想把柳林掌握手裡的方山縣縣令嚇得心驚肉跳,不敢再搞事情。

  也趁著這個機會,胡振江協助李鶴軒編寫了《治安條例》,參照《大明律》,當然,這《治安條例》是譚良棟看到書信後附的胡振江根據《大明律》編寫的內容給起的名字。

  余生則提到了他負責的土豆,譚良棟走後不久,第二茬土豆就成熟了,收獲量不少。

  書信中還寫道,劉文景和余生組織留守呂梁營中已經學會寫字的士兵,給此次遠赴大同鎮的士兵家人寫家書,裝了整整三個麻袋。

  譚良棟掂了掂三個麻袋,份量不輕,這裡面都是來自柳琳的思念和擔憂。

  內城,呂梁營傷兵所在地,譚良棟走到大院裡,舉起手裡的麻袋,高聲道:“家裡來信了!”

  傷兵們愣了,家裡?來信?

  譚良棟和親兵也不給傷兵繼續解釋,直接拆開麻袋念名字:“李年!”

  “到!”

  “給你,你婆姨給你的信。”

  名叫李年的小兵挪了挪受傷的胳膊,接過信,有些驚訝:“我那婆姨還會寫信?”拆開信後,信上只有兩行字,但李年不識字,譚良棟道:“給我,我給你念。”

  “把總,

這……”  譚良棟接過信,信的內容很簡單,都是大白話,“當家的,家裡一切都好,娃娃們也好,你在外邊好不好?”

  李年愣了愣,從譚良棟手裡拿回家書,突然抱著家書哭了起來,一瞬間,李年覺得自己的心裡暖暖的,自己胳膊上的傷也沒那麽痛了。

  傷病營四百余人,所有識字的都被發動起來念家書,每個人接到家書後的表現都不一樣,有嚎啕大哭的,有沉默不語的。譚良棟沒有打擾大家,臨走前囑咐傷病營的負責人,大夫、藥花錢不要省,軍中沒有去大同府找,大夫不來綁著也要給弄過來,出了事他兜著,總之一句話,能康復的康復,能救活的讓活下來。

  譚良棟把剩余的家書帶到戰堡,張應宸把這兩天的戰況說了一下,遊蕩在戰堡外面的遊騎好幾天沒出現,看樣子是暫時撤退了。

  “那就好。”說完譚良棟指了指自己帶過來的兩個麻袋,道:“這是老家過來的信,給手底下的兄弟們分了。”

  “信?”張應宸兩眼放光,在兩個麻袋裡翻找了一遍,果然有自己的家信,當即道:“是,把總!”

  戰堡上也是一陣忙活,分家書的,念家書的,盧象升也參與了進去,這個時候,他感覺到家書裡那一句句大白話比自己讀的那些“之乎者也”要可愛多了。

  還有五十份家書永遠都沒有人能收到了,戰場上戰死的人一般都是火化或者就地掩埋,譚良棟安排人把這五十份家書分別給戰死的士兵念了一遍,然後燒給他們。

  譚良棟巡視了一遍戰堡,看著差不多人手一份家書,突然間意識到,好像就自己沒有家書,就連盧象升那家夥都收到了一份,據說是江南老家未過門的媳婦給寫的。

  “家啊……”巡視完戰堡的譚良棟回到垛子裡,歎了一口氣,腦子裡突然想到了李言歡,那個譚良棟在陝北認識的姑娘,不知道為啥,譚良棟有點想她了,現在已經十月份了,再過四個多月,李言歡會到柳林來一趟,譚良棟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迷迷糊糊中睡著了。

  簡簡單單的一個家書,讓整個呂梁營上下由於傷亡而顯得有些低迷的士氣重新振奮起來,並且把行都司拖欠獎賞的影響也給淡化到最小。

  次日,譚良棟給劉文景回信,首先毫不吝嗇的誇獎了一番劉文景,家書這件事做得真的是太漂亮了,然後把自己的想法交待了一下,一是仿照《治安條例》,和各礦班組一同商量,編寫《煤礦生產條例》,二是把收獲的土豆妥善儲藏,明年還需要更大規模的推廣。

  呂梁營的各級軍官和士兵們也開始給家裡面回信,信裡的內容依舊還是那麽簡單。戰堡上的部隊和傷兵營的家書也裝滿了三個麻袋,代表著遠在邊鎮的將士對家鄉和家人的思念。

  戰場上依舊還在僵持著,戰堡這邊徹底沒了蒙古人的蹤影,譚良棟把自己手底下的馬隊派出去打探情況,方圓百裡之內,除了三三兩兩的遊騎,沒有見到大隊的蒙古兵。甚至有膽大的跑到赤兒山的范圍,仍舊沒發現大隊的蒙古人。

  主城,都赤已經和吉度、格沁匯合到一起,在最後攻打了一次主城後,吉度覺得主城是沒希望攻破了,便往後撤了三十裡,暫時駐扎下來,派大量遊騎遊蕩在主城周圍。

  張珪帶著主力駐守在主城,吉度的四次攻城和滿人的火炮讓玉林衛的損失頗大,再加上邊鎮不見錢不動彈的德性,張珪和吉度繼續僵持著。

  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越來越寒冷,蒙古人撐不下去了。吉度想過自己這次行動可能失敗,但是沒想到一無所獲,吉度很不甘心,在接下來的日子,吉度派出大量遊騎,四處打探玉林衛的情況,最後終於在玉林衛和威遠衛的交界處發現一處草料場, 駐扎著一支小旗。

  軍中大帳,吉度、格沁、都赤、富察坐在地毯上,吉度最先開口:“接下來的目標是新發現的那處草料場,格沁、都赤,做一下準備。”

  “好的。”格沁和都赤二人回道。

  富察道:“吉度,那我們就不參與了。”

  吉度點頭道:“可以,你們先回赤兒山,出兵的費用已經準備好了。”富察帶的炮彈和火藥已經用光,參與不參與沒有什麽意義了。

  “這就好。”

  蒙古人分兵,富察帶著郭世貴和李阿信沿著赤兒山的方向往回走,吉度、格沁、都赤先是集結所有騎兵,在主城下造出不小的聲勢,然後立即調轉方向,朝著預先定下的草料場奔馳而去。

  張珪覺察到情況不對,派出手底下的馬隊偵察,探察出蒙古人的方向,立刻給沿邊城牆駐軍發出警告。

  譚良棟一直關注著這邊的情況,在張珪這得知蒙古人主力往威遠衛方向遠去後,又結合自己派出的馬隊探查的情況,判斷出赤兒山上只有少量蒙古兵,立刻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出擊!

  在戰堡駐守的一千人裡挑選出三百身體健壯的,穿上棉衣棉褲,帶上棉手套,套上棉靴,耳朵處再戴上棉罩,背上背著一捆木柴,集結好後便出發。前面馬隊開路,三百被裹得嚴嚴實實的士兵在寒風中前進。

  譚良棟把在戰前收集到的夾竹桃枝和其他乾柴也給帶上,這次對赤兒山的突襲,越快越好,他預感到這些先前準備好的夾竹桃枝會派上用場。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