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三十一.汾州,晉南
  “東翁,永寧民變,究其原因還是缺糧,我路過永寧府時,知府跟我說今年永寧秋糧是一粒也沒收上來。東翁,您看,與其繼續催糧,倒不如……”徐先生說到這停了下來。

  布政使倒無所謂,接過了徐先生的話頭:“免掉永寧的秋糧,是吧。”

  徐先生點了點頭。

  “你以為我不想免啊,但這談何容易。吏部的張問達跟王大人關系不和,一直緊盯著我,你看著吧,今年的考課他必定給山西評個下下等。若不是趙南星趙大人從中緩和,我看我這布政使是當到頭了,你說,在這種時候,我怎麽敢提出免征秋糧。巡撫大人病重,一旦出了問題,受到各方責難的就是我!”

  布政使歎了口氣,他現在明白了為啥按察使在徐紹吉病重後不表態,反倒比以往更安靜。這山西啊,現在就是燙手的山芋,若是擺不平晉西北的民變,他這布政使就真當到頭了。

  徐先生看著布政使愁眉苦臉,心中對自己的這位東翁看輕了幾分。這世上哪有光收獲不付出的事,若想更進一步,只能選擇擺平晉西北的事。想到這,徐先生繼續道:“東翁,如此看來,岢嵐盜是必須要招撫的。”

  “他們不是不答應我提的條件。”

  “東翁,招撫這件事只能緩不能急。我們可以先給他們釋放一點善意。”

  布政使反應過來:“你的意思是先解除對他們的封鎖。”

  “是的,東翁,我在柳林時注意到他們的煤都堆積起來賣不出去,我們可以先準許汾州、晉南的商人們去買煤。現在商道被永寧亂民堵截,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讓岢嵐盜清除亂民,又能防止他們同亂民合流,此乃一舉兩得之事。”

  布政使聽了徐先生的話後點點頭,道:“可以,還有一點,以後不要再叫岢嵐盜了,在各地文書中統一稱呼為呂梁營。還有,岢嵐盜不是有三個當家,那就以吳敏為千總,另外兩個為把總,不能再當家當家的叫了。”這些都是表面上的東西,布政使可以一人決斷。

  “東翁高見。”

  岢嵐盜,這是原先官方對吳敏等人的稱呼,從今往後,這一稱呼廢除,改為呂梁營,並同時授以吳敏千總之稱,以示朝廷招撫之意。

  這次徐先生並沒有親去,只是派了自己的得力手下去了後坡,把布政使的“善意”傳達了。

  解除封鎖對譚良棟的影響最大,譚良棟從吳敏處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抽調了三個旗和兩百跟著第三營訓練的礦工,打著呂梁營的旗號趕赴文水城。呂梁營的旗幟還是沿襲以前的紅旗,打在隊伍的前頭。

  文水城位於汾州府境內,是一個商貿重鎮。柳林是永寧最大的產煤地,在布政使封鎖柳林後,從汾州和晉南要買煤的商人便只能去臨縣、中陽購買,但這兩地的產煤量畢竟不多,再加上入冬後兩地出現暴亂,煤礦全部停產,導致靠永寧供應煤的州府煤價被拉高。

  在布政使解除封鎖後,文水城聚集了一大批前來購煤的商人,但由於永寧多地暴亂,商道全被阻截。其實到了現在,布政使的解除封鎖完全就是單方面的,只是解除了對商人們的限制,至於柳林方面,還得譚良棟自己想辦法打通商道。

  五百整齊的行軍隊伍對流民還是很有威懾力的,順利通過中陽後,便進入汾州府地界。在徐紹吉還能處理政事的時候,汾州府和永寧州邊境還有前衛的人駐守,在左衛兵敗退守鎮西衛、徐紹吉病重後,前衛的人怕自己老家出問題,

把人都撤回千戶所,布政使對此無可奈何,縱然他有錢糧,但他沒有調動兵馬的權力。  得到布政使消息的商人們聚集到交城的一處客棧裡,在得知呂梁營的人來了後,立馬到交城外迎接。

  此時的交城和柳林一樣,只是作為汾州府和永寧州的一個交通要道,並未在此設縣。譚良棟在抵達交城外時,看著已經頗具規模的交城暗道:“不愧為汾州晉商的交易中心,比永寧的幾個縣城要強多了。”

  早已等候多時的商人們在見到譚良棟後,立刻迎了上來,為首的是交城商會的會長梁讚。

  譚良棟讓自己手下的人暫時先駐扎在交城外,就帶著兩個親隨跟著梁讚進了商人們聚集的客棧裡。

  在到客棧的路上,譚良棟問道:“梁會長,此次過來的掌櫃們都是為了買煤嗎?”

  梁讚點頭道:“譚把總說得沒錯,現在永寧那邊有些不太平,煤運不出來,我們這些靠煤吃飯的便想到了您,譚把總手下盡是精兵強將,小小的亂民是手到擒來。”說到最後梁讚給譚良棟拍了個馬屁。

  譚良棟笑笑不語,由於時間緊急,譚良棟並沒有在汾州府調查過煤的行情,不知道價格應該定成多少,故打定主意待會進了客棧少說多看,看看這汾州府和晉南的商人們是個什麽說辭。

  進了客棧,梁讚把譚良棟介紹給了眾商人,中間自然是說了很多漂亮話。一番話下來後,席間就熱鬧起來了,主持席面的掌櫃讓人送來汾酒。譚良棟作為晉省人,怎不知道家鄉最具盛名的酒,在後世,市面上流行的很多都是勾兌過的,沒有那種醇香。端起一杯,抿了一小口,一股濃厚的醇香直入身體,讚道:“好酒!”

  一旁作陪的梁讚笑道:“譚把總,這可是直接從杏花村取過來的,老師傅親自釀造的。”

  “確實不錯。”譚良棟把自己杯中的酒喝完,讚道,然後看似不經意的問了一句:“現在各地缺糧,這杏花村還在釀酒,就不怕沒糧食吃?”

  梁讚聽出了譚良棟的意思,苦笑道:“譚把總說笑了,這都是前些年釀的,現在糧價都突破天際了,誰還敢拿去釀啊。”

  “那這不更好,你們正好可以從別處運糧到這,轉手賣掉,豈不是能大賺一筆。”譚良棟笑道,不過笑容中還帶著點別的意味。

  梁讚沒法回應譚良棟的這句話,剛好有個掌櫃走過來,梁讚立馬給譚良棟介紹這個掌櫃,把譚良棟的話給滑了過去。

  譚良棟也不以為意,這次宴請本身就是煤商們對譚良棟的一個試探,到目前為止大家還沒談到正事上,都是在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來拉近關系。

  宴席過後,譚良棟回了駐地,立刻叫來張應宸,讓他去查一查梁讚的底細。早在柳林的時候,譚良棟就苦於自己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便讓張應宸從第三營和礦工中選拔二十名口齒伶俐、會講多地方言的人,這次出兵,便帶著這支隊伍。張應宸得令後,立即把自己手底下的人散了出去,到交城的各個地方,用這邊的方言跟本地人交流,從中打探出對自己有利的信息。

  很快,譚良棟便知道了梁讚的不少信息。梁讚的本家是晉南祁縣的梁家,在祁縣能排進前五。這個時代的晉商大本營在祁縣、太谷、平遙三縣,能在祁縣排在前五,這足以說明梁家的財力雄厚。梁讚是祁縣梁家的分支,在交城有自己的一份產業,靠著和本家的關系,梁讚當了這交城商會的會長。

  除了梁讚的信息,譚良棟還知道了不少晉商在外風傳的事情。比如某某家是朝裡某位大人的錢袋子,每年到京城給送多少多少錢,某某家跟邊鎮關系不一般,專做口外生意,甚至還做殺頭的買賣。

  這些消息有的是捕風捉影,有的是空穴不來風,譚良棟聽完後搖了搖頭,想到了自己了解的晉商。晉商是個非常龐大的群體, 裡面有和後金韃虜私通的民族敗類,也有襄助革命知曉大義的英雄,但更多的還是隨波逐流、謹慎小心的小商人,他們面對朝廷的壓榨和社會的不理解艱難生存,靠著四處奔波運送財貨來賺取點微薄利潤,一代代的積累,才形成了晉商這一規模龐大的商人團體。

  而在晉商團體中,有那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大筆金銀在交易過程中的繁瑣和資本與商品之間的微妙關系,做起了票號生意,是中國最早具有金融意識的一批人,比同期隻知揮霍享受的兩淮鹽商不知強到哪裡去。

  據譚良棟所知,梁讚的本家梁家旗下就有個小票號,不過,可惜的是,這梁家在外面盛傳著是做殺頭買賣的,這點譚良棟倒不懷疑,因為,二十多年後,清兵入關,冊封的八大皇商裡就有一個叫做梁嘉賓的。

  晉商的水很深,譚良棟暫時撇開這個問題,考慮交城商人們的事。前來交城跟譚良棟買煤的商人們大部分都是二道販子,汾州府的市場太小,一般的平民百姓是燒不起煤的,商人們從譚良棟這裡拿到煤後,大部分售往晉南和太原府,這兩個地方達官貴人和大商人多,能燒得起煤。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定價,若煤的定價過高,那商人們肯定就不會從譚良棟這裡走貨,這次來交城就只能做一錘子買賣,若是定價過低,那譚良棟的損失就太大,以現在的情勢來看,從柳林往出運煤肯定得靠譚良棟,出價過低譚良棟是不會接受的。

  “看來,只能等明天的正式商談了。”譚良棟自語道,事關呂梁營的財源,譚良棟不敢怠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