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1621之大變革》二十七.交易,合作
  後坡地方窮,吳敏招待牟欽隻給吃了一碗面,讓牟欽叨咕了半天,說吳敏來山西才多久,就學會山西老財主摳門的性格了。吃完面後,牟欽告辭,並承諾五天之內給譚良棟運過來五百斤鹽。

  牟欽走後,譚良棟好奇道:“陝北怎麽會有人來這?”

  吳敏接道:“你在柳林不清楚,我派人回了一趟陝北老家米脂,這牟欽也是米脂人,剛好也在,就跟著過來了。”

  杜松是陝北榆林人,聽到這感慨道:“都離開快一年了,不知道陝北那邊怎麽樣了。”在杜松離開陝北時,延州府就亂了,聚集了大量的亂民,不知道現在是個什麽情況。

  “也是亂,府谷縣已經立起十幾股杆了子,王嘉胤就是其中最大的杆子,你看牟欽那樣子,就知道王嘉胤領著手底下的刀客也是獨霸一方啊。”

  “米脂和榆林呢?”米脂和榆林是延綏鎮邊兵的主要兵源,吳敏就是米脂人。

  聽杜松問到自己的家鄉,吳敏笑道:“這兩個地方你還不清楚,大家團結得很,有誰敢欺負!”

  不知想起什麽,杜松轉過頭來問道:“良棟,你是哪裡人?”

  “額,”譚良棟沒想到杜松突然問自己這個問題,回道:“我是山西人啊,老家就在呂梁山。”

  杜松點點頭,道:“我還以為你跟我們都是陝北那邊的人。”

  吳敏看了一眼譚良棟,以譚良棟目前的年紀表現出來的東西,不像是呂梁山這樣的地方能出來的,不過這些問題不是什麽重要問題,在吳敏的腦海裡就是閃了一下,緊接著吳敏就說起了正事:“今年秋收,良棟,靠著你挖的深井,今年的莊稼長得比去年好多了,打下的糧食也夠這個冬天。目前,朝廷軍隊也沒什麽動靜,因此,我想這個冬天,大家保持現狀即可。”

  譚良棟讚同道:“我覺得應該這樣,以咱的實力能保持現在的局面就可以了。”

  杜松也沒有反對,他自覺自己沒有譚良棟那樣的治理本事,就是攻下了什麽地方也不好處理。

  確定了冬天的方略後,吳敏、杜松、譚良棟三人又閑聊了一陣關於各自駐地的一些趣事後,便散去。杜松直接回了嵐縣,譚良棟則留了下來,他還需要等牟欽的鹽。

  五天后,牟欽如約趕到,和兩個夥伴一起趕著一輛驢車。牟欽的夥伴和牟欽一樣,背上背著一把大砍刀,這是陝北刀客的標志性裝扮。

  譚良棟打開了鹽袋,拿起一把鹽搓了搓,顆粒細膩,鹽的顏色也偏潔白,並沒有譚良棟想象中的是粗鹽那種灰黃色。往口裡含了一點,譚良棟讚道:“好鹽,價格怎麽樣?”

  牟欽嘿嘿笑道:“這可是我們從定邊鹽池取的,質量上乘,譚當家,看在吳遊擊的面子上,一斤鹽算你六分銀子,這裡面可是還包含了運費啊。”牟欽給的價格確實不算貴,在柳林鬧鹽荒的時候譚良棟曾給出一錢銀子一斤鹽的價格都沒人賣,而在平常年份,解州鹽池的鹽也是以一斤三分三厘銀子的價格售賣的,現在受戰亂的影響,一斤鹽漲到了四分銀子。明製,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十錢,一錢等於十分。

  譚良棟接受了牟欽提出的價格,然後讓牟欽把鹽拉到柳林。五百斤鹽一共是三百兩銀子,真武觀道士留下的金銀數目不菲,當初在查探時譚良棟大致清點了一下,光銀子就有八千兩,金子也有五百兩。

  在柳林,牟欽把鹽給譚良棟拉到真武山上的營地,譚良棟當場把五百兩銀子給了牟欽。

跟著牟欽的兩人清點了一下銀子,牟欽在確定數目後,對譚良棟道:“譚當家真是爽快,我就喜歡和爽快人合作,譚當家,若是還有什麽需要的,可以隨時來找我,我先在柳林這兒待兩天。”  “好,看看這有什麽你們需要的東西,可以去采購采購。不過,你們不能買糧食,我已經下令,不準一粒糧食流出柳林。”譚良棟笑道。

  陝北連年乾旱,旱情比山西嚴重多了,牟欽本想買些糧食回去,但聽譚良棟這麽一說,無奈道:“譚當家啊,你這命令一下,我感覺我是沒啥可買的了。”

  牟欽離開後,譚良棟看著堆起來的鹽,歎了一口氣,這個時代的鹽價就是貴。平常年份一斤鹽就三分三厘銀子,換在後世,考慮到這個時代的銀的冶煉水平,一斤鹽要賣相當於後世五六十元人民幣的價格,而現在六分銀子的價格,一斤鹽將近一百元了,難怪那些揚州的鹽商一擲千金,實在是暴利啊。

  正因為鹽的價格如此昂貴,故平民百姓一頓飯能少吃鹽就盡量少吃鹽,鹽消耗量並沒有後世那般龐大,譚良棟買的這五百斤鹽可供柳林的所有百姓吃一個月了。牟欽送過來的鹽品相要好於解州鹽池的鹽,但譚良棟並不能以六分的價格賣給柳林的百姓,只能和以前的價格一樣,一斤鹽四分銀子。

  解決完鹽的事情,譚良棟松了一口氣,開始考慮第三營的事。第三營現有六百人,編制是按吳敏的方式來,十人為一小隊,設一名隊正,十隊為一旗,設一小旗,六旗為一營,營官就是譚良棟,譚良棟自己也掌著一旗。第三營裡,譚良棟一開始帶的第三隊少年兵有四十五人,跟著譚良棟和盧象升學過一段時間,能認識常用字,其中張應宸和劉文景表現最為好,兩人分領兩個小旗。

  其余三個小旗是後來劉垣圪坮外來的青壯,因在巷戰中表現勇猛,被吳敏提為小旗,分到譚良棟麾下,三人分別是牛涼、康軍偉和屈華。

  和左衛的巷戰打完後,譚良棟忙於柳林的事,落下了第三營的學習。此次回後坡,吳敏提出了保持現狀的方案,譚良棟也表示了同意,正好可以趁著這個時候,繼續讓第三營隊正、小旗們保持學習。

  譚良棟在下柳林後,感覺最棘手的一件事是手底下沒什麽人,搞得什麽事情都需要他親自處理,效率十分之慢。而以現在譚良棟盜寇的身份,肯定不會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相助於他,倒不如自己親自培養,正好也能實現譚良棟心中把軍隊變成一所學校的想法。

  兩天后,第三營各小旗、各隊接到命令,由小旗帶隊,每天帶八名隊正到真武山上學習。少年兵們對此習以為常,很快就準備好,後加入的青壯雖然奇怪譚良棟的命令,但也跟著那些最早跟過譚良棟的少年兵們準備好。

  安排好了學習的事,譚良棟去見了一趟牟欽。牟欽在柳林待了兩天,采購了一些柳林的特產大紅棗。嚴格來說,紅棗在關鍵時候也能當作口糧,但紅棗不好保存,譚良棟也就沒有限制。

  此次譚良棟過來找牟欽,是為了合作的事,鹽始終是譚良棟的一塊心病,保持鹽的順暢供應是當前的頭等大事。

  牟欽知道譚良棟的來意,在將譚良棟請進自己住的窯洞後,牟欽直接開門見山道:“譚當家,鹽我們可以穩定的供給你,價格也可以一律按照六分一斤來,但我有一個條件,需要你的人去府谷一趟,同我們大哥王嘉胤談。”

  譚良棟皺了皺眉頭,道:“你不能做主嗎?”

  牟欽搖了搖頭,“這不是做不做主的問題,這是刀客的規矩,凡是幫與幫之間合作,必須斬雞頭喝雞血,以為血誓。譚當家您不是刀客,刀客的規矩譚當家可以不用遵守,但譚當家要派一個人去府谷, 代您和我們大哥談。”

  見牟欽態度堅持,譚良棟也確實需要鹽,便答應了牟欽的要求,派去了劉文景。劉文景做事認真,為人謹慎,適合代譚良棟去和王嘉胤談。現在還是天啟年間,譚良棟不知道王嘉胤在府谷混成什麽樣子,但等到了崇禎年間,王嘉胤手下就有了三十六營的人馬,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那時還都是他手底下的人。

  隨著煤礦和鹽荒的解決,譚良棟和第三營在柳林的地位日益穩固,譚良棟決定控制柳林周邊的交通要道。

  柳林,在永寧州屬於交通要塞,往東連接永寧州城,向西就是軍渡渡口,直達陝西。在東面,譚良棟選擇在出柳林口駐扎三個隊,監視永寧方向,同時也方便禁止糧食流出。在軍渡,譚良棟直接在原東關巡檢司駐扎一小旗,禁止流民進入柳林,並在渡口抽取厘金,譚良棟暫時還不想從農戶手上收取糧食,只能通過抽取厘金的方式來開流。

  在煤礦改製後,譚良棟在礦工中威望日重。受煤滯銷的影響,已經有一半礦工在跟著第三營搞訓練。然而,由於在煤礦改製後,礦工的工錢直接跟產量掛鉤,另外一半的礦工產量仍不低,但以目前的柳林根本消化不了那麽多的煤,沒辦法,譚良棟隻好把三分之二的礦工拉去訓練,隻留三分之一的礦工去挖煤,並且每天隻讓他們挖八小時,幸好這是在冬天,白晝時間也就八個來小時,譚良棟的命令才能貫徹下去。

  而此時,劉文景也跟著牟欽離開了柳林,直接在軍渡渡口坐上了船。這是劉文景第一次出遠門,心裡很是忐忑。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