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1621之大變革》二十六.煤價,鹽荒
  京城,布政使的信直接送到當朝戶部左侍郎王在晉手裡,王在晉讀完信後,陷入了沉思。山西布政使信中的內容包含不少,簡單講述了在晉西北發生的民變,重點說明了真武觀的毀壞,然後請王在晉拿主意,該如何應對晉西北的這股賊寇,在信的末尾,布政使還點了一下巡撫徐紹吉的身體問題。

  山西布政使和王在晉是同年中的進士,又是同一位考官門下,政治關系十分緊密。王在晉身為朝堂大佬,在朝堂上也是自成一個小派系,而在官場上,若想維持一個派系的穩定,除了權力就是金錢,王在晉這一派系的錢袋子主要就是山西晉南的晉商和晉西北的煤礦,而如今柳林的真武觀毀於盜寇之手,王在晉這一系的財源就會有所損失,也會影響到王在晉自己在朝中的政治資源。對於晉西北的盜寇,王在晉自己是想盡快剿滅,但當前朝廷局勢鬥爭嚴重,由不得王在晉這麽做。

  現在離天啟皇帝即位快一年了,剛即位時那種君臣融洽的局面已經消失,隨即而來的是君臣疏離。天啟皇帝對於臣子們撤銷天下礦監稅使的奏章全部留存,不予批改,內閣諸大臣無奈,礦監稅使歸東廠提督太監管轄,文官系統插不上手。

  除此之外,陝北民變愈演愈烈,為避免局勢糜爛到四川奢安之變那樣的地步,朝廷開始選拔新的三邊總督人選。對於陝北民變,朝廷之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以撫為主,一種是以剿為主,兩派人馬根據自己的主張紛紛推出人選,都被天啟皇帝否決。

  同時,天啟皇帝開始疏遠自己的大太監王安,這對於太監來說是政治生命終結的信號,或者是生命終結的信號,而王安,作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和朝堂上的大臣關系不錯,在很多事情上都保持一致。

  王在晉作為戶部左侍郎,這種和皇帝打擂台的事還輪不到他,但王在晉畢竟久經宦海,他已經敏銳的感覺到,最遲到明年,三邊總督的人選一定會確立下來,到時就能看出來朝堂上得勢的會是些誰,皇帝的權威到底有多少。而在這個過程中,王在晉不適合做出任何大的舉動,不然極易暴露自己的傾向,這對於他來說是很不利的。

  想到這,王在晉便給山西布政使提筆回了一封信。對於晉西北的盜寇,目前先不要輕舉妄動,若是盜寇不變成流寇,保持現狀即可,並告誡布政使,不要亂管巡撫的事,朝廷的吏部自有章法。在王在晉看來,若三邊總督換人,那山西巡撫也會跟著換的。

  山西布政使接到回信後,隨即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從賊寇肆虐的地方出來的煤炭,商人一準不許購買,解州鹽池的鹽,也不準流入其地。王在晉讓保持現狀,布政使遵守了這一命令,但他也不會讓這些賊寇過得輕松。

  十月份,柳林,以往的這個時候從晉南過來的商人們就都聚在柳林開始拉煤,而今年,卻是一個商人都沒到。

  在譚良棟進入柳林後失勢的掌櫃們聚在老賀家,一個個臉上笑意十足。在煤礦改製中損失最大的一個掌櫃冷笑,“哈哈,我說啥來著,這譚良棟不自量力,搞並礦,現在知道煤礦不是那麽好經營的了吧,沒人買,我看他怎麽跟那些礦工交待!”

  老賀家掌櫃咳嗽了兩聲,道:“你小點聲,若真惹火了譚良棟,他把你的家給抄了我看你還笑得出來不!”

  眾掌櫃止住笑,老賀家掌櫃繼續道:“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要低調,若是譚良棟遷怒於我們,那我們可就不好過了。

好了,散了吧,以後沒事別這麽老聚了。”  真武山上,譚良棟已經知道了挖出的煤賣不出去,通過從遊商口中打聽,知道是太原府方面下的令,不準商人們購買柳林的煤,即使有人買了,也不準其進入晉南售賣。晉南是山西最富庶的地方,晉西北的煤主要是銷往晉南,布政使的這一決定真是打中了譚良棟的軟肋。

  望著日益堆積的煤,譚良棟咬咬牙,從道士的存銀中拿出小部分來,自己消化了全部的煤。為了防止煤越挖越多,同時命令各甲的一半礦工跟著各隊訓練,一應夥食全部由三營負責,隻留一半的礦工去挖礦,降低產量。

  但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只能起一時的作用。譚良棟也知道,但現在的他並沒有更好的辦法,若不是第三營糧草不足,譚良棟早就開始擴兵,到時把整個晉西北的所有產煤地都給佔了,他就不信太原府還敢禁買他的煤,甚至可以說,到時候煤價多少都是由譚良棟說了算。

  撇開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當務之急還是糧食產量不足,譚良棟想快點見到盧象升,好確定他有沒有找到那三種作物。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譚良棟好不容易解決了煤的問題,另一個更為迫切的問題接踵而至,鹽的問題。人不可一日無鹽,不吃鹽則全身無力,鹽和糧食一樣,是最基礎的兩類物資。而柳林,出現了鹽荒。

  鹽荒可比煤滯銷嚴重多了,在譚良棟察覺到這個問題時,他不再對柳林還在的那些掌櫃保持和善的態度,一個一個都被他請上了真武山,和掌櫃們進行了一番深刻而難忘的談話。

  老賀家掌櫃最識時務,立即把家中的大部分存鹽全部交了出來,其余的掌櫃也被迫拿出了存鹽。對於這些掌櫃手中的鹽,譚良棟也不是完全的強取,而是以平常年份的價格從他們手裡買過來,不得不說,道士們留下的錢財幫了譚良棟大忙了。

  手中有了鹽的譚良棟立刻在真武山下搞了個平價鹽鋪,按以往的價格賣給人們,平息了鹽荒帶來的恐慌。但柳林畢竟不產鹽,譚良棟四處尋找私鹽販子,甚至放出要以高價買鹽的信息,然而,在山西布政使的親自乾預下,原本管理松散的解州鹽池突然嚴格起來,走晉西北這一道的私鹽販子無貨可取,只能另尋它門。

  譚良棟和太原府兩次無形中的交鋒,讓譚良棟認識到了明朝官僚系統的厲害。固然此時的官場已經爛到家了,但它仍在運轉著,仍能調動大量的資源,對付起譚良棟還是綽綽有余的。

  這也讓譚良棟消除了自己對這時代官員的輕視,並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原先的譚良棟和杜松的想法一樣,甚至比杜松還要更甚,完全不把官府放在眼裡,但現在譚良棟不再這麽想了,他反而有點認可吳敏的想法,不能小覷官府啊。

  十月中旬,譚良棟手頭的鹽不多了,正當譚良棟想到時候若是實在沒有辦法就從劉垣圪坮拿點鹽時,吳敏派人過來,讓譚良棟回後坡一趟。

  回到後坡,譚良棟離遠就聽到窯洞裡杜松的聲音。走進窯洞,除了吳敏和杜松兩人,還有一個老漢,一水的陝西口音。

  見譚良棟進來,吳敏介紹道:“良棟,這是牟欽,米脂人,在陝北地界可是鼎鼎有名啊,以前和我同在延綏鎮做過事。”

  譚良棟上前見禮,“在下譚良棟,見過牟老英雄!”

  牟欽哈哈大笑:“什麽英雄不英雄的,這小後生會說話啊。譚良棟,我聽吳遊擊說過你,年紀輕輕就領一營,很不錯!”

  吳遊擊?譚良棟奇怪牟欽對吳敏的稱呼。

  牟欽注意到譚良棟奇怪的眼神,道:“你不知道?”

  譚良棟搖了搖頭,他只知道吳敏在延綏鎮很可能地位不低,但沒想到會是遊擊將軍。

  “哎,吳敏以前可是延綏鎮的遊擊將軍, 若不是郎參將……”

  吳敏咳嗽了幾聲,打斷了牟欽的話,道:“你不是有事過來聯絡,還是趕緊說正事吧。”

  牟欽搖了搖頭,無奈道:“好吧,我聽你的。這次我來呢,是代王嘉胤大哥過來拜訪的。”

  “王嘉胤?”杜松不客氣道,“他不好好吃他的兵糧,怎麽跟你乾起了刀客?”

  王嘉胤,陝北府谷縣人,和吳敏、杜松同在延綏鎮當兵,杜松和他有一點矛盾。

  牟欽苦笑道:“杜老哥,這不沒辦法嗎,王大哥聽說吳遊擊你在山西這混得很開,就讓我過來拜訪拜訪,看兩家之間有什麽可以合作的?”

  譚良棟正為鹽的事發愁,聽牟欽這樣說,便試探著問了一下:“你們那邊有鹽沒?”

  “鹽?譚兄弟,如果你要鹽的的話,可算找對人了,咱這延安府,可有不少鹽池。”

  “你確定?”譚良棟急問。

  “那必須的,以前那專給皇帝老兒用的青鹽,可有不少是從我們這產的。”

  見譚良棟如此急切,吳敏幫腔道:“牟欽,現在陝北那邊亂成一鍋粥,你們能從哪搞到鹽?可不要誑我們,不然下次就不好相見了。”

  牟欽嘿嘿一笑道:“刀客是幹什麽的,小事而已。小子,你要是不放心,這次回去我給你拉過來五百斤鹽,不過,你得把錢給準備好了。”

  譚良棟點點頭道:“錢我沒問題,只要你能運過鹽來。”

  “爽快,老吳、老杜啊,那我就先回去了,沒想到這次,沒和老夥計們做成生意,倒和你手底下的娃娃談成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