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唐殘》第381章 政亂人思變(中
如今的江陵城中,雖然還算不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古風亦然,但也是市井繁華而人民相安的一派新氣象。道理也很簡單,基本上能夠威脅和妨礙到治安的因素,已經大都不存在了。

無論是遊手好閑的惡少年,還是大邑市井最常見的城狐灶鼠、破皮無賴,扒手乞兒,都在巡禁隊的一次次搜羅和拉網下逐漸不見了蹤影;因為在太平軍的治理下,遊手好閑或是無所事事本身就是一種罪過。

因此,在法曹所屬的各級刑名官之外,又新設一個名為管教科的所在,專門負責這些形形色色的犯事人等去處。

無論是亂倒垃圾、汙穢的輕微犯規,所編排的就近坊區勞作;還是小偷小摸、偷雞摸狗之類,所罰去河口沙場和伐木場、采石處;或又是作奸犯科之輩所充入的,長期不見天日的礦坑、礦洞之中。

用某位太平軍大人物的話說,便就是“再汙穢不堪的事物,也可以拿來肥田種植的。”

而作為新近江陵城中才出現的一道風景,

成群結隊的少年人穿著統一灰藍色的號服單衣,在清脆的哨子聲中喊著隱隱約約的口號,列隊從街口魚儷而過,又緊隨著隊頭引導的小旗消失在了城坊當中。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哪怕他們雖然瘦歸瘦亦且長得參差不齊,但氣色和精神勁頭都是還算振奮;而且哪怕正處心性最為跳脫和好動之年,亦步亦趨行走在隊列當中也沒有多少雜亂無章的味道。

就像是被某種特殊的工具給一一規范過了一般,呈現出與那些放任自流在外,衣不蔽體滿身泥土的普通貧家兒女,完全不同的另一番風貌和氣象。

“如今的荊南治下,竟然有。。收納了這麽多的孤兒少年麽。。”

剛從城外探訪歸來的楊師古,就這麽直愣愣的看著好一陣才回過神來。

卻是因為其中年紀最小的一位,不禁讓他想起了因為自己被構陷的官司而早夭的女兒。如果,有這種義軍帶來善政的話,也許就能夠從那場絕望與災禍中活下來了吧。

雖然後來打破鄆州的義軍,替他殺掉了那個構陷他的新貴,出首舉告他的同僚,以及在牢獄中折磨和迫害他家人的牢頭;但是他失去的妻女卻是再也不會回來了。

“楊軍師卻是誤會了啊,”

陪同的年輕吏員卻是笑笑道。

“這些大都是城中百姓的子弟呢,真正的孤兒少年什麽的反倒是另有安排的。如今依照領軍頒下的方略。,但凡登籍在冊的下三等戶百姓之家,都要於十歲以上兒女中,征發一人來城中別設的工讀所做事數載。”

“這些征來的少年人白日間要入場做工,午後出外操行和營中打雜,晚間才教授文字和數算。。反正所求也不高,只要稍有所成即可,其實是以為日後工場、礦冶的學徒、工役之備選。。”

“因為工讀所包給食宿能省檢家中用度,還包上工的行頭,教導學識兼帶學到手藝,城內一度是趨之如鶩競相送來,遂才有這般局面和氣象呢。。”

“自然了,因為條件有限的緣故如此設置之所,尚且隻限於本軍治下的十數座較大的城邑而已。。”

這一連串介紹聽取下來,楊師古卻是有些歎然而觸動起來。

哪怕是隻供食宿,還要做工來償付,哪怕隻限於城邑中百姓家的子弟,日積月累下來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了;而可以令百姓趨之若鶩、競相從之,這才是鼎革易新的氣象啊。

至於自己所在那邊,雖然早早建立了王號和年間,又遍設諸多官屬而屢屢萬眾來頭聲勢過人;卻是沒有一處可以停駐下來好好生民養民,

實踐所願和施展抱負的治理根基之地啊。或者說是曾經有過類似之良選和機遇,然而卻被軍府上下貪慕眼前得失、輕剽冒進的風氣和勢頭,給白白錯過和主動放棄了。

結果死了一茬又一茬人的義軍漸漸的不似當初那個義軍,而窮困潦倒的地方百姓還是那個百姓;義軍所過之處除了開倉放糧時的短暫狂歡之外,生活重壓在身的苦難與艱辛,也未見得能夠稍減幾分。

哪怕是他們打敗了再多的官軍,陷沒了許多的城池,殺掉了更多的官吏和富人,也獲得了許許多多的財貨,但是當初天補平均的理想和道路,卻依舊還是遙遙無期的茫然不知在何方。

作為伴隨義軍一路走來的老人,他實在覺得有些心累和困倦,又漸漸愈發困惑起來。而與他一起幸存下來卻是越來越少的老兄弟們,卻是大多已經根本不願去想,也懶得去想這個問題了。

或許對他們而言,能夠就這麽一路打回老家去,揚眉吐氣的在鄉裡過上人上人的日子,就足以成為余生僅存的追求和所想了吧。但是僅僅這樣的話,楊師古他打心底有怎麽甘心呢。

。。。。。。。。。

三月初九,正已春明日,宜誓師行征。

在接受了一大批來自江陵轉運的糧秣甲械物料補給,以及三營的駐隊和三營的補充兵之後;蟄伏和修整了大半個月的太平軍,也終於迎來了再度的整軍出陣之日。

事實上出了江寧城又越過鍾山諸丘之後,就是一片平坦空曠的蘇南平原(長江三角洲西端)了。只見行進在曠野之上軍伍如織旌旗飄搖,槍矛如林而車馬祿祿。

這些青灰色行裝的太平士卒背牌跨弓、舉槍擎旗,隨平緩而輕快的橫笛聲聲,成群結隊緣著大路伴從著車馬,拉出長短不一的縱隊,大步奔踏前方而去。又有許多小股的騎兵,緩緩輕馳在路旁的野地裡。

只是在別處原本已經是春耕繁忙的時節,現在卻是一片的清冷凋敝而人煙絕跡的光景。開春解凍後本該開渠灌滿睡的水田裡,也只有一片被風吹日曬的乾硬、板結起來的土塊,但只要一腳踩下去就會吧唧有聲的蹦出泥漿來。

許多田野的位置已經被大群人活動的痕跡給踩平踏爛,還有一些河渠也被人為的截斷或是挖掘開來,而淹沒了附近一片又一片的良田,將其變成了泥濘難行的臨時沼澤。

時不時遭遇的村落也盡顯破敗。其中的人家早已逃亡一空。空蕩蕩的廬舍和棚屋、圈欄,任憑春風吹過如同鬼蜮一般的,發出某種風吹雨打去了的嗚咽聲;根本毫無人煙稠密的東南魚米之鄉、舟車如織的東南財賦重地的景象和風韻。

當然了,造成這種景象的背後,或許還有周淮安在其中推動的結果。雖然知道這是結束這個亂世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價,或者說是無可奈何的結果;但是親眼見到之後,還是讓周淮安心底殘余後世的現代人道德底線和三觀,很有些不是滋味。

“領軍,據已然探明的敵情,這些徒然新增的敵勢,乃是來自浙東各地的義營兵。。”

葛從周亦步亦趨的驅馬伴從在左右道:

“義營兵?這又是什麽來頭和乾系。。”

周淮安不由的發問道。

“便是原本各地鄉裡自募的土團軍和鎮戍兵呢;只是那鎮海周老賊在前些日子頒下了許多告身,將其盡數編列在麾下,號做義營軍;”

葛從周繼續解釋道。

“後來又傳令四方,但凡是願來潤州備敵從戰的,皆有厚賞和重賜;乃令開了各州府庫大肆散給軍械和物用。。因此在短時內就聚附甚眾,而號稱‘義營十萬’。”

“其中不乏為官府所欺蒙,假以守土安民之故而奮勇敢戰之士;又頗得熟悉鄉土的地利之便,百姓為之聞風而動的人和。是以此番除了蓋老都統的本部之外,其余幾路義軍這才皆遭了敗績。。”

周淮安不由得歎了口氣,這就是傳統義軍在宣傳和發動百姓上,目光短淺或是只顧眼前的短板所在了。而太平軍對付那些地方勢力來,不但殘酷而堅決的鎮壓那些上層及其附庸,也注重對於相應根源和土壤的後續挖掘、摧毀。

並且能夠用散發帶不走浮財、物資的後續手段,來爭取和團結那些沉默的大多數,而將其變相的捆綁在太平軍陣營的戰車上。畢竟大多數人的眼光都相當有限而抱有相當的僥幸心理。

然而他們一旦拿了義軍分發的東西之後,來自官府和豪強大戶重新得勢的後續清算,就沒有那麽輕易放過他們了。於是那些原本不願意和義軍一起走的,也會在環境和行事的逼迫下紛紛倒投過來。

另一方面顯然還有葛從周不便直接說出來的諱言之處,也就是這些短時間內大肆擴充起來而良莠不齊的別部義軍,各種控制不力的紀律敗壞和濫殺濫搶行為,所造成地方傷害的擴大化和人心上的迅速疏遠。

這就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得了的因素和結果了。

還有第三個原因,則是周淮安通過外派地方的普查、探報、工作三支隊, 給收集的數據當中隱約判斷出來的;

就是相比災荒連年兵火不斷的其他地方;江東兩浙之地畢竟是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哪怕在朝廷的盤剝重賦之下逃亡之民,也能夠依靠野外相對豐富魚貨水產瓜菜澄,得以相互抱團的勉強苟活下去。

因此,在這裡真正成規模流民還只是少數例子;哪怕又跳出來舉旗呼應的,也很快就被掃平和撲滅下來了。反倒是那些掌握大部分社會資源的地方豪強大族,得以變相截留賦稅和徭役自肥,然後以備寇為名迅速壯大起來。

更兼上前些年鬧的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之亂,讓地方豪強大族在保護自己身家的前提下,多少放松和減輕了對鄉裡的盤剝;也造成了這幾年底層鄉民某種只要順從和聽話,熬一熬就能挺過去的虛假希望。

這就大大削弱了義軍得以打下一地,就鼓動和募集起一地百姓來壯大和充實自己的基礎;畢竟是人離鄉賤、故土難離的情節還是社會的主流。

而當這些底層民眾的基礎,也被迫或是主動站在義軍對立面上的時候,可以說是舉步維艱乃至處處受挫的局面,也就不足以為奇了。

這一點從那些派出去三支隊的進度和遭遇,就可以十分明顯的體現出來了。當然了,這就不是太平軍眼下派出的這隻軍力,所可以一鼓作氣代為解決的問題了。

但不管怎麽說只有先打垮當前的敵人,才有將來更多縱橫帷幄的余地和空間。周淮安正在思量著重重的得失之處,就見得一騎飛馳而至喊道:

“報,前出的先手團在西北向古屏寺遇敵。。。”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