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穿越之大民國》367節 與蘇合作
三百六十七節 與蘇合作

 出售官辦企業是一個長遠眼光,如果隻考慮短期,顯然戰爭期間,這些企業能帶來大量的利潤,可是長久以後怎麽辦,戰後呢,這些企業在此回歸為整府的包袱嗎。更何況即使是戰爭中,這些官辦企業的效率,也未必趕得上讓有管理經驗的企業家來管理。更何況為了避免後來出現的大量弊病,現在處理起來不但成本最低,而且更容易處理掉。

 但是出售官辦企業給私人也有很大的風險,最大的風險是輿論風險,一個弄不好恐怕會被媒體揪住小尾巴不放,冠上什麽出賣國家利益之類的大帽子。像明治維新顯然是成功的,但是當年整府像財閥出賣大量官辦企業也遭到了民間輿論的詬病。

 為此趙書禮想出了一個主意,以籌集軍費為名義來出售,而出售的過程中一切透明,不直接轉讓給私人,而是通過股市出售企業股份。大量的官辦企業,有計劃的分批上市,最掙錢的最先上市。而恰恰遇到了大量的江浙資本湧入,於是出售很順利。

 趙書禮從來沒考慮到,這些年這些企業到底有多麽龐大,現在他總算有了個概念了。1940年初開始的不到三個月的出售行動,賣出不到三分之一的企業,竟然籌集到了一百多億的軍費。這一百多億說多不多,其實也僅僅是收回了當年的投資而已,說少也不少,塞北幣還是比較值錢的,盡管經過長達十年的通脹,幣面價值比中央印發的法幣不及三分之一,但足夠塞北軍支持一年的戰爭了,如果用來還外債,足夠還清美國的三十億美元債務,當然欠其他國家的,比如德國的十幾億馬克,日本的四十億日元已經被趙書禮列入壞帳了,這筆欠債在他借錢的時候就已經勾銷了,他隻恨這兩國太窮借不到更多的錢。

 出售官辦企業的同時,還出售另外一種資產,就是凍結的日資企業。這些企業可不能用上市來處理掉,因為整府不是這些產業的所有者,而是通過拍賣的形勢來出售。當然名義上是出租,趙書禮沒想到的是日資企業的規模竟然不比官辦企業差,竟然也出售到了一百多億。當然總體上這些日資是沒有官辦企業規模大的,但是他們經營情況卻比官辦企業強了不止一星半點,每個企業不但沒有債務,反而都是有大量盈余和流動資金的,非常受民間資本的歡迎。

 按照計劃大量的官辦企業、日資企業,會在1940年底全部出售完。同時按照計劃,這些企業經過一年的適應,會很快爆發出更強大的生產力,在1941年時,塞北地區的工業生產力將完全超越日本,從而讓中國在亞洲地區成為第一流的工業國家。當然前提是,這些工業的發展不會受到戰爭的影響,可是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有句美文是怎麽描寫春天來著,哦是春姑娘來了。

 1940年的春姑娘恐怕不會高興,因為中國大地,不,是全世界的大地上都在廝殺。

 1940年4月下旬,遼東的天氣終於經過數個晴天,有了春天的味道。廝殺聲劇烈起來,東北軍和塞北軍對沈陽的總攻發動了。

 經過一個冬季的圍困,沈陽日軍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糧草都不濟了,最近十幾天全靠日軍的空投。而空投的準確性且不說,就是那些雙翅膀的日本運輸機為突破塞北空軍的封鎖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東北的戰事中,空軍優勢一直在塞北一方,不得不說小鳥公司研製生產的燕式單翼全金屬戰鬥機,不管是質量上還是性能上都勝過日軍戰機一籌。也就是日軍最先進的九七式戰鬥機能跟燕2式抗衡了,至於九二、九五式完全是炮灰。

 現在塞北裝備了一千多架燕2式戰鬥機,一百架偵察機,完全滿足護航和奪取製空權的需要。但是如果日軍一旦結束南方戰事,或者是把南方的先進戰機全部調往東北的話,恐怕局面就不是那麽樂觀。只是塞北卻沒辦法擴大自己的空軍,不是生產力不夠,趙書禮極為重視飛機生產,按照塞北現在的生產力,年產三千架各型戰機輕輕松松,這還是不動員不加班的情況,如果滿負荷極限運作,飛機生產力恐怕逼近一萬是沒問題的。可是問題在在於塞北沒有更多的駕駛員來駕駛這些飛機,飛行員的訓練太漫長了。

 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成為空軍一個重點解決的難題了,為了訓練更多的飛行員,第一空軍向航空公司發出了征召命令,從航空公司調集了一半一百人的飛行員加入空軍,但是飛民航的飛行員只能執行轟炸任務,空中格鬥對他來說就太苛刻了。同時跟民航簽訂了飛行員培訓協議,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幫忙培訓飛行員,同時空軍自己的培訓計劃也滿負荷運作,過去要三年的訓練計劃,戰爭一開始就縮短到了一年,接著又縮短到了半年,三個月前剛剛定下來三個月,現在又不滿足戰爭的需要了,現在空軍已經制定了極限訓練計劃,一個月培養出一個轟炸機飛行員,兩個月後可以轉戰鬥機部隊。

 戰爭是軍事技能最好的課堂,盡管訓練時間在縮短,但是培養出的飛行員素質並不見得差多少,唯一讓人心痛的是,大量的新手上陣傷亡率激增,比過去經過幾年培訓才上戰場的老飛行員存活幾率要小很多。但這就是戰爭的殘酷性,日本人也是這樣乾的,沒辦法。

 相對於空軍,坦克部隊的損失就少多了,培養起來也容易,因為塞北地區,尤其是外蒙的移民點,由於每戶的土地都較多,而且這裡允許買賣,很多山西老地主都紛紛拿出積蓄到這裡開墾,他們雇傭了大量的拖拉機手,這些拖拉機手就是很好的坦克兵後備人員。而且坦克兵的戰損很少,因為日軍的坦克實在是太差勁了,也就是在南方欺負欺負中央軍,面對幾年前量產的塞2式坦克根本就不是對手,更何況塞北現在已經計劃列裝塞3式重型坦克了。

 國際上,蘇芬戰爭後,蘇聯暫時沒有什麽威脅了。

 但是蘇聯在蘇芬戰爭中暴露出來的軟弱卻讓人觸目驚心,原本西方國家對蘇聯是恐懼的,當年十七國干涉也沒那這個紅色帝國怎麽樣,經過了二十年的和平發展,又進行了幾個五年計劃,西方國家以為蘇聯的戰鬥力恐怕到了空前的地步。甚至黑特勒恐怕也這樣認為,否則不會去跟蘇聯瓜分波蘭了,能獨吞的時候不獨吞不符合他的性格。而蘇聯一直表現出來的也是強大,讓人喘不上氣的強大,和平時期不管是他保留的軍隊數量,還是坦克、飛機的保有量都是其他西方國家的總和。可是這些武器裝備卻老舊了,基於蘇聯的技術能力,他們的武器總是落後西方國家一籌,而他們也沒有意願去改善,因為他們的工廠更改一款產品不是廠長說了算的。倒不是他們生產不出好的裝備,相反,他們的武器設計總能出現天才人物,t34坦克就是例子,而且現在已經出現了。

 這款坦克趙書禮已經盯上了,現在正在跟蘇聯談判,談判結束後有望獲得生產許可。

 塞北跟蘇聯的談判是密談,當然主要內容不是關於武器的,而是關於戰爭合作的。現在的局勢,盡管沒人進攻蘇聯,但是斯太林已經隱隱感到了威脅。而他的軍隊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實在是難以讓他滿意,傷亡近百萬他不心疼,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更何況他的心就像鋼鐵一樣堅強,烏克蘭餓死了上千萬人時候他都不皺眉頭一下。但是要知道他面對的對手才十來萬軍隊,而且武器裝備落後,根本不是蘇軍一個檔次的。而且蘇軍暴露出來的弱勢,可能會給其他國家帶來錯覺,覺得蘇聯好欺負,來乾他就不劃算了。

 而容易這麽乾的國家中,日本人顯然十分符合,日俄戰爭蘇聯人還記憶猶新,不宣而戰是他們的傳統。因此斯太林不得不防,日本人在佔領東北後,突然給蘇聯遠東地區來那麽一家夥。他需要塞北牽製住日軍,現在看起來塞北任務完成的不賴,眼看著就要把日本人趕出東北了。但是斯太林不是傻子,他也看得出,東北戰爭絕對不會就這麽結束,反覆拉鋸是難免的。他擔心的是塞北的突然失敗讓日本人徹底佔領東北,日本毒霸東北,不管是老沙皇,還是他這個新沙皇都是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斯太林願意跟塞北合作,有限的加強塞北的軍事力量。這個有限的界限就在於,能讓塞北抵擋日軍的進攻,但是卻無法對蘇聯構成威脅。經過商議,塞北提出了在這麽幾個方面希望得到蘇聯的援助,第一是飛行人員,希望蘇聯能派出他們的空軍參戰,但是這顯然不可能,蘇聯沒有對日宣戰,但是有一種規避方法叫做志願軍,這種方式1936年蘇聯人就用過了,他們往西班牙派去了志願軍,跟德國意大利的志願兵打的不亦樂乎,這也是蘇聯人為什麽一直對德國很有戒心的原因。現在他們表示可以派遣三百名飛行員到塞北志願志願,盡管蘇聯的飛機老舊,但是畢竟數量在哪裡呢,飛機數量那麽多,自然他們的飛行員數量也是很多的,這個極端重視軍事的帝國,確實一直沒有放松備戰。

 除了飛行員外,另外還需要蘇聯的醫護人員,希望蘇聯能派出一些戰地醫生和護士來幫助塞北軍醫治傷員,盡管塞北這些年的醫療事業發展很快,但是合格的醫生培養起來比飛行員難多了,估計跟培養教授都差不多,因此是有心而無力啊。

 如果按照德國的軍醫標準,塞北只能滿足裝備五十萬軍隊就是極限了,而趙書禮希望三年後塞北軍可以達到五百萬人。讓蘇聯派醫護人員的同時,其實還是希望他們能帶出更多的中國醫護人員。

 塞北希望蘇聯能提供貸款,用來購買蘇聯的資源,尤其是鐵礦資源。塞北的鐵礦在跟澳大利亞合作後,對澳洲的鐵礦石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戰前一年達到了八成。而現在被日軍封鎖了,盡管塞北境內的各種鐵礦啟封重新進行了開采,但是還是難以滿足鋼鐵冶煉能力。戰前一年,塞北的鋼鐵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這一年生產了各型鋼材八百萬噸,超過了日本。但是本土鐵礦石僅僅滿足了其中四百萬的產能,一半是靠進口澳洲鐵礦石來滿足的。很奇怪的數據,塞北進口鐵礦達到八成,可是進口鐵礦怎麽才滿足了一半冶煉能力呢,顯然進口大於使用,問題就在於趙書禮早已經開始了鐵礦的儲備了。

 他遇刺回國後,開始大規模儲備行為,基本上三到五成的進口礦石是進入了儲備庫的。 可惜到現在也僅僅儲備了三千萬噸鐵礦,僅夠兩年的生產,這還是在不擴大產能的情況下,而戰爭對鋼鐵的需求顯然會擴大鋼鐵生產,也就是說這些儲備也就是夠一年多點時間的。所以蘇聯的鐵礦就非常有必要了,而蘇聯的鋼鐵生產能力也很強大,鐵礦產能更強,一直都是他們的重要出口產品,只是針對的是德國不是塞北,現在塞北希望他們來填補澳洲的空缺。

 人力、資源上都需要蘇聯,可是在技術上對蘇聯的要求卻不高。

 蘇聯的坦克還是趙書禮臨時想起來蘇聯的t34很有名,最後加上去的。

 經過談判,蘇聯人對派出飛行員沒意見,對醫護人員有點抵觸,他們似乎不在意中國人多死點,但是在塞北方的堅持下,他們也答應派遣三百名醫護人員,這遠遠達不到趙書禮的要求,趙書禮希望他們派遣三千名,甚至表示願意支付薪水。對於t34坦克,蘇聯人最後答應了,給與塞北生產許可,但是要求塞北用燕2式飛機技術,加上一款雙缸星型發動機技術來交換。蘇聯人的胃口真大,這交換不對等,但是鑒於人家派出了飛行員和醫護,塞北方沒理由拒絕。

 協議就這樣達成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