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穿越之大民國》133節 中原大戰尾聲
隨著張學良的入關,馮閻二人的出走,中原大戰在事實上結束了。  戰爭從7月中旬到9月中旬,立時兩個多月,相比原來的歷史,由於趙書禮組織的談判,戰爭時間已經縮短了很多。但是造成的破壞卻不比以往要小,戰爭范圍波及河南、甘肅、陝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南、湖北、廣西九省,比之歷史上還要大,各方總共傷亡三十余萬人,比之歷史上也多。

  戰爭所到之處,城鄉一片廢墟,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蕪,流民四起,繼之以大役。慘象比之歷史上尤甚,這樣的結局根本不是趙書禮的初衷。他最先想著用談判來化解這次浩劫,可惜失敗了,又以為好歹是拖延了幾個月的時間,塞北軍又較早的加入戰局,以為對國家的損害會比歷史上要好點,可天不遂人願啊。

  軍閥大戰爆發的時間雖然延後,同時戰爭時間也縮短了,但是戰爭烈度卻空前的提高了。

  由於雙方都多準備了兩個來月,因此雙方準備充分,軍隊訓練更好,更有戰鬥力。只可惜這些戰鬥力都體現在了對百姓的傷害上,當然對他們自己也不是沒有益處。

  最大的得益者非東北軍莫屬了,他們不費一槍一彈,把河北全部,河南一部,山東一部收入囊中。再次要屬塞北軍了,當戰爭結束的時候,塞北軍已經佔領了蘭州,正在向定西進發,這時候西北軍一宣布失敗,當即塞北軍四面攻擊前進,遊說收編當地武裝,整個甘肅省收入囊中。可惜他的腳步慢了一步,沒能佔領陝西,西北軍悍將楊虎城擅自從河南撤回陝西,成了關中平原新的主人。

  反倒是出力最大的中央軍沒落著什麽好處,地盤比之戰前並沒有明顯的擴大,還是局限於江浙兩湖地區,至於北方的安徽河南早在戰前就是中央軍的地盤。唯一的好處大概是,徹底打垮了兩個自己最大的敵人。縱觀目前整個中國,還在跟中央分庭抗禮的勢力已經不多了,除了此次實力急速壯大的東北軍,收取了甘肅寧夏兩地的塞北軍,也就只有割據廣東號稱南天王的陳濟棠了。其他的像滇軍,黔軍等不管是在財力還是軍力上都不能夠跟中央抗衡,即使割據富庶的四川的川軍也因為四巨頭同時割據,而沒有他本應有的地位。

  對於此蔣價石自然是不滿意的,他又開始了耍弄權術。

  正當大家都忙著收編西北軍晉軍的時候,突然蔣價石以總司令的名義給趙書禮發去了一個命令,要塞北軍入關進入河北,命令已經進入河北的東北軍不得進入京津兩地,這兩地劃歸塞北軍防區。而又命令東北軍進入山西省,負責收編這裡的晉軍和雜牌軍,不允許正打算從豐鎮南下的塞北軍胡田部進入山西。

  蔣價石之所以會下塞北軍進入京津的命令,自然不能亂下,他是有借口的。當年阻止馮玉祥進入這兩地的借口是,馮玉祥本人性格強硬,不適合處理有列強勢力犬牙交錯的京津地區的事務,而此次阻止東北軍進駐這兩地的借口則是,塞北軍在跟英國人戰爭後,一直在天津駐扎著軍隊,對這裡更為熟悉。這跟他當年他挑撥馮閻二人的方法如出一轍,這種計謀並不高明誰都看的通透,可是有時候偏偏你就是會中計,明知道那是個坑,還要往裡面跳。

  但是對於這個時代的北方軍閥們來說,京津地區的誘惑力幾乎是致命的,對他們來說北京就是皇城,佔領這裡意味著奪得大位,意味著攀上了中國權力的頂峰。數數先後費盡力氣不顧大局的進入北京的那些人,

有趕走段祺瑞皖系的吳佩孚、曹錕,有發動整變搞定吳佩孚、曹錕的馮玉祥,還有後來的張作霖,可看看他們的結局,吳佩孚被馮玉祥陰了一把,從此元氣大傷北伐後消失於整治舞台,馮玉祥被張作霖聯合其他勢力擠走,其勢力在南口幾乎消亡殆盡,本人被迫出走蘇聯,而打敗所有的北洋對手的張作霖,在北京強行登基總統大位後,在北伐軍的猛烈攻勢下,不得不倉皇逃往關外。  在蔣價石看來,北方軍閥是沒有人能經受住這兩地的誘惑,趙書禮一定會進入京津。而張學良只能飲恨得到山西,塞北軍從東北軍口裡奪走京津後,必然引起東北軍的不滿,而東北軍進入毗鄰塞北並且跟塞北等地關系密切的山西,也會跟塞北軍勢力產生摩擦。最終他們也會像他們的前輩馮閻一樣,一一被他老蔣收拾。

  對於塞北軍來說,山西的意義顯然比之京津要大,佔領這裡進可以進兵華北,退可以拱衛塞北中心河套地區。更重要的是,趙書禮知道不久日本人就要來了,且不說東北,就是華北地區也無法避免日寇鐵蹄的踐踏,這裡無險可守,反倒是山西有太行山和呂梁山兩道山脈護衛東西,易守難攻不說,如果日本人要從華北攻擊山西,必然要面臨著從下往上發動攻勢,塞北軍佔領了這裡,對於防禦態勢極為有利。

  而對於東北軍張學良來說,京津地區在他老子張作霖的時候,就千方百計想要佔有這裡,但最終卻失敗了,要是在他手裡能完成奉軍這一渴望,無疑對於他的地位是一個巨大的提高和穩固。因此相比於山西,東北軍更願意把毗鄰東北,有京奉鐵路線連接的華北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

  而現在橫亙在東北軍和塞北軍間最大的障礙,就是趙書禮對於京津地區的態度,他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搶佔京津嗎,顯然他的做法讓蔣價石失望了。

  趙書禮大方的給蔣價石回了一封電報,表示塞北軍主力目前還在甘肅,無力進兵入關,當然這是個借口因為在甘肅的塞北軍不過隻佔塞北軍兵力的三分之一強而已。然後趙書禮又給張學良發電,表示支持東北軍駐防華北,同時表示願意撤出在天津的塞北軍駐軍,將這裡的防禦任務交由東北軍負責。

  趙書禮的表態,讓張學良大喜過望,同時心裡對趙書禮生出了相當大的好感,同時他投桃報李,也給蔣價石去電,表示收編河北等地的軍隊就已經讓東北軍難以應付,因此表示希望中央另調毗鄰的塞北軍南下山西整編這裡的軍隊。

  趙書禮和張學良兩人的默契,讓蔣價石的算計落空的同時,兩人間卻沒有什麽隔閡,反倒是對蔣價石的詭計都頗為不滿,蔣價石枉做了一回小人。

  但是這個人可不是那麽好氣餒的,他是個迷戀權術的人,這樣的人都很自信。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操縱一切,此時他的目標從同時挑撥雙方,改為了重點打擊一方,他選擇的目標是塞北軍。

  趙書禮率先表態不進入京津,讓他看到了這個軍閥跟其他軍閥的不一樣,他把這看成是一種隱忍,一種韜光養晦,這樣的人是他最不放心的,相反一入關進拚命南下跟中央軍搶地盤的張學良他反倒更放心一些。尤其是趙書禮當初選擇進入甘肅跟西北軍交戰,並作出永不入關的承諾一直讓他看不懂,此時他覺得自己懂了,那仍然是一種韜晦策略,不入關就不會引人注意,而進入甘肅也不會跟西北軍主力對抗,即擴張了地盤又保存了實力,蔣價石此時給的評價是——高明!

  因此他隨即把主要火力對準了塞北軍,對張學良發來的電報表示了理解,但是沒有完全同意他讓塞北軍南下收編山西軍隊的建議,反而是讓塞北軍跟東北軍同時進入山西,一起收編這裡的軍隊。這明顯是扶持東北軍,而打擊塞北軍,他寄希望於此法能夠讓雙方生出矛盾,好在其後不能聯合起來對抗中央。

  蔣價石沒有等到張學良的回復的時候,趙書禮又給中央發電,表示希望把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這塞北四省合並為塞北省,蔣價石看不到這有什麽好處,同時也看不出趙書禮的目的。但是敵人希望的,就一定不能給他,這是蔣價石一貫的做事方法,於是他以這四省合並後地域太過廣大,不方便治理為由拒絕了趙書禮的建議。

  趙書禮已經料到是這種結果了,他知道蔣價石這個人,你要求什麽他偏不給你什麽,這不過是趙書禮對於蔣價石命令東北軍進入山西,企圖挑撥離間的做法的一個回應而已,他需要一個引子,一個和中央軍翻臉的引子。此時蔣價石的不同意就是他要的結果,既然你老蔣給臉不要臉,索性咱就不給了。

  於是不趙書禮不經過中央,直接宣布塞北四省合並為塞北省,任命劉澍為省長,外蒙古建省,省長脫骨兒。成立塞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轄地含外蒙、甘肅、新疆和塞北四省,趙書禮自認司令長官。又命令塞北軍大舉南下山西,給山西各部隊長官下達強硬命令,要求他們接受塞北軍和平整編,否則一律以敵人對待,又派出飛機在山西各路軍隊軍營上空盤旋威懾。

  塞北軍此舉讓蔣價石找到了借口, 當即在報紙上討伐起了塞北軍,宣布塞北軍這種行為是目無中央,軍閥習性不該。勸塞北軍將士迷途知返,勸塞北人民看清事實,凡是對抗中央的是沒有好下場的。

  趙書禮針鋒現對,表示中央才是獨裁作風,發動內戰導致數百萬生靈塗炭,要求蔣價石為此負責,辭職下台。

  一時間中原大戰剛剛結束,最強的兩個勢力之間就打起了口水仗,中國百姓感覺又一場打仗要打響了,這混戰沒玩沒了何時是個頭啊。同時也因為雙方的口水仗,上海和歸綏的金融市場開始動蕩起來,上海是因為這次戰爭消耗財政過多,加上戰場波及長江中遊,對上海的工業影響很大,如果這次在爆發戰爭,難免讓剛剛挺過戰爭的上海經濟更加困難,而塞北則是擔心自趙書禮到來後就一直和平的塞北地區被戰火傷及。

  種種情況表明,雖然規模空前的中原大戰結束了,但是新的戰爭還會在中國的土地上接二連三,反反覆複的繼續下去···

  ※※※※※※※※※※※※※※※※※※※※※※※※※※※※※

  本節就是中原大戰卷的結束了,下卷是抗日戰爭,本書真正的進入了高│潮,本人寫書一直有一個弱點,就是進入高×比較慢,這就是俗稱的慢熱。前面幾卷可以說一直都在鋪墊,都在埋頭髮展,而寫了這麽多字,竟然能有二十多萬的點擊,快三千的收藏,這成績說實話,狂人還是很滿意的。以前很多的坑也要在這卷填上了,因此接下來會更精彩。同時求收藏求推薦~~~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