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探花為王》第444章 重回江南
第四百四十四章重回江南

 經過小半個月的海上航行,李文博乘坐的香香號貨船總算是停靠在了浦東碼頭上。

 十幾天前,李文博陛辭之後,拜訪了一下內閣次輔,也是他的座師徐光啟,然後便收拾行裝,隻帶了一個貼身侍衛阿虎,輕車簡從的從京師出,輾轉抵達天津衛,然後在天津衛登上了早已等候多時的香香號貨輪,順著海流南下。

 欽差水師行營的編制,朱由檢也沒說解散,也沒說保留,全都變成了他給李文博的聖旨中的那一句‘相機行事’的行事范疇之內的事情,要怎麽處理,由李文博自己看著辦。

 雖然沒有明說,但朱由檢既然沒有說解散,那他心底,其實還是很想保留這支戰鬥力強,人數又不是很多的臨時水師的。

 只不過這支水師的福利待遇太高,又要吃得好,又要住的好,每個月光是膳食開銷就一二十萬白花花的銀子了,明著保留下來的話,朱由檢又有些心疼錢,所以才會推給李文博自己‘相機行事’。

 蘇松6營新鎮也一樣,這支從衛所兵中挑肥揀瘦,挑選出來的精兵,也是一支戰鬥力強的隊伍,只不過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就是花銷太大,養這麽一支軍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朱由檢索性就一起推給了李文博。

 杜斌遞上去的編練新營的折子,朱由檢也看了,要照著杜斌提的法子編練十萬新兵的話,朝廷每年的支出,恐怕就得翻上一番。本就已經捉襟見肘,差著兩千多萬兩銀子的國庫收支,恐怕就更要雪上加霜,入不敷出了。

 因此,朱由檢索性把蘇州府和松江府兩府直接劃了出來,變成了蘇松道,一塊兒扔給了李文博這個新鮮出爐的蘇松道欽命總理大臣。錢是一分沒撥,李文博有的,也只是一個欽命總理大臣的頭銜和一道‘相機行事’的聖旨,其余的事情,全都得靠李文博自己去想辦法!

 香香號還沒靠攏碼頭,李文博就已經從船艙上看到,碼頭的棧橋兩邊,隔著一段距離,就插著一面大明官兵的旌旗,旌旗之下,更是一隊隊衣甲鮮明的蘇松6營新軍昂挺胸地矗立著,目視前方。

 棧橋上,蘇松道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員全都按著品級,垂手站立著,悄無聲息地等候著,最前面兩人,一個是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兼蘇松總兵府總兵杜斌,另一個則是汪思賢,李文博曾經的頂頭上司,蘇州知府,如今的蘇松道欽命協理大臣!

 朱由檢雖說在蘇松道下放了最大的權力給李文博,幾乎可以說是軍政財權一把抓,跟唐末的藩鎮也差不了多少了,但為了防止李文博謀反,朱由檢還是給他配備了一個協理大臣,作為他的副手。

 從蘇松道外面新調人進來,任協理大臣,初到一地,人生地不熟的,想要上手很難,而且還很容易被李文博這個總理大臣給架空,變成一個毫無用處的橡皮圖章,起不到朱由檢想要的牽製作用。

 所以最後朱由檢便聽從了內閣輔成基命的建議,直接原地提拔,將蘇州知府汪思賢越級提拔成正四品蘇松道欽命協理大臣,變成了李文博的副手。

 兩人之前就已經認識,不過那個時候,汪思賢是李文博的頂頭上司,品級地位都相差甚遠。現如今李文博搖身一變,成了蘇松道欽命總理大臣,從三品高官,汪思賢卻成了正四品協理大臣,屈居李文博之下!

 身份地位突然顛倒了過來,汪思賢肯定會心存不滿,對李文博的牽製和監督作用,也會更大!因此,朱由檢對自己的這個任命,還頗為自得。

 在到浦東之前,李文博就已經得到消息,蘇松道的文武官員已經齊聚浦東,準備迎接他這個欽命總理大臣。到時候李文博要忙於應酬,對自己的親眷故友肯定就會有所疏忽怠慢。

 因此,還沒到浦東,李文博就已經派人拿著他的親筆信,通知了張倩、蘇玉晴、沈娟等人不要到碼頭迎接,隨便還派人給張金山、沈富貴等故交送去了信函,請他們到府上一敘。

 雖然不能到碼頭上迎接欽命總理大臣,但能夠隨意進出總理大臣府邸,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更何況還是總理大臣親自寫信邀請他們過府一敘的!

 因此,碼頭上並沒有出現李文博的親眷故舊,只有蘇松道的文武官員在棧橋上恭迎。

 香香號剛剛停靠在碼頭上,李文博的腳剛從踏板上落地,汪思賢和杜斌就帶著蘇松道文武官員一起抱拳躬身行禮說道:“下官(末將)拜見總理大臣。”

 “杜都督、汪大人,還有諸位大人快快請起,大家都是舊相識,無須如此多禮。”李文博躬身雙手虛抬了一下說道。

 “多謝總理。”

 道謝之後,杜斌汪思賢等人才直起了身子。停頓了一下,汪思賢又說道:“總理一路上辛苦了,下官和蘇松道諸位同仁,已經在鎮裡備下薄酒一桌,替大人接風洗塵。”

 “汪協理客氣了,李某數月未歸,思親心切,想盡早拜見母親,請安問候。且如今國帑入不敷出,聖上亦為此焦頭爛額,夜不能寐,連日常飲食都照例減半,節衣縮食。我等做臣子的,又怎可鋪張浪費?像接風宴之類的噱頭,以後就不要弄了吧?”

 “總理所言甚是,下官等人也深知時局之艱辛,不敢鋪張浪費。替總理接風洗塵,卻是下官等人的一點心意,都是從下官等人俸祿之中掏的,絕不敢佔用公款半毫。如今酒宴已經備下,總理若不肯賞光,那才是真真的浪費了呢。”汪思賢身後的一個綠衣小官躬身拱手說道。

 李文博瞧了他一眼,卻是上*海縣正堂劉欽文。李文博正要說話,汪思賢又在一旁接口說道:“是啊總理,劉知縣說得沒錯,酒宴都已經備下了,大人就不要推辭了吧?”

 “既然是諸位大人的盛情,李某若再推辭,卻也有些不近人情,既然如此,那李某就恭敬不如從命了。”李文博想了想,這才抱拳說道。

 “總理言重了,總理大臣,這邊請。”劉欽文躬身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說道。他是上*海縣的父母官,李文博等人來到上*海,他就是東道主。

 “杜都督,汪協理,你們先請。”

 幾個月不見,浦東又生了翻天覆地的變法,原本只是一片荒灘鹽鹼地,如今卻儼然變成了一座生機勃勃的新城鎮。

 在浦東碼頭區域外圍,大批的廠房拔地而起,一個個居住區也毗鄰建設著。在這幾個月中,由江南織造廠總經理馮紹明提議,沈娟署名,張倩批準,江南織造廠也在浦東新鎮設立了新的分廠,隨同搬遷的,還有靚衣閣的成衣製造車間。

 張金山、沈富貴兩家,也同樣在浦東新鎮設立了分廠或者是儲存倉庫,更是挨著李文博的新府邸,立了兩所別院,將家都遷了一大半到浦東來。

 如今的浦東新鎮,廠房林立,中外商賈往外不絕,儼然一副欣欣向榮之新興城鎮,其繁華程度,甚至過了三十裡外的上*海縣城!

 在鎮上新開設的醉月樓的頂樓大包廂內,接風宴一直持續到了晚上九點多的時候,李文博才醉醺醺地在阿虎的陪同下,登上了馬車,往浦東新鎮的新家趕去。

 回到浦東新鎮的新家後,李文博先拜見了老母親,請安問好,然後便直接丟下了兩妻一妾,連上來求抱抱的小蘿莉香兒都沒來得及抱一下,便直接去了書房,張金山、沈富貴兩人從下午開始,就一直在李文博的府邸裡等著,一直等到了現在。

 張金山、沈富貴還有張倩她家的余杭張家,是李文博在江南立足的根本,三家跟李文博的聯系十分緊密,這次李文博能夠安然度過危機,張沈三家也是出了很大的力氣的。而且李文博想要在蘇松道順利行國債,也少不了得靠著三家繼續的鼎力支持。

 余杭張家還好說,畢竟有張倩這個李文博的正妻在,以姻親為紐帶,兩家也不會那麽容易就產生隔閡。而張金山和沈富貴兩家則不一樣了,是完全的利益結合,李文博到蘇松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要穩固這種利益聯盟了。

 通常會客都是在客廳,而這次,李文博則直接讓人將張金山和沈富貴請進了書房相見。書房是私密場所,在這個地方會見兩人,一是表示親近,二也是有些話,在書房裡說,也更加的穩妥。

 李文博剛一進門,張金山沈富貴兩人便起身行禮,李文博急忙上前一步,扶住兩人說道:“兩位先生不必拘禮!”

 “禮不可廢,大人已是蘇松道總理大臣,我等豈能無禮?”沈富貴說著,再次拜了下去,說道:“草民拜見總理大臣。”張金山也跟著一起拜了下去。

 “兩位先生快快請起。”李文博急忙扶起兩人說道,“此次李某能夠僥幸活命,多虧兩位先生傾力相助。救命之恩,李某尚且未報,又怎敢受兩位如此大禮?”

 說著,李文博後退了一步,躬身一禮說道:“李某多謝兩位先生救命之恩。”

 “不敢不敢,總理言重了。總理順利脫險,化險為夷,乃是有上天庇佑,才能遇難成祥。我二人並未出什麽力氣,不敢當總理一謝。”沈富貴急忙說道。

 “沈兄所言極是,總理有上天眷顧,諸神庇佑,我二人能跟隨總理,做一番事業,也是我二人幾世才修來的福分。”張金山也在一旁說道。

 “張生說笑了。”李文博擺了擺手,停頓了一下,又問道:“令尊近來可還康健?”

 “多謝總理垂詢,家父如今已經回到府中,頤養天年,一切都好,有勞總理掛心了。”張金山急忙拱手說道。

 他父親因為江南私運軍備案的牽連,幾乎被定下死罪。後來還是李文博出面遊說,請馬忠幫忙,才改判罰做匠器監匠人,前些日子才以年邁多病為由,放回家去靜養。

 “老先生沒事就好。”李文博微微點了點頭說道,又朝兩人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說道:“二位請坐。”說著,又走到小矮桌邊,提起茶壺,給兩人各倒了一杯茶,端著走了過去。兩人見狀,急忙站起來接了過去。

 李文博自己又倒了一杯,端著走到兩人旁邊的椅子上,坐下後一邊喝著茶一邊說道:“有勞兩位久候了,本應該早就回來的,只是一直脫不開身,有些場面上的東西,又不得不去應付,所以就忙到了現在,還請兩位不要見怪才是。”

 “大人言重了。”沈富貴張金山兩人急忙拱手說道。

 “連夜請兩位先生來,是有些事情想跟兩位先生預先通個氣。此次李某化險為夷, 全賴你們二位,還有余杭嶽丈家。北上勤王所花費的銀錢物資,已變成國債四百萬兩,分十年期定期連本帶息一次性償還。”

 停頓了一下,李文博又說道:“這四百萬兩的國債,也是你們三家共同分擔的,到期會一次性返還給你們的,朝廷和官府絕對不會拖欠你們一絲一毫。”

 張金山和沈富貴對視了一眼,一起拱手說道:“大人言重了,我兩家只是擔著個名義,所有銀錢物資,皆是大人自己所出,我等不敢居功。償還之事,還請大人不必再提。”

 李文博擺了擺手說道:“兩位先生別急,聽我把話說完。這件事已經是舉國皆知,天下人都知道我李某借了你們三家四百萬兩銀子,而且有朝廷公文,本官印信官憑為證。兩位先生助益李某多矣,便是江南織造廠、浦東鹽場、化工廠等工廠,也是兩位出錢出力,才能夠辦的起來的。這四百萬兩,便算成是兩位的分紅利錢,也是理所應當的。”

 “大人,即便是分紅利錢,也用不了這許多!這也太多了些,十年時間,我等三家也不見得能賺到四百萬兩之巨!”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