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諸葛天下》第139章 羨慕不已
“各位皆是我的忠臣心腹,我就直說了,我已答應那劉備,與之共同前往冀州廣宗,誅殺逆賊,不日就會啟程。我的想法是將升平兄留在青州,輔助雅珪兄治理青州之事務,公台兄與來福則和我率領泰平軍前往冀州廣宗,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諸葛亮將計劃說了出來,也隻說個概括,不過在座的人都是心思敏捷,心靈剔透之人,很快就能揣『摸』明白諸葛亮的深意。

 首先是趙琰,一聽諸葛亮這麽說,就明白諸葛亮這是想兌現諾言了,給他派一個得力助手,處理青州的雜務,好讓自己一心專治律法相關,趙琰想想,一個善於理政的文職高堂隆,加一個善於守城的武職龔景,似乎青州的事情也沒那麽難了。

 畢竟,青州眼下可以說只剩下一個郡了,就是臨淄郡,其他的要慢慢收復,有了人手才能開始治理,恢復生機和經濟。有了高堂隆和龔景,趙琰是準備鐵了心甩手讓他們去弄,自己不想管的堅決不管了。

 其次是高堂隆,聽到諸葛亮有心將他留在青州,仔細思索一番,一下子就想通了。難道要讓他從泰平軍的暫代統領換下來,然後是準備不讓高堂隆隨軍了。

 不過這樣也好,等於明降暗升,高堂隆從小入太學,入仕之後就在官職滾打『摸』爬了許多年,自然不會不懂諸葛亮的深意。

 青州雖被黃巾反賊攪絆得面目全非,可趙琰是什麽人?那是青州刺史,一州之主,讓高堂隆輔助趙琰先治理臨淄,若是臨淄搞定了,那青州其他郡縣難道不用收復回來,再派人才去治理?

 高堂隆仿佛看到青州郡守之位在向他搖搖招手,於是,一下子就消除了剛才開會之中的鬱悶,一掃而空,反而有些高興,那種感覺就像是簡在帝心,深得諸葛亮的信任。

 至於鄧茂更加沒有意見,服從諸葛亮的安排啦,作為泰平軍的副將,此時不去殺賊建功,好作為晉身之資,難道駐守在青州,白白浪費大好時光麽?對於諸葛亮的提法,鄧茂是一萬個舉雙手同意。

 功名但在馬上取,鄧茂覺得要能長期得到諸葛亮的關注和重用,那一直隨軍打仗是再好不過了,畢竟鄧茂胸無點墨,腹無詩書,也不懂得治理地方,要是留在某地,就等於止步無前了。

 最後是陳宮,新加入的陳宮早已感受到高堂隆帶來的敵意,以及那些軍中宿將雖表面恭維,實則不服的內心挑釁。為了更早地站穩腳跟,得到諸葛亮的認可和一如繼往的信任,陳宮深知他得打一場勝仗,來讓所有人閉嘴,由衷地佩服他。

 也許很多人都還不知道陳宮的名字,甚至是認識陳宮,可陳宮深信只要給了舞台,那樣就有機會為自己正名、揚名,對於諸葛亮的說法,也是樂見其成的。

 無論去哪,只要有打仗就好,有打仗才有軍師存在的作用與價值,有打仗,泰平軍才知道主公諸葛亮新招的軍師不是浪得虛名,而是神人天助。於是,另外四人互相望了望,然後皆異口同聲地說:

 “主公英明,算無遺策,屬下必定謹遵主命,奉公守己,安職本分,為主公效勞,竭盡全力。”

 趙琰、陳宮、高堂隆和鄧茂齊刷刷地表態,皆無一異議。最為主要的是高堂隆還心生歡喜,從而喜『露』於表。見此,諸葛亮也算是松了一口氣。最怕的就是心存怨氣,又引而不發,長期久了,那必會帶來隱患。

 不過既然主仆都已達成一致,再無異議,那就是好事,凡事都是只要上下一心,那就不會有什麽大么娥子。諸葛亮也覺得自己的手下看來好像全都挺不錯,雖然都有些小聰明,這樣也好,和聰明的人說話就是不費事。

 至於是否一切如聰明的人所想,還是看最終結果。要是真的乾得好,諸葛亮自然不會吝嗇給予想要的一切。畢竟,諸葛亮才是最大的收益者,總不能自己吃肉,連湯都不給部屬喝,那樣早晚沒人願意跟你混。

 會議很快就完滿結束,人人都心中感到滿足。諸葛亮也就讓高堂隆和陳宮進行兵權交替,而且囑咐鄧茂好好輔助陳宮上手,說完這些之後,諸葛亮就帶領趙琰和高堂隆離開了臨淄軍營,將陳宮留下熟悉掌握泰平軍。

 回了臨淄城內,諸葛亮看天『色』也差不多了,就打發趙琰先回刺史府,帶著高堂隆一起回了官驛。又過一天,鄒靖早已帶領軍隊回了幽州,諸葛亮也很快讓陳宮做好相關的戰備,一切妥當之後,就聯系官驛之中的劉備,一起啟程前往冀州廣宗。

 諸葛亮隨軍,又當起了甩手掌櫃,泰平軍全部由陳宮負責管理,而劉備與關羽、張飛則帶領本部五百人一起向廣宗方向趕去。

 劉備看諸葛亮幾天不見,居然又收錄了一個人才,且是大度地將此人任命為泰平軍的軍師,統領泰平軍的全部軍權兵權。

 劉備對比自己, 發現真是人比人,氣死人。自己折騰那麽久,不止手下與可用的人才不增反減,領軍之將始終只有關羽和張飛以及自己,實在是『操』心得很。

 最為主要的是幾次大戰下來,什麽好處都沒撈到,部屬和錢財卻差不多打光了,張飛好像還隱隱地不滿自己,這個身為兄長的劉備。

 這也沒辦法,劉備現在不止是個白身,還沒有錢財,雖說曾師從盧植和鄭玄,可那也是用錢買的,盧植和鄭玄的學生多如牛『毛』,簡直難以計數,更何況劉備還只是曾經旁聽一二,就因家窮,無錢通融而被趕走了。

 光憑嘴說,能有多少人願意追隨劉備,為之賣命。同樣是賣命,為諸葛亮這個官家子弟賣命,不是更值得劃算。

 所謂人有我無,就容易心生牢『騷』,徒長羨慕,於是在行軍路程之中,劉備就有意無意地向諸葛亮開口問道:

 “公子不愧師出名門,家從世官,幾天不見就又收下一大才。真是令備羨慕不已也。”三國之諸葛天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