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季漢風雲錄》第8章 會師
  不數日,劉備的本部人馬到達臨朐,聽王翊說了此事的始末,也十分欣慰,更對張延的所作所為十分敬佩,於是任命張延為軍假司馬,將他的舊部編成一部,補充軍械,由他繼續統率。

  張延見劉備不計較他曾當過山賊的舊過,而是量才委用,感激莫名,願效死力。

  關羽為臨朐縣解決了數年來山賊侵擾的問題,闔縣百姓莫不感激,於是出糧食、布匹勞軍,也有百十人願意加入劉備軍隊的。劉備思考一番之後,收下了百姓的饋贈,接受他們加入。

  不過劉備又把繳獲的山賊財貨拿出來,道:“這些財物本是山賊取之於民,今山賊已去,仍當複歸於百姓。”下令各部士兵們把繳獲自山賊的財貨全都歸還百姓。有些士兵不情願的,劉備又親自去與之交談,說服他們,並拿出私錢補償士兵。

  於是劉備的軍營附近歡聲大震,百姓大悅。

  臨朐會師,劉備能夠掌握的軍隊數量達到了步騎六七千人(原有一千五百人,募兵三千五百人,屯衛八百人,收降張延部九百余人),不過劉備的憂慮並沒有消散。

  他的軍隊訓練還不夠充分,相當一部分新近招募的士兵還沒有戰鬥經驗,裝備也參差不齊。不過這並不是最讓他擔憂的,劉備打慣了逆風仗,己方兵再少,他也有交戰的勇氣。

  最讓他擔憂的是,一方面田楷讓他為前部,大軍卻尚未開拔,不知何時可以跟上劉備的前軍。另一方面他數次接到徐州送來的戰報,都是說曹軍如何強悍,徐州軍屢遭敗績,諸城被困,不敢出戰。

  劉備知道,徐州軍裡有精銳的丹陽兵,都由陶謙的鄉黨率領。丹陽郡地處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乃是極好的兵源,丹陽兵自漢武時代就是天下精兵。徐州的丹陽兵裝備精良,訓練充分,絕對不是弱旅,但在曹軍面前還是屢戰屢敗,可見曹軍的戰力有多麽強大。

  他隱約感覺到,此去徐州的險惡,不比留在青州少半分。

  不過他並不會將擔憂表現在臉上,相反,他要比任何人都表現得更有信心,因為很多的時候,他才是軍隊信心的來源。

  在劉備沉思的時候,王翊也才思考到達徐州的方略。如今曹操還沒有得到郭嘉、荀攸這樣的傑出戰術家的輔佐,也還沒有佔據河北的富饒之地,手下的士兵是收編的青州黃巾和招募的良家子,比起河北的袁紹來說弱了不止一個檔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還能肆虐徐州,可見陶謙的那些老鄉團根本就靠不住。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現在,陶謙麾下的軍隊可以說幾乎遭到了殲滅性打擊,損失慘重,隻能據保高城,根本沒有和曹軍野戰的能力,曹軍在郯縣以西、淮水以北的行動無人可以稍加製約。

  隻要曹操願意,他可以在各縣的城牆之外做任何想做的事,沒有人能阻止他。

  但是陶謙也絕不是毫無勝算――丹陽兵的精銳主力依然存在,琅琊的臧霸兵力沒有受到損失,田楷和劉備的援軍即將趕到,徐州普通百姓們並不心向曹軍,這都是有利的條件。

  而曹軍雖然所向無前,縱橫無敵,但自秋至冬,攻彭城、傅陽、武原皆不克,也因此消磨了許多銳氣,所以眼下曹軍的進攻已經不是很犀利。隻要陶謙能激勵百姓,據城死守,曹軍再要下城也不容易。時間拖得久了,曹軍糧食耗盡,自然不得不退。

  這就是王翊的方略,毫無主動性可言,全看曹軍糧食是否接濟得上。

除此之外,王翊想不出其他的辦法,兗州人根本就不買劉備的帳,袁術對徐州虎視眈眈,絕不可能出兵援救。豫州的郭貢或許會對曹操動手,但遠水解不了近渴,何況求救於郭貢,反而會暴露徐州的虛弱,可能會適得其反。  王翊也沒有辦法,若是劉備部下能有三四千騎兵,也可以襲擾曹軍的補給線,讓曹軍盡快撤退,但劉備手下的騎兵不過幾百,並非曹軍輕騎的對手。何況這個時候的騎兵主要優勢依然是機動性,一旦與步兵展開正面對抗,優勢並不大,如果步兵有準備的話,還有可能反而擊潰騎兵――這是時代的局限性導致的,非王翊一人可以扭轉。

  劉備看座中眾人大都頗為喜悅,王翊卻眉頭緊皺,便笑問道:“子弼為何事憂心?”

  王翊沒有隱瞞,將自己心中的擔憂說了出來。

  劉備也點頭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弼既有遠慮,又有近憂,可謂識見不凡,超邁世人了。”

  饒是王翊臉皮不薄,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轉移話題,問道:“以使君之見,我們如何可退曹軍?”

  這個問題很快吸引了所有人的關注,劉備從容道:“曹軍眾,我軍寡,徐州軍屢戰屢敗,是以曹軍鋒芒不可當。雖然如今歷經數月,敵軍兵疲師老,但也不可輕易與之野戰――我以為,徐州精銳為曹操摧破,難以相敵,應該高壘不戰,招募士卒,勤加訓練,以恢復戰力。待曹軍銳氣盡去,糧草不敷,而我軍已養精蓄銳,戰意憑生。曹軍既有退意,然後我軍撓其後,四出襲擾,待其疲困已極,再與之交兵,那時成敗利鈍之勢就逆轉了。”

  “嗯……明公所言,實良策也。”王翊心中沉吟片刻,劉備的見解與他的看法相似,可見智者所見略同,既然如此,王翊也不再多想,開始計劃起接下來的事務。

  現在王翊已經去掉了功曹的職務,正式轉任典農都尉。但行軍途中,除了自己手下的一千人,也沒什麽事情好管,不如好好練兵,同時準備在成熟的時候推出屯田製和農業革新。

  亂世爭雄,什麽事情最重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說法,但是總結起來,無非是種田、練兵、打仗。種田和練兵是為了打仗,招募人才是為了更好地種田、練兵、打仗,執政公平是為了讓農夫安心種田,將領和士兵用心練兵、打仗。

  一切的一切,都圍繞著著三者展開。與此同時,農耕技術的革新,也有極大的作用。達成種田、練兵、打仗三者的平衡,霸業就能建立起來。

  歷史上鄧艾上書建議在兩淮屯田的時候,估算六七年能夠積蓄糧食三千萬斛。後來他的《濟河論》得到采用,兩淮大開屯墾,繁榮富庶,雞犬之聲相聞。魏國朝廷對兩淮和吳國用兵,順流而下,可直接使用兩淮的屯糧,無運糧之苦,無水災之患。即便到了後來司馬氏滅吳的時候,依舊得益於鄧艾留下的基礎。與之相比,季漢滅亡的時候,CD的府庫存糧不過四十萬斛,百姓民有菜色,可見窮到了什麽地步。

  隻要糧食充足,單憑吃飯,也能吃出一個大一統來。

  而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月,四方饑荒不斷,袁紹在河北,仰食桑葚,袁術在江淮,取給蒲k。更不用說如李唷⒐岬缺玻俾影儺眨甭酒矯瘢綞鑰艸稹U廡┥銜徽呱星胰緔耍煜氯綰文艿錳劍

  軍閥們大多不重視生產,橫征暴斂,饑則寇略,飽則棄余。很多時候軍隊都吃不上糧食,便掠奪無度,如何能得民心。若與之對比,劉備在平原的時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民心歸附,能得到百姓的擁護,也就絲毫不足為怪了。

  若是劉備能夠有一塊穩固的根據地,招徠流散之民,分田劃地,耕作自養,足食足兵,便足以作為稱雄天下的本錢。

  所以雖然曹操多疑而殘忍,有些作為不得人心,但他能認識到民生疾苦,安頓四方轉徙的流民,以屯田安民養軍,恢復中原的生產。又能夠建立學校,教化百姓,存問風俗,這是他能夠打敗袁紹的重要原因。

  當然,現在想這些還為時過早,但總會用上的。王翊將這些想法整理成冊,以後若是用到,便要方便許多。而若是幾千年之後,英雄皆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自己的著作卻依然存世,那又是何等美好的事情啊!想象到此,王翊不由得暗笑不已。

  按照議定的安排,全軍在臨朐休整一天。在王翊的建議之下,關羽部作為有實戰經驗的部隊,派出士兵到各部宣講。與此同時,各部隊率以上的軍官,都集中起來,由劉關張三人輪流傳授實戰經驗。

  劉備部下的這幾千人當中,經驗最豐富的,也就是劉關張三人了。

  在王翊看來,名將、良將是可以培養的。劉備剛起兵的時候,關、張也不過是武力過人的熱血青年,經過多年戰爭的鍛煉,才成長為後期的智勇兼備的大將。所以王翊就非常重視在軍官之中培養人才,縱然不能培養出那些能夠名留青史的名將,能夠多幾個可用之才,總是好的。

  除此之外,如果能夠建立起一支精銳、忠誠的青年軍官團,那麽便能做到如臂使指,即便一時挫敗,也不會發生混亂。這些雖是細節問題,卻有可能決定成敗,在力量貧弱的時候,每一點人力物力都要用到極致,這是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重要手段。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