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使西入長安,獲取朝廷的認可,乃是緊要之事,宜早不宜遲。而此去長安,道路遙遠。一路上盜寇頻發,時有戰亂,道路時通時絕,所以,西入長安奉貢,絕非什麽安逸的差事。
故而劉備沒有直接指派誰前往,而是問眾人道:“王、陳、袁、魯四人之外,誰願往長安一行?”
王翊、陳群、袁渙、魯肅四人,責任重大,不能離開豫州太久,故而不適合作為使者。
四人不能去,余下眾人,大多面面相覷。
簡雍排眾而出,道:“出使他方,結盟修好,這樣的使命,除了我以外,有誰能夠承擔呢?我願前往,必定讓朝廷知曉明公的忠義,把東方的事情托付給明公,如果做不到,便絕不出關東返!”
雖然簡雍平日裡很不正經,也不守禮法,顯得沒個正形。然而此時這番話說來,卻也是辭氣慷慨,令人動容。他素來詼諧幽默,平易近人,從不因為自己和劉備關系親近便看不起地位比他低的人,故而人緣頗好。
所謂當仁不讓,說得便是這樣的情況。
劉備之所以沒有把這個重任安排給簡雍,也是考慮到他方出使兗州回來,勞頓辛苦,不忍讓他遠行。然而遍數麾下諸多官員,竟沒有比簡雍更合適的人選。劉備一邊感歎還是老朋友靠得住,一邊又勸道:“此去長安,千裡迢迢,路途艱險;關中格局紛亂不明,李、郭諸人各懷異心,憲和雖有巧辯之才,只怕也不容易功成歸來。”
簡雍奮然道:“雍不過白面書生,無功無德,卻得蒙主公殊遇,視同手足,推為腹心,即使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感激之情,非言語可以盡表。如今四海紛紛,正是立功立事之時,雍為說客,當效仿蘇秦、張儀,縱橫捭闔,顛覆乾坤,使諸侯驚懼,天下敬畏,終不能如優伶一般,以滑稽娛樂為事!雍此去長安,當攪動天下大勢,又豈會畏懼途中區區艱險呢?”
眾人皆壯其志,道:“簡君忠義果烈,我等不及也。”
劉備感歎道:“我之前與憲和相交莫逆,不過是因為積年故交,氣誼相投。如今看來,卻是我小看憲和了。”
於是劉備以簡雍為使者,具方物、玩好、金帛等物,持劉備的表章,向長安的朝廷進貢。
準備進貢給朝廷的物品花了好幾天的時間。
十一月四日,天降小雪,劉備派士兵三百人為簡雍護衛,親自率文武官吏送簡雍出譙縣三十裡。臨別,劉備又叮囑道:“憲和此去,當觀朝廷形勢,便宜行事。”簡雍應諾。
王翊道:“簡君此去,若能成事,宜密表天子,請天子東歸,只是此事萬萬不可令李、郭知曉。”
劉備也道:“若天子東還,我當率兵前往護駕。”
簡雍鄭重應諾,告辭眾人,帶著車隊離去。
正當劉備在譙縣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如何在豫州擴張自己的實力、加強對豫州的控制的時候,徐州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局面的大事——安東將軍、溧陽侯、徐州牧陶謙,薨了。
十一月八日傍晚,陶謙的長子陶商親自到譙縣報喪。
劉備迎他到公廳,問道:“陶公何時去的?”
提起亡父,陶商悲從中來,道:“自曹賊二度侵徐之後,家父便已憂慮成疾,日漸沉重,久治不愈。我與家慈、應弟日夜陪伴左右,侍奉湯藥,本月六日寅時四刻許,家父便去了。”
劉備歎息良久,哀歎道:“陶公先後鎮撫幽、徐二州,素有威惠,
民因賴之,可惜天不假年,使得朝廷失一柱石,而州民失去依靠。蒼天無情,一至於此!” 王翊得到消息,歎了口氣的同時又松了口氣,梟雄陶謙已死,接下來徐州舞台的時間,屬於劉備集團了。
劉備見陶商懦弱無依靠的樣子,也有些可憐他,便勸慰了陶商一番。陶商唯唯稱是,又轉達州府眾人的建議,請劉備到郯城去,主持治喪之事。劉備又推辭了幾番,見陶商意下極為懇切,便暫時答應下來。
陶商還得向許多陶謙的故人報喪,因此在劉備答應之後,便拜辭離去。
送走陶商,劉備召集眾人,道:“適才陶恭祖長子商來,報說其父已薨,托我代為主持喪禮。”
“陶謙死了?”除了早已有準備的王翊和預先得知消息的陳群、魯肅,眾人皆是大驚,旋即便是歎息夾雜著歡喜,伴著議論紛紛之聲在大堂上響起。
王翊道:“徐豫之間,功名、聲望兩全者,首推明公,彼請明公治喪,甚為合宜。只是以翊所見,徐州諸官請明公去郯城,恐非只為了治喪之事。”
眾人皆是點頭,這是明擺著的事情,陶謙已死,徐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權力真空,誰來填補這個真空呢?在劉備手下眾人看來,自然是劉備最合適了。
王翊道:“此去雖然是客,然而陶謙舊部善惡如何,尚未可知,可調精兵萬人,屯於廣戚,明公親率千騎往郯城,先與糜子仲相商,若有不諧,就便取之。”
陳群也道:“如果明公偏居一隅之地,那麽並不應該急於佔據徐州。然而如今明公擁兵數萬,佔據五郡之地,已經足以兼並徐豫,抗拒袁曹,王子弼之言是也。”
劉備想了想,還是搖頭,道:“子弼此計雖好,操之過急,且待徐州消息,然後行事。”
果然,不過片刻,人報陳登、糜竺有書信到來。
劉備拆信觀看,其中具言陶謙臨死前,在病床前召集州府官吏,托徐州於劉備,並宣言於眾官,使糜竺等人迎劉備為徐州牧,希望劉備不要遲疑,早下決定。
劉備看完書信,問眾人道:“此事如何決之?”
袁渙道:“陳、糜二君雖是好意,明公不可先受。陶恭祖在徐方頗得人心,明公宜先應其所托,為其舉哀、治喪,安定人心,然後再論徐州歸屬。”
王翊點頭道:“翊深與曜卿之見相合。”
又問陳群,陳群道:“處大事先名而後實,此古賢者之法也,適才群操之過急了。”
劉備於是道:“君子先義後利,則二者皆得全矣。”於是率王翊、陳群、陳到等並從騎百余赴郯城。
魯肅、袁渙二人留守中樞,事有緊急,軍務決於魯肅,政務決於袁渙。
劉備等人到了郯城,陶謙家屬和州府官員已經將陶謙遺體裝殮,停在私宅正廳之上。
喪葬禮儀,劉備並不十分通曉,便委托給陳群、陳登等人。廣陵太守趙昱才氣亮達,負責起草訃告,使人抄送各郡縣。劉備先寫了上報朝廷的奏表,請眾人聯名,然後使人倍道送往長安,請令長子商襲爵,並分封次子應。
這是安定人心必須要做的事情,劉備做起來到時輕車熟路。
事情進行得很是順利,就連看劉備不順眼的曹豹、許耽等人也沒有找任何麻煩。
亂世從簡,訃告發布後,陶謙的棺木將會停七天,接受官員、百姓的吊唁,然後下葬。如今正是冬天,停七天並不會有任何問題,若在盛夏,就要盡快下葬了。
陶謙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陳壽說他嫉賢妒能,不聽良言,排斥忠信;范曄說他性格剛強正直,能夠禮待賢者,有長者之風。
在王翊看來,這都是不全面的,陶謙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禮賢下士,在局勢和緩的時候便嫉賢妒能。他曾想要征辟張昭,卻被張昭給拒絕,可見他也有用賢之心,只是張昭看不上他而已。而他在張昭拒絕他的征辟之後,就將張昭投入監獄,可見其胸襟氣度,確實遠遠比不上曹劉這樣的當世英雄。
不論如何,來送陶謙最後一程的人依然不少。至於徐方百姓,因多受陶謙恩惠,所以每天都有百姓從各郡趕來,致以哀思,悼念方伯。由此可見,陶謙能安穩掌握徐州數年,並非僅靠了運氣,而是真有手段。
此前臧霸對陶謙的評價,卻是有些偏頗了。
劉備被委托主持喪儀,便也真的在靈堂上待上一整天,接待來訪之人。陶謙二子服斬衰重孝,內外奔走,待人接物,也無大錯,還算合格。
在喪儀的前五天,除了來吊唁的人越來越多之外,並沒有任何異常的事情發生。不過王翊知道,大事通常發生在最後關頭,陳登、糜竺等人沒有什麽舉動,只不過是為了等有心之人都松懈下來而已。
果然,如王翊所料,直到第六天晚上,夜深人靜之時,糜竺才派人請劉備議事。
劉備回避了來人,問陳群和王翊道:“長文、子弼,以你二人之見,糜子仲請我可是為了徐州歸屬之事?”
陳群道:“此不言自明之事,明公何必問於我等?不過徐州方遭大亂,州鎮殞殂,明公若是真的接手徐州,勢必要親自鎮撫,豫州之事托與何人?”
劉備笑道:“不須遠顧,就在眼前,子弼可以勝任。”
王翊辭謝,道:“若得此任,必不負明公重望。”
至於陳、糜等人的意圖,非常好猜測,陳登、糜竺等人此前曾頻頻向劉備表示出善意,此番陶謙病死之後,更是連夜派人送信前來,並轉述了陶謙死前的安排。這樣的動作,若還看不出他們的立場,那劉備就白白在官場上摸爬滾打那麽多年了。
在前番曹操攻擊徐州的時候,陳登、糜竺的家族都遭受了重大的損失,這足以讓他們認識到一個軍事強權對他們而言有多麽重要了。而他們最觸手可及的軍事強權,其實也只有劉備。